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擷尋味 意境如畫的江南糕餅 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 我一直在穿越中國糕餅之文化、 意境、 匠心,回首江南、意韻若瑰-原來 江南印象、就是我少年的那一闕詩畫發(fā)酵下芬芳的水墨丹青。多次應邀江南企業(yè)指導糕餅口味之饕,筆者不僅陶醉在小橋流水、秦淮人家、太湖意境、千年古鎮(zhèn)的江南水墨;更尋味陸游、白居易、魯迅、朱志清、蔡元培、胡適、徐志摩文人墨客筆墨下的丹青清雅。 江南傳統(tǒng)糕餅,最能代表蘇派復興傳統(tǒng)糕點文化 情懷 故事 底蘊的-是 稻香村,采芝齋,黃天源,葉受和。 現(xiàn)代化的蘇州觀前街,四大名糕對應南北,在現(xiàn)代都市商業(yè)的繁華與復古傳統(tǒng)糕點文化之間相應成輝;多半到江南旅游者會光顧此處~帶幾包江南糕餅回去,以示情懷。 江南糕餅的優(yōu)點與瓶頸: 優(yōu)點~歷史文化、地域人文、色彩文化、傳承蘇派。 瓶頸~高糖高油、蘇派糕餅并無質(zhì)的飛躍(滿足現(xiàn)代人群的需求)、不能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食品 顛覆焙烤。 日本的和果子的復興傳統(tǒng)糕點崛起成功~就是減掉傳統(tǒng)糕點中的各種詬病,整合傳統(tǒng)資源精華,嫁接現(xiàn)代焙烤食品工業(yè)革命,即 傳統(tǒng)糕餅與現(xiàn)代焙烤工程完美嫁接 融合;成為符合現(xiàn)代各種人群的可心之怡!結(jié)合現(xiàn)代人群的正真集 色香味美 低糖低油 營養(yǎng)健康 物有所值的心靈喜悅之約。焙烤領(lǐng)域的價值創(chuàng)新、 顛覆創(chuàng)新就是-匠心、 天然、 綠色、 安全、放心 、低糖、 低油、 故事、 情懷、 文化的工匠產(chǎn)品,如此 方可 可持續(xù)發(fā)展! 江南糕點,較為知名的品種有眉毛餃、定勝糕、松子黃干糕、桂花云片糕、八珍糕、巧果、巧酥、太史餅、杏仁酥、豬油松子酥、香蕉酥、酒釀餅、松子棗泥麻餅、三色夾糕、五香麻糕、百果蜜糕、綠豆糕、玉帶糕等。滬式糕點中的細沙定勝糕、松餅、一口酥、薄餅、水桃酥、松糕、粉蒸蛋糕、玫瑰印糕、巧果、一捏酥等,知味江南。 尋味.定勝糕: 南宋建炎年間,金兀術(shù)率軍進犯杭州城,不想當?shù)剀娒耱斢律茟?zhàn),金兵落荒而逃。當時與岳飛齊名的大將韓世忠領(lǐng)兵八千人馬欲截斷金兀術(shù)的后路,恰在此時,金兵援軍已到,總共十萬人馬與韓世忠的軍隊殺得難解難分。由于敵眾我寡,韓將軍一時也沒有破敵良策。 韓將軍與官兵愛國殺敵的精神深深感動著蘇州的百姓,人們特意送來糕點犒勞將士。其中有一份糕點很特殊,是指名要讓韓世忠品嘗的,糕點的外形是兩頭粗、中腰細,頗似“定榫”的樣子。韓世忠咬了一口香噴噴的點心,沒想到里面竟有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寫著:“金營像定榫,頭大細腰身,當中一截斷,兩頭不成形?!表n將軍仔細一琢磨,這不正是老百姓告訴我金兵的要害所在嗎?韓將軍隨即按照點心中的提示,急調(diào)軍隊,迅速殺向金兵的腹地,待金兀術(shù)明白過來,軍營已被攔腰而破了。金兵潰不成軍,很快全線覆沒。 