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史記》,到《蕭相國世家》部分,覺得蕭何真的是一謙謙君子。“謙”被中國人認為是最好的行為,古人常常說“一謙三益”、“謙受益,滿招損”?!兑捉?jīng)》六十四卦中,有一“謙”卦,系詞里是這么解釋的:“謙,亨,君子有終?!币馑颊f,恪守“謙”道的人,必定要發(fā)達,而且,必定有一個好的結(jié)果。縱觀蕭何一生,貴為相國,不能不說是“亨”得很了。再看他為漢朝設(shè)計制定的制度、法令,在后世都被尊重、沿用,也足以說明他的不朽。再看看他的子孫,雖然也有犯了法,被剝奪了爵位的,但是,漢朝總是念念不忘蕭何的功勞,總是會想辦法,找到他的后代,重新封以爵賞,直到漢朝結(jié)束。蕭何一生,是恪守謙道的典范,生而尊,死有榮。我們分析蕭何的人生大事件,也可以明白什么樣的人才是“謙謙君子”。一個謙謙君子,雖有生殺予奪之權(quán),卻無徇私枉法之心。“謙謙君子”是“敬天畏人”的,這樣的人可以免于禍患,獲得福報。蕭何還年輕時,就因為以“文無害”成為縣主吏掾。什么是“文無害”呢?在秦漢之際,能識文斷字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吏掾又是掌管法律文書的知識份子。一個有私心的人,收一點賄賂,將判詞略微改動一下,便可達到以權(quán)謀私之目的,這不就是以文害人了嗎?蕭何年輕時,能夠做到“文無害”,能說明他是“敬天畏人”的人嗎?是的,同時也說明了他秉性的公正、無私,可以擔(dān)當(dāng)大任。一個謙謙君子,并非業(yè)務(wù)稀松,才能平庸,相反,他應(yīng)該是精明強干,才智過人。而過人的才智,往往來自于他對執(zhí)事的敬畏。蕭何在秦朝做地方吏掾,經(jīng)常能出色地完成工作。秦國御史在各郡縣都安排有監(jiān)察官。沛縣檢察官依慣例考察公職人員的能力,蕭何名列第一。這說明蕭何會辦事。沛縣縣主的朋友呂太公搬家到沛縣,當(dāng)?shù)睾澜苁看蠓蚨紒響c賀,和現(xiàn)在一樣,大家都要送份子錢。而負責(zé)管賬、安排宴會大事的重任,就落在蕭何的身上。如果不是特別會辦事,縣主會讓蕭何去做這個差事嗎?一個謙謙君子,深知時代潮流,懂得順勢施為,這是對天命的敬畏,也是對人生出處去就的謹(jǐn)慎。孔子所說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可卷而懷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蕭何在秦時為小吏,工作績效能名列第一,地方檢察官員十分欣賞他,要將他舉薦給朝廷,卻被蕭何堅決辭謝。蕭何不是安土重遷之人,也想有一番風(fēng)云際會。那他為什么辭掉這個直上青云的機會,而甘心沉淪于下僚?我想,蕭何作為基層官吏,一定深知百姓的疾苦、中央政策的得失,如果說蕭何有先見之明,在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之前,已經(jīng)看到秦朝行將崩潰的趨勢,這個并不算夸張。身當(dāng)此亂世,蕭何不急著去“大有作為”,而是甘愿選擇默默無聞地等待機會,不可不說他有著認清時勢的大智慧。一個謙謙君子,深知錢財重寶,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知識、見識、德行、能力,才是立身的根本。于是,他輕身外之物,而敬畏身上的責(zé)任。當(dāng)劉邦帶著眾人占領(lǐng)了咸陽之后,諸將如癡如狂,紛紛跑到城中藏有金帛的地方去搶奪財物,劉邦也因為羨慕宮室中的美女重寶,而賴在那里不肯出去。只有蕭何不慌不忙,來到藏有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的地方,將秦國為政的圖書資料全部收藏保護起來。這些圖書在普通人眼里是沒有用的,在蕭何的眼里卻有大用。這些資料,成了蕭何日后制定政策的重要參考。沒有這些資料,蕭何將無處了解各地的情況,比如,他不知道各地人口的分布,就無法調(diào)集賦稅和兵員,不知道各地的災(zāi)害的情況,就無法防范于未然,如果不知道各地資源的分部,就無法利用各地的資源,不知道秦朝如何處理各項事務(wù),就無法獲得參考,從而快速有效地管理好這個國家。蕭何敬畏自己的職守,所以,當(dāng)眾人都在爭奪金帛財物的時候,蕭何已經(jīng)開始著手準(zhǔn)備如何去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去了。一個謙謙君子,在個人得失上,從來都是不爭的。蕭何從來不爭功,但是他的功勞太大了,連劉邦都承認說蕭何的功勞“不可忘”!他治理關(guān)中,成果斐然。他為漢朝營建都城,讓國家有了一個靈魂安置的處所。他建造宗廟社稷,使國家的精神得以凝聚。他派遣了郡縣官員,將整個國家納入其管理體系之中。