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按殖白芍的繁殖有兩種,種子繁殖和芽頭繁殖。用種子育苗繁殖,生長周期太長,一般須三年才能開花,四至五年方能收藥,但退化輕,病害也少。用芽頭繁殖,二至三年可收藥,但退化較重,病害較多。為了縮短栽培時間,多用芽頭繁殖,較少用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芍藥種子最好隨采隨種,如不能及時種的話,種子要用濕沙藏。萬萬不能把種子曬干,否則發(fā)芽率低,甚至根本不出苗。秋播9月份,春播3月中、下旬,按行距30厘米開3厘米深溝把種子均勻播人溝內(nèi),覆土6厘米左右,播種量每公頃52. 5}-60. 0千克。播種2}3年定植到大田。 種芽的選擇與貯藏芍藥在收獲時,先將芍藥根部從芽頭著生處全部割下,加工成藥材,所遺留的即為芽頭(即芍頭)。選其形狀粗大,芽頭飽滿,發(fā)育充實,不空心,無病蟲害的健壯芽頭,按其大小和芽的多少,順其自然生長狀況,用刀切開成塊狀,每塊有粗壯的芽苞3 ^-4個,供種苗用。在芍芽下僅留2厘米長的根,如根留的多,則主根不壯,多分叉,長出的根多而細,質(zhì)量不好;過短,養(yǎng)分不足,生長不良。一般生長好的芍藥,每667米(1畝)土地所得到的芍頭可以種植3 335^-4 000米Z <5--6畝)。 種芽最好能隨收隨切芽隨栽,如因農(nóng)忙或土地安排不開,也可暫行貯藏。貯藏可按以下方法進行選高燥陰涼通風(fēng)的室內(nèi),任選一角,在地上鋪上濕潤的細沙或細土8^-10厘米厚,將芍頭堆放其上。芍根貯藏,芽朝上,按順次傾斜堆放,厚約15 ^} 20厘米,放好后其上蓋濕潤的沙或泥12厘米厚,四周用磚或其他物體圍好。或在地勢高燥的田地內(nèi),挖一寬70厘米深20厘米的坑,長度視芍芽多少而定。先將坑底整平,鋪一層厚6厘米的細沙,填嚴(yán)空隙,芽頭稍露出土面。層積期間經(jīng)常翻動檢查,過干時可適當(dāng)澆水濕潤,發(fā)現(xiàn)霉變要及時用清潔河沙重新層積沙藏。 貯藏地不能曬到太陽,不能用堆放過化肥、農(nóng)藥、石灰、水泥地作貯藏地。 2.種植時間與方法一芍藥栽植時間以9^10月栽種為好,有利于早發(fā)根和生長;最遲不過11月上旬,下種過遲,貯藏的芍根和芍頭已發(fā)出新根,栽時易折斷。另外氣溫下降對發(fā)根不利,影響第二年生長。 芍頭按大小分級,分別栽種。開淺平穴,每穴種芍頭一個,較小的放兩個,并排放于穴內(nèi);相距4厘米,切面朝下,筱土8--10厘米,作成饅頭狀或壟狀;每667米z種植約為3 000株。一般行距45厘米,株距35-40厘米。間作時,行距60- 70厘米,株距40厘米。扶壟防凍,在芍頭栽種后,為了防止芍頭凍傷,為發(fā)根創(chuàng)造良好生長環(huán)境,栽種后要及時培土扶壟:即把芍頭兩邊背壟的土翻到芍頭上,壟土高10-y 15厘米,既可防凍,又可保濕。如遇天氣干旱,要及時澆水,土稍干后培土,以免土壤失水過多,造成芍頭死亡。 芍藥栽種當(dāng)年冬前不出苗,第二年因發(fā)棵小,株間空隙大,可利用行間空閑地適當(dāng)間作其他作物,增加收益。但芍藥是喜光作物,蔭蔽度大對其生長會有影響。安徽產(chǎn)區(qū)間種芝麻、小豆等作物。適當(dāng)間作,在夏季可降低地表溫度(尤其是沙土地),在高溫雷雨季節(jié),可防止芍根灼傷而枯死。 |
|
來自: happymanlla > 《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