得勝的韓世忠將軍非常感激蘇州百姓和那份糕點,因為蘇州話“定榫”與“定勝”為諧音,韓將軍高興之余特命名這形似定榫的點心叫“定勝糕”,以銘記它的功勞。 定勝糕又叫定昇糕,寓意節(jié)節(jié)攀登步步高升,又叫定順糕,寓意風調(diào)雨順生活順心,別看這塊小小的糕點藝名不少,一塊小小的定勝糕,制作起來十分復雜,而且必須純手工,共有12道工序。 制作的模具是用樟木雕刻的,每次只能蒸制一塊,非常考驗手藝人的功夫。已經(jīng)加工過的糕粉放在廚桌上,加入玫瑰醬,再在上面加糕粉。 定勝糕的粉色源于玫瑰花,選用的玫瑰最好是用安吉丘陵的玫瑰,香味濃郁,口味更好,而采下的玫瑰花瓣要用糖腌制至少半年以上方能使用。糕粉的制作也很有一番講究,粳米、糯米一定要選上等優(yōu)質(zhì)的品種,豆沙一定要去掉外殼。把糯米、粳米淘凈瀝干后磨成粗粉,再把磨好的粉與白砂糖、糖玫瑰等輔料混合。 水量非常關(guān)鍵,要嚴格掌握,天氣的變化也會影響定勝糕的制作,天熱天冷對水溫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米粉也“知冷熱”。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原料混合,加入適量的水把它們?nèi)喑伤缮駶櫟拿鎴F。 初步揉好的面團,顆粒大而不均勻,通過細細的網(wǎng)篩,將面團篩成均勻細致的粉末。 混合均勻的原料,室溫下要經(jīng)過12個小時左右的發(fā)酵,長時間的發(fā)酵讓玫瑰花醬與面粉充分融合,玫瑰的香氣深入地沁到面粉的各個角落,定勝糕的口味也更香甜。 糕粉中還要塞進白糖腌制好的豬油和豆沙,再用糕粉鋪平,將滿載一船粉紅的模具放在噗噗冒著蒸汽的高壓鍋蓋上,溫度極高的蒸汽,三五秒鐘就能夠把一塊青澀的定勝糕蒸成熟。 蒸汽上的定勝糕真是秒秒鐘變臉,前一秒還是發(fā)白的糕粉,下一秒就直接轉(zhuǎn)成粉紅。 幾分鐘后,一塊定勝糕便被倒扣在案板上。剛蒸好的熱氣騰騰的定勝糕整齊地排列著,色澤粉嫩,香氣撲鼻,面粉的香味低調(diào)樸實,玫瑰花醬的味道出盡風頭,粉粉的糕體本就招人食欲,絲絲縷縷的妖艷花香更是讓人垂涎三尺。 原料: 粗糯米粉300g。粗粳米粉200g,綿白糖250g,干豆沙1750g,糖板油丁150g,玫瑰醬50g,松子仁15g,紅曲米粉25g。 制法: ①將粗糯米粉、粗粳米粉一起放入木桶內(nèi)拌勻,中間扒窩,加入綿白糖、紅曲米粉攪拌均勻,靜置八小時,過篩后拌入玫瑰醬。 ②在糕模(有線板、梅花、桃子等形狀)上寬下窄的凹模底開一小孔以透蒸汽的內(nèi)墊入一塊小竹板,特向糕模里撒一層糕粉,放入豆沙、糖板油丁,再鋪滿糕粉,刮平,撒上松子仁 ③在蒸鍋里放入半鍋清水,燒沸后將燜桶放上,再把糕模放在燜桶上,蒸至熱氣透足成熟后從糕模里將糕體倒出即可。 特點:糕色呈玫瑰紅,形態(tài)悅目,松仁香潤,是慶賀喬遷、壽辰的禮品。 知味.烏鎮(zhèn)酥餅 浙江烏鎮(zhèn)是風景如畫的水鄉(xiāng),那里民風樸厚,人杰地靈。烏鎮(zhèn)的名點姑嫂餅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了,有關(guān)姑嫂餅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晚清年間,鎮(zhèn)上一戶姓方的人家開辦著一間糕餅小店,因本小利微,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從其他大買賣莊批發(fā)些點心來賣,勉勉強強維持著生活。