接著,他收取賦稅,轉(zhuǎn)運糧草,征調(diào)軍隊,支援前線,賦予這個國家以相應(yīng)的職能。蕭何建立的國家機器,能夠有效地運轉(zhuǎn),給了劉邦極大的支持。在給群臣論功行賞的時候,劉邦提出蕭何為功臣第一。眾將都不服。蕭何沒有說什么,劉邦極力為他爭功。劉邦打獵為比喻,說打獵時,追逐狡兔的獵狗是有功的,有功之狗為“功狗”,眾將在戰(zhàn)場拼殺,攻城略地,好比是“功狗”。而蕭何是指揮打獵時有功勞的獵人,“功狗”雖重要,怎么比得過“功人”呢?眾將無話可說,劉邦替蕭何爭取了功臣第一的榮譽和封賞。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蕭何沒有爭功,可是,即使他不爭,國家會忘掉他嗎?一個謙謙君子,懂得在必要的時候做出讓步。在名利面前,懂得敬畏。在蕭何那個年代,“不思進取”的大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而那些已經(jīng)取得高官厚祿,卻還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人,卻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可悲下場。蕭何懂得謙退之道,所以他雖然功高,卻沒有震主。陳豨造反之時,劉邦御駕親征。呂后為了消除韓信這個禍患,便聯(lián)合蕭何誅殺了韓信。劉邦在前線聽說此事,又喜又驚,他擔(dān)心呂后誅殺了功臣之后,蕭何利用大家的不滿情緒,來一個大反攻,蕭何控制著關(guān)中朝政,只要稍有動作,就可以讓劉邦無法回到關(guān)中與妻子相見。劉邦多次派人慰問蕭何,并封蕭何食邑五千戶,派衛(wèi)隊五百人保護蕭何。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欣然接受,可是蕭何不同。在秦故東陵侯的勸說之下,蕭何冷靜下來,不但辭謝了封賞,而且還將自己的家產(chǎn)倒貼出去,全部用來支援前方的戰(zhàn)爭。國家有戰(zhàn)事,蕭何就捐獻家產(chǎn),這可以說的謙退之至了??墒鞘捄巫鳛橄鄧?,他個人能貧窮到哪里去呢?只要國家富,相國怎么可能不富?如果國家窮了,相國再富又有什么意義?一個相國,能夠?qū)⒆约杭易宓拿\與國家的命運牢牢栓在一起,自古以來,有幾個人能做到?能夠不中飽私囊,已經(jīng)是不錯了。劉邦死后,蕭何輔佐孝惠帝劉盈兩年時光。蕭何去世前,劉盈親自來探看,問蕭何道:“您百年之后,誰可接任?”蕭何不予直接回答,而是說:“知臣莫若主。”曹參跟蕭何的關(guān)系一直不太好。但是,蕭何聽了,十分激動,叩首回答:“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其實,曹參接替蕭何,早已經(jīng)是內(nèi)定的事情了。孝惠帝之所以這么問,是出于對蕭何的尊敬?蕭何此時,完全可以說出曹參的名字,從而向曹參賣一個人情,曹參領(lǐng)了這個人情之后,就會利用職務(wù)之便,多關(guān)照一下蕭何的家庭??墒鞘捄尾淮蜻@樣的小算盤。他讓孝惠帝自己說出曹參的名字。將來曹參要感謝,也得感謝孝惠帝,而不是他蕭何。由此可見,蕭何即便是臨終之前,也是茍利國家,甘當(dāng)綠葉的。這也正是他“謙謙君子”品格的體現(xiàn)。蕭何治家,也崇尚謙退。一般的達官顯貴購置田產(chǎn)、房產(chǎn),會在都城繁華地帶,而蕭何卻將田產(chǎn)、房產(chǎn),購置在郊區(qū)。而且,蕭何筑房子,還不砌圍墻。房子在荒僻之處,又無圍墻,家里如果財物多的話,那就容易遭盜賊。他的朋友很奇怪,問他為什么跟別的達官顯貴不一樣,蕭何說:“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后代賢德,就會學(xué)習(xí)我的節(jié)儉;后代不賢,荒僻之地,也不會被有權(quán)有勢的人看中了奪去) 蕭何,就其性格而言,不像劉邦那樣霸氣十足,他更像一個謙謙君子。在名利面前,他始終是愿意退讓,甚至是“不思進取”的??墒?,在國家利益、自身責(zé)任面前,他卻總是盡職盡責(zé),孜孜不倦,從不懈怠,永遠進取。漢初,有才能,有功勛的人,如韓信、彭越、英布、陳豨、盧綰等等,都是積極進取之輩,都不像蕭何這樣懂得謙退。結(jié)果,這些“進取”的人都被劉邦給消滅了。只有蕭何、張良這樣的人,因為懂得知足,謙退,才保住了身家性命。蕭何一生,沒有富得流油,不也是富得細水長流嗎? 生活在名利場中的人,不是可以從蕭何這里獲得很多的啟發(fā)嗎?老子說的:“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嗚呼,信哉!
用心、用意、用好料;有膽、有趣、有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