齊國是周武王分封給姜子牙(封神榜里的面姜太公)的地盤,周武王滅商后,為牢固控制東面新占有的大片領(lǐng)土,他派自己最信任的軍師(同時也是武王的的岳父)去統(tǒng)治齊地以拱衛(wèi)保護周王室。姜子牙就封以后,非常重視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帶領(lǐng)當?shù)厝藗冊诘貜V人稀的齊地辛勤勞作,煮鹽墾田,使齊國的經(jīng)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人口也逐漸增多。經(jīng)過幾代齊侯的苦心經(jīng)營,到西周中期,齊國已經(jīng)成了“兵甲數(shù)萬,富甲一方”的大國。 齊哀公在位時期,周王室權(quán)威江河日下,很多諸侯都不去朝拜了。其中最夸張的是楚國國君,他不但不去朝拜周王、不納貢,還公然僭越制度,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雖然后來迫于壓力又取消了王號,但當時周天子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而且那時候齊國遠在東方,周天子的影響力很難滲透到齊國,王室對齊國的控制力大打折扣。眼見著齊國越來越強大,而周王室越來越衰微,兩者的關(guān)系自然就變得微妙起來,最后在各方面原因的促成下,發(fā)生了一件震驚當時的大事:周夷王當眾烹殺了齊國國君齊哀公! 這個事的來龍去脈,還得從周夷王的艱難上位說起: 話說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輔政。英明的周公為避免前朝出現(xiàn)的“九世之亂”(商王為搶奪王位,持續(xù)了九世),特地制定了嫡長子繼承制,于是武王以后的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共六代都是嫡長子繼承王位,一切顯得井井有條! 但是到了周懿王時期,這個“規(guī)則”被打破了。懿王在位的時候,由于他的前幾任周王喜好征伐,周王朝的家底慢慢被掏空,實力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還出現(xiàn)了西戎和北狄交相侵略,暴虐華夏的局面,可謂是內(nèi)外交困?;蛟S是時代呼喚強者,周懿王死后,他的叔父(穆王之子、共王之弟)憑借崇高的威望,超強的能力,趁著太子(后來的周夷王)懦弱奪取了王位,是為周孝王。 周孝王既然奪取了王位,當時作為太子的周夷王想重登王位的話,十之八九是沒戲了(沒被殺死就已經(jīng)是萬幸)。但原本屬于自己的王位,突然被叔祖奪走,太子也是心有不甘,從此他本著活著就有希望的宗旨廣結(jié)諸侯,積極尋求各種援助。最后終于在眾諸侯強力支持下,太子艱難上位(周孝王死后,迫于各方壓力又讓太子繼承了王位),是為周夷王。 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王權(quán)的更替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周王室的家事,還得看諸侯們的臉色!為感念眾諸侯的支持和擁立,剛剛即位的周夷王在諸侯前來朝拜時不惜“下堂見諸侯”(按理天子是不能下堂而見諸侯的,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就失禮了?。L熳邮ФY如此,王室顏面掃地,而諸侯們卻感覺很受用,認為周夷王這人不錯,其實后來也證明這只不過是他的政治作秀罷了! 周夷王即位三年以后,王位逐漸穩(wěn)固,為了重振王室,樹立威信于諸侯,必然要有所動作。至于要拿誰來開刀,那就要看造化了,很不幸的是齊哀公剛好撞在這個槍口上! 為什么是齊哀公不是其它諸侯? 據(jù)分析這里頭有三個原因: 一、據(jù)史書記載,當年夷王得了一場大病,諸侯聞訊后“莫不并走群望,以祈王身”,表現(xiàn)出了身為人臣必要的行動。但是齊哀公當時什么表示也沒有,總之是沒有足夠重視,那周夷王當然就有點意見了。 二、齊哀公是姜子牙的第五代孫,而周夷王則是周武王的第七代孫,按輩份來說,齊哀公還是長輩。而且當時齊國日益強大,王室逐漸衰微,此起彼伏,齊哀公多少會有點瞧不上這個“下堂見諸侯”的晚輩。 三、紀侯(紀國的國君)在周夷王面前說了齊哀公許多壞話。因為紀國與齊國相鄰,齊國的強大必然會對紀國不利,于是借機各種打壓齊國。 總而言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一次天下諸侯朝拜天子的大會上,眾目睽睽之中,周夷王下令將齊哀公扔進大鼎中活活烹殺!其它諸侯見此場面果然面面相覷,周夷王的這招“殺一儆百”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要為王室立威的目的! 齊哀公被當眾烹殺的消息傳回國內(nèi),齊國人一片哀嚎,但是他們又不能去非議周天子,只好把這筆賬算在紀國頭上,從此齊國和紀國成了世仇。多年以后,紀國終究被齊國所滅,這段國恨家仇才算有個了結(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