隨著家中添丁進口,這小生意已難養(yǎng)活4口人了。夫妻倆思來想去,總希望能創(chuàng)出個什么好牌子,把生意做得更大一些。他們無意間想到了當?shù)厮痔堑呐淞戏椒?,于是試著開始研制一種別樣的糕餅。他們精心篩選配料,用炒過的面粉、熬過的白糖、去殼的芝麻和濾清的食油等,細細拌勻再蒸熟,然后用模子扣出一個個小酥餅來。這酥餅又香又糯,酥而不散,甜中透著油香,口味別具一格。 隨著酥餅的上市,小店驟然顧客盈門,人們無不爭相品嘗。轉(zhuǎn)眼間紅火了20多年,到了這家兒子該娶媳婦的時候,小店早已壯大發(fā)展成幾間大門面了。為了維護自家糕餅的風味,一家人長期恪守自產(chǎn)自銷的經(jīng)營策略,不設(shè)分號,絕無假冒,博得了顧客的一致認同。不僅如此,家中的丈夫還始終遵循舊傳統(tǒng),在配料和制作工藝上一直固守“傳子不傳女”的古訓,許多秘笈就是允許兒媳婦知道也絕不透露給女兒半分。時間長了,難免引起女兒的不快。 有一天,妹妹見到哥嫂正在配制新一批的糕餅料,不由得生了歪主意,她借故調(diào)開了家人,偷偷在粉料中加了一把鹽,就是存心要看嫂子的笑話。可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批酥餅上市后銷路卻空前的好,顧客們都認為方家的點心又有了改良新配方,贊不絕口??杉胰藚s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父親的一再追問下,姑娘才說出了其中的原委。如此一來,方家索性將計就計,并借題發(fā)揮,大加宣傳,說這是嫂子與小姑和睦相處、攜手同心做出來的新口味,并正式命名這種糕點為“姑嫂餅”。姑嫂餅的名聲由此馳譽四鄉(xiāng)八鎮(zhèn),店鋪的生意如日中天,當?shù)匾惨虼肆鱾飨聛硪皇酌裰{:“姑嫂一條心,巧做小酥餅,白糖加椒鹽,又糯又香甜?!?/span> 餡心:中筋面粉150克、熟芝麻65克、白糖120克、鹽10克、花椒粉10克、蛋清2個。 皮部:中筋面粉200克、白油40克、白糖35克、清水120毫升。 油酥:中筋面粉150克、白油80克。 一、餡料做法 1.用到的原料比較零散,建議分別稱重好備用。 2.中筋面粉放入蒸鍋內(nèi),大火蒸20分鐘后取出。蒸好的熟面粉倒在案板上。 3.用搟面杖搟碎蒸熟的面粉,蒸熟的面粉會有結(jié)塊顆?,F(xiàn)象。 4.熟芝麻+白糖+鹽+花椒粉混合。熟芝麻可以用黑的也可以用白的,也可以混搭。 5.拌好的干餡料中放入蛋清,揉成團。 6.把揉好團的餡料塑形,方便切成小塊。 二、水皮和油皮的做法 7.先做水皮:水皮的原料備好。 8.中筋面粉+白油+白糖+清水。 9.混合均勻無干粉即可,蓋上保鮮膜或者濕布放在一旁備用。 10.下面做油酥皮,油酥面團只需要白油和面粉。 11.面粉與白油混合。 12.揉成團備用即可。如果沒有白油也可以用色拉油,等量替換即可。 三、組合成酥皮的做法 13.水皮面團取出,用搟面杖搟成薄一些的長方形大面片。 14.保鮮袋剪開,分別墊在油皮下和蓋在油皮上,用搟面杖搟成小一號的油面皮。 15.將油皮小心的揭開一面倒扣在水皮中間。 16.用水皮四邊多出來的面皮包裹住油皮。不夠的話可以適當抻一抻,接縫處捏緊。 17.翻面,接縫處朝下,用搟面杖搟成薄片。刀在面片中間切開。 18.上面片從上往下卷成卷,下面片從下往上全成卷。用刀切成等大的面劑子備用。 19.切16個面劑子,切好的面劑子如果怕風干,建議蓋上一層保鮮膜。 20.餡料也按照劑子等分重量切成16份。 21.餡料用手揉圓,方便后面包制。 22.取一個水包油的面劑子,在中間按一下,兩邊口收到中間,用搟面杖搟成餃子皮一樣的皮。 23.把餡料放入皮中。 24.用糊口慢慢收緊收口,最終揉成圓形。 25.按照上面說的辦法做好所有的面胚。 26.用搟面杖搟癟,切忌不要搟的太薄,否則口感會硬。 27.烤盤鋪上錫紙,表面雙層油,碼放好酥餅胚。 28.烤箱預熱200度,烤箱中層,約15分鐘即可。 29.一定切忌烤制不要太久,否則口感會非常硬??局频臅r候不必表面上色,酥餅本來就是白色的。 饕餮.棗泥大麻餅 棗泥麻餅是中國傳統(tǒng)名點,蘇式糕點。一產(chǎn)于吳中木瀆。代表為乾生元,麻餅以脆硬為主要特色,二產(chǎn)于相城區(qū)湘城鎮(zhèn)。代表為湘城老大房。麻餅以軟糯為主要特色,兩者皆為百年老店。 棗泥麻餅是用適量的面粉、飴糖、雞蛋、生油、小蘇打,拌和成團,加入蒸熟搗爛的黑棗泥、熟豬油、松子仁、瓜子仁、糖桂花等,放在150℃~180℃的爐壁內(nèi)烘烤而成。香甜可口,獨具風味. 制作方法:準備面粉、蜜棗 、精制油 。蜜棗去核,切末。在面粉盆中,加入適量水,攪拌成棉絮狀直接用手揉面團三光,醒發(fā)20分鐘。過后再揉幾下,再醒10分鐘。醒好面團,搓成長條,分四個劑子。取一個劑子,用搟面杖搟薄成長方形,涂上精制油,均勻撒上蜜棗末。從兩邊往中間卷起,兩頭捏緊。然后從一頭卷起。卷成圓形。撒上黑芝麻,用手壓扁,很快全部做好。不粘鍋熱油,放入坯子,用小火慢慢烙。烙成兩面金黃色即可出鍋。 意境.白象糕 白象糕是浙江樂清縣白象鎮(zhèn)公久南北貨商號所創(chuàng),為傳統(tǒng)特色糕類美食之一,白象糕創(chuàng)始人北白象白塔王人王宏昌,其子王星宣為公久商號經(jīng)理,迄今已有80多年歷史。 公久牌它以糯米粉為主料,芝麻、白糖、柑桔餅、麥芽糖為輔料,經(jīng)蒸炊而成,其特點是色白味甜、柔酥松。 白象糕以前叫板糕,已有80年的歷史。初時的板糕制作技術(shù),手藝手把手相傳,其原料是糯米粉、白糖、桔餅、芝麻、飴糖等。問世以后,頗受人們歡迎,暢銷于市場。1931年問白象公久祥記南北貨商號附屬糕、餅工場生產(chǎn)的板糕在香味、質(zhì)量諸方面遙遙領(lǐng)先,因而被命名為公久香糕,如今白象香糕不但保持傳統(tǒng)工藝技術(shù)和配料制作,而且在包裝方面也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用草紙裝的大包改為盒裝,里面原來的紙包改為真空袋裝。盒裝香糕美觀大方,又有地方特色。產(chǎn)品暢銷于浙南地區(qū)各地市場,特別是溫州及其所屬的樂清、永嘉、瑞安、平陽、泰順五縣。還遠銷上海、杭州、香港,并由華僑帶往國外。 味帶.金華酥餅: 溯源典故:金華酥餅始見于南宋婺州浦江吳氏所著的《中饋錄》,他所說的酥餅是用蜜糖作餡的,與今之干菜肉餡稍有區(qū)別。金華酥餅發(fā)展到20世紀80年代,技藝上經(jīng)過不斷改進,成功研制出火腿酥餅、牛肉酥餅、甜酥餅、辣酥餅、雙麻酥餅、姜堰酥餅、鹵肉豆沙酥餅、紅廟酥餅等品種。并且改木炭烘烤為遠紅外線烤箱烘烤,包裝上由無毒聚乙烯型袋代替紙包裝。 金華酥餅歷史悠久,有趣的是首創(chuàng)者竟是"混世魔王"程咬金。位列唐朝二十四位開國元勛之一的程咬金,早年在金華賣燒餅為生。有一次,他的燒餅做得太多了,一整天也沒賣完。他便將餅保存起來,準備明天繼續(xù)賣??墒?,如果燒餅變壞,就不能賣了。于是,為了防止燒餅變壞,程咬金將燒餅統(tǒng)統(tǒng)放在爐邊上。他想:讓火一個勁地烘烤著,燒餅一定壞不了啦!第二天,程咬金起床一看,燒餅里的肉油都給烤出來了,餅皮更加油潤酥脆,全成了酥餅。這餅一上市,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大家見程咬金做的餅和以前大不一樣,都爭先恐后地品嘗。程咬金很高興,便扯著嗓子喊:"快來買呀!又香又脆的酥餅!"這一叫,買的人更多了。人們爭夸程咬金的手藝越來越高超了。有的燒餅鋪主人還煞有介事地向程咬金請教"秘方"。程咬金哈哈大笑起來,說:"我哪有什么'秘方'呀!只不過在爐邊烤一夜而已。" 隨后程咬金將燒餅再加以改進,制出的酥餅圓若茶杯口,形似蟹殼,面帶芝麻,兩面金黃,加上干菜肉餡之香,更有特殊風味了。后來程咬金參加了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在瓦崗寨當上了寨主"混世魔王",進而成了唐王朝開國元勛。他功成名就之后,仍忘不了早年的賣餅生涯,便極力推薦該小吃。"金華酥餅"更隨首創(chuàng)者的名氣而名揚四海,自他以后這種"特殊"的做法便代代相傳,后來名氣越來越大,成為聞名遐邇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后人贊"金華酥餅"道:"天下美食數(shù)酥餅,金華酥餅味最佳。"并非言過其實。關(guān)于金華酥餅,當?shù)亓鱾髦S多傳說:隋代程咬金曾在金華開過酥餅店,是酥餅行業(yè)的祖師;明代朱元璋攻克金華后,曾與軍師劉伯溫在婺州明月樓品嘗酥餅;太平天國時,金華民眾曾以酥餅慰勞屢敗清軍的李侍王等等。 食材匹配: 面粉、梅干菜、豬肥膘肉丁、芝麻、酵面、菜油、飴糖水、精鹽、堿面。 制作流程: ①豬肥膘肉丁加入霉干菜末、精鹽拌成餡料,面粉加入溫水攪勻,攤開晾涼后取出適 量,放入等量的酵面,和成面團揉勻揉透。 ②發(fā)好的酵面團具有彈性呈海綿狀時,兌入堿液,反復揉透,搟成長方形的面皮。抹上一層菜油,撒上面粉,用手抹勻,再自上而下卷起,搓成長圓形,揪成面團,逐內(nèi)按成中間厚、邊薄的圓皮,包入餡料,收攏捏嚴,收口朝下放在案板上,再搟成圓餅,刷上飴糖水,撒上芝麻,即為餅坯。 ③黃沙烘餅爐燒木炭,使爐壁升溫至80攝氏度左右時,將餅坯貼在爐壁上烘烤十來分鐘,關(guān)閉爐門,用瓦片將炭火圍住,爐口蓋上鐵皮,再燜烘半小時,等爐火全部退凈,再烘烤2小時,即可取食,冷卻包裝。配方佐料:水油皮:面粉250克,水130克,糖35克,油40克 油酥:面粉:150克,油:75克 餡料:半肥半瘦豬肉200克,梅干菜45克,白糖:10克,佐酒:5克,鹽:5克,胡椒末:3克,老姜:2克,醬油:1.5克 裝飾:雞蛋:2個,白芝麻:20克 ①豬肥膘肉丁加入梅干菜末、精鹽拌成餡料,面粉加入溫水攪勻,攤開晾涼后取出適量,放入等量的酵面,和成面團揉勻揉透。 ②發(fā)好的酵面團具有彈性呈海綿狀時,兌入堿液,反復揉透,搟成長方形的面皮。抹上一層菜油,撒上面粉,用手抹勻,再自上而下卷起,搓成長圓形,揪成面團,逐內(nèi)按成中間厚、邊薄的圓皮,包入餡料,收攏捏嚴,收口朝下放在案板上,再搟成圓餅,刷上飴糖水,撒上芝麻,即為餅坯。 ③黃沙烘餅爐燒木炭,使爐壁升溫至80攝氏度左右時,將餅坯貼在爐壁上烘烤十來分鐘,關(guān)閉爐門,用瓦片將炭火圍住,爐口蓋上鐵皮,再燜烘半小時,等爐火全部退凈,再烘烤2小時,即可取食,冷卻包裝。 系用上白面粉、凈肥膘肉、雪里蕻咸干菜、芝麻、飴糖、食堿、精鹽、菜籽油等分別制作皮、餡;經(jīng)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系在特制陶爐中進行,內(nèi)燃木炭,將餅坯貼于爐的內(nèi)壁,經(jīng)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凈后焙烤,前后在5小時以上而成。由于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fā),利于貯存;既是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白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后酥松油潤而不餿。 又見.酒釀餅 溯源典故: 寒食節(jié)吃"救娘餅"(酒釀餅)的由來蘇州人吃酒釀餅,傳說是元朝末年開始的。當時蘇州有一張士誠(1321年---1367年),因為誤傷人命,他帶了老母逃命,當時正逢寒食節(jié),又無處可以乞討,幾天沒有進食了。他的老母餓得暈了過去,張士誠見就要被餓死而泣不成聲。一位老伯見張士誠很孝順母子十分可憐,用家中僅有的幾個酒糟做了餅給了他,張士誠的娘終于得救了。 幾年后,張士誠在蘇造反稱王,想起當時的救命恩人,為了不忘記此事,張士誠下令寒食節(jié)吃酒糟餅,名叫"救娘餅"。后來張士誠又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應天府的路上自盡。當時沒有人再敢叫那餅為"救娘餅",可是蘇州人對張士誠還是很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餅"改叫"酒釀餅"。至今蘇州人春天還有吃"酒釀餅"的習俗。 特點配方: 酒釀餅,是春天時令的蘇式代表食品,以蘇州當?shù)氐亩←満途漆劄橹饕稀>漆勑陨聘Z透,用以作藥,可活血行經(jīng),散結(jié)消腫。蘇州著名老店同萬興制作的酒釀餅最為著名。 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釀餅以熱食為佳,特點是甜肥軟韌,油潤晶瑩,色澤鮮艷,滋味分明。 高筋粉250g 低筋粉250g 酵母2g 泡打粉1g 酒釀30g 白糖70g 油脂20g 純水275g 玫瑰豆沙700g 肥肉150g 工藝制作: 1、酒釀加溫水攪勻后加入面粉中,邊加邊攪拌成雪花狀,揉成光滑的面團,蓋濕布放溫暖處發(fā)酵至兩倍大。 2、發(fā)好的面團取出揉圓,分成兩等份,再分割成大小均等的小劑子。 3、取一個小劑子揉圓按扁,略搟薄成餅狀,即是原味的酒釀餅。蓋保鮮膜醒發(fā)約30分鐘。 4、取一個小劑子,搟薄成面皮,包入紅糖餡或其它自己喜歡的豆沙、芝麻等餡料,收口捏緊后再搟成餅狀,蓋保鮮膜醒發(fā)30分鐘。 5、平底鍋燒熱后加少許油,轉(zhuǎn)小火,放入餅坯,加蓋煎至一面微黃后,翻面煎至另一面也微黃,加半碗水,約沒過餅的三分之一處,加蓋轉(zhuǎn)中火,待水收干后,開蓋兩面煎至金黃即可。 回味.馬蹄酥 江陰馬蹄酥:是江蘇江陰傳統(tǒng)的老字號名點,外形美觀,質(zhì)地松軟,層次多而分明,油潤酥脆,香甜味厚,嚼不粘齒,營養(yǎng)豐富,誘人食欲。既是高級茶點,又是滋補佳品,更是饋贈親友的名貴禮物。屬于地方特色糕點。清朝末年仿制鎮(zhèn)江同名糕點,并經(jīng)改進成面。該產(chǎn)品采 用面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糕粉夾酥;餡料豆沙輔料混合后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間薄、 形似馬蹄而得其名。其特點為酥、松、軟兼?zhèn)?,色、香、味俱?/span>。在蘇南、昆山、蘇州、常州、上海家喻戶曉。 江蘇馬蹄酥的配方 工藝 流程 工序:雖經(jīng)改良,但也沒有超越高糖高油的瓶頸- 皮面:面粉,開水,油脂,飴糖,堿粉,老面,改良劑小料 餡料:糕粉,白糖,油脂,糯米粉,熟面粉,膨松劑,香料,小料,改良劑 豆沙:白糖,糯米粉,芝麻,酌料,小料,改良劑 中國地方特色糕點往往背后有歷史故事淵源,馬蹄酥的故事是-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回家鄉(xiāng)陜西省探親時,攜帶馬蹄酥作為隨身禮物。鄉(xiāng)親們嘗后贊嘆不已,經(jīng)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靈手巧的人,向隨行御廚學制作此佳點的工藝,后來傳入民間。唐代開辟閩疆,這種宮廷佳點隨南下人員傳入閩南。 馬蹄酥制作時將餅貼在豎爐壁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清代詩人就寫過"乍經(jīng)面起還留跡,不踏花蹄也自香"贊美馬蹄酥的詩句,說明它歷史悠久并受到詩人墨客的贊賞。 走入馬蹄酥的故里-江陰、常州、無錫便會聞到馬蹄酥的香味。它就是走在大街上,都能聞到它的獨特香味。 馬蹄酥因形似馬蹄,又是馬開山所創(chuàng),故稱“馬蹄酥”。馬蹄酥又香又脆,人們又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食香餅”。“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嘗“乍經(jīng)還起還留跡,不踏花歸亦自香?!钡牵?jīng)歷代改革,馬蹄酥成了菊花狀。 現(xiàn)代大部分企業(yè)已經(jīng)從當初手工傳統(tǒng)的做法、改成現(xiàn)代馬蹄酥機器 、或月餅機器加工的方式來加工制作。走到馬蹄酥故里很難見到吊爐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方式了,這或許也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隕落。雖經(jīng)改良,但馬蹄酥由于其白糖含量高、油脂含量高、以及糯米糕粉豆沙的地方口味限制,很難走入其它省份;雖然當?shù)睾芏嗥髽I(yè)家也在積極拓展其銷售領(lǐng)域,但是如果不進行與現(xiàn)代消費者市場接軌的技術(shù)升級蛻變(低糖、低油、綠色、綠色防腐等現(xiàn)代元素),是很難被其它省份消費者認可與青睞的。(筆者在全國30省地方特色糕點技術(shù)方面,沉淀研究多年,在糕點技術(shù)上有質(zhì)的飛躍)。 其他馬蹄酥的地方還有繁峙馬蹄酥;泉州馬蹄酥;隴縣馬蹄酥;佳縣馬蹄酥。歷史淵源,人文故事,食品溯源,基本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在配方、工藝、流程、程序、加工手法上大同小異。 原創(chuàng):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