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內(nèi)的喇嘛 深秋的午后來到匯宗寺。 這里已不再是多倫的旅游旺季,匯宗寺門前偌大的廣場上少見游人。環(huán)視廣場四周,一座高高的紀念碑映入眼簾。這是多倫諾爾會盟紀念碑,上面詳細介紹了多倫諾爾會盟與匯宗寺的歷史。 兩座寺廟多倫諾爾會盟,為施政集結(jié)多倫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京畿與蒙古高原門戶相接的戰(zhàn)略要塞。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率大軍在烏蘭布通之戰(zhàn)中擊敗侵入漠南的噶爾丹,并于次年召集蒙古各部首領會盟于多倫諾爾,史稱“多倫諾爾會盟”,標志著漠北喀爾喀三部正式并入清朝版圖。在會盟期間,蒙古王公“愿建寺以彰盛典”,康熙帝敕令于“川原平衍,水泉清溢”的多倫會盟處,按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的習俗,仿北京故宮中和殿的風格,興建寺廟。這就是匯宗寺。后來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敕令在匯宗寺西側(cè)興建善因寺(新廟)。 對于清廷來說,通過創(chuàng)建匯宗寺和善因寺,讓蒙古各旗往寺廟派住喇嘛,一方面可以通過這些喇嘛了解各旗的情況,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這些喇嘛將清廷的意愿傳遞給各旗。因此,與其它寺廟的區(qū)別在于,這兩座寺廟具有很強的政治功能。它既是蒙古地區(qū)喇嘛教的中心,也是清政府與蒙古王公的集會場所。 多倫諾爾會盟紀念碑 匯宗寺卓爾不凡,恢弘氣派繞過多倫諾爾會盟紀念碑后,發(fā)現(xiàn)碑后的匯宗寺坐北朝南,紅墻灰瓦、飛檐斗拱,形制規(guī)整、氣勢不凡。匯宗寺因殿頂覆以青藍色琉璃瓦而得名,蒙語為“呼和蘇莫”,意為青廟。因為比善因寺建造早,且位置居東,也稱舊廟、東廟。 走進寺廟后,更覺得整座廟宇氣勢磅礴。從一側(cè)的介紹欄上得知,匯宗寺由敕建廟、十座活佛倉(活佛住所)、五座官倉(辦公部門)和幾十座當子房(一般僧人的住所)組成。整個建筑群以漢式建筑形制為主,同時融入蒙、滿、藏建筑藝術元素,外形莊嚴宏麗。其中心建筑是敕建廟,其余建筑分布在左右兩側(cè)。全部為獨立院落,各種建筑單元有分有合,具有濃郁的宗教氣氛。 來到位于全寺中心位置的敕建廟,一共有五進院落。它的正大殿是匯宗寺最為壯觀的建筑群落,包括一座大經(jīng)堂、一座鐘樓和一座鼓樓,共有78間,富麗堂皇,具有典型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蒙藏藝術色彩。大殿柱子之間連接的木梁上,懸掛著300多幅諸佛諸尊的畫像尤其引人注目。但不允許拍照,所以略感遺憾。 大經(jīng)堂北面的院落是釋迦牟尼佛殿。除供奉釋迦牟尼像之外,殿內(nèi)還懸掛著24幅佛畫,大多是康熙年間在北京繪制的,均為稀世珍品。佛殿的東配殿,所供佛像均為密宗造像,數(shù)量很多,是匯宗寺最吸引人的殿宇。 真正的古建是位于匯宗寺西側(cè)的章嘉活佛倉。在匯宗寺十座活佛倉中,章嘉活佛倉規(guī)模最大,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寺廟,當時康熙為其取名為“珠輪寺”。其建筑體量與匯宗寺敕建廟幾乎不相上下,建筑造型與匯宗寺新修的大經(jīng)堂也很相似,也許重新修建大經(jīng)堂時就參考了章嘉活佛倉的格局。 屋檐下的銅鈴 寺廟內(nèi)的經(jīng)幡 走進章嘉倉,發(fā)現(xiàn)倉內(nèi)除了供奉著章嘉活佛,還供奉著阿彌陀佛、燃燈佛、彌勒佛、藥師佛、佛祖如來及其兩位弟子、宗喀巴大師師徒三尊,門口供奉的是五姓財神。除了供奉有各種銅佛像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琳瑯滿目的唐卡了。 唐卡是畫在絹布上的卷軸畫,懸掛在寺廟店堂內(nèi)。一般以布或綢為畫心,畫心周圍用各色錦緞或金、銀、寶石鑲邊,上有天桿、帽頭,以綢紗作畫簾,攜帶方便,也便于保存。匯宗寺各殿所收藏的唐卡,大多以西藏風格為主,融入了蒙古繪畫藝術。畫的內(nèi)容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是宗教題材,畫的多是佛像、菩薩像、佛教大師、歷代達賴喇嘛、班禪喇嘛以及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的肖像,或者是佛教故事、宗教教義、與宗教有關的神話傳說等。另一類是反映蒙藏人民燦爛多彩的生活。題材多取材于歷史故事、生活習俗、天文歷算、藏醫(yī)、藏藥、蒙醫(yī)、蒙藥等內(nèi)容。從色彩上看,有八種色調(diào)。紅色代表勇猛、莊重,金色代表富麗堂皇,銀色代表典雅,黃色表示高貴,白色表示潔凈,藍色表示喜慶,黑色表示威嚴,綠色表示寧靜。 寺廟中的唐卡畫像 遠看善因寺 唐卡畫像 善因寺不凡的西大倉善因寺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黃色的廟”,當?shù)厝税堰@座黃廟稱為“西大倉”。善因寺建于清雍正年間。當時的雍正皇帝為了更好地在蒙古地區(qū)宣傳佛法,在匯宗寺附近創(chuàng)建了一座喇嘛寺廟,作為二世章嘉活佛的住寺。 從匯宗寺出來左轉(zhuǎn)就是善因寺。善因寺與匯宗寺相比明顯小了很多。往寺內(nèi)深處走,隨處可見皇家墨跡。雍正帝題寫的“善因寺”寺名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制成精美的木匾額懸掛在大經(jīng)堂二樓門楣上方;御書“慈云廣被”金字匾懸掛在釋迦牟尼殿門楣上方;《御制善因寺碑文》制成漢白玉碑,立在大經(jīng)堂前的碑辜內(nèi)。在御制碑文中,雍正帝回顧了先帝康熙在多倫諾爾會盟、喀爾喀蒙古王公及喀爾喀三部歸附清朝以及創(chuàng)建匯宗寺的經(jīng)過,指出敕建善因寺的目的是讓歷代章嘉活佛主持多倫兩寺,集會蒙古地區(qū)的喇嘛和民眾,維護清朝一統(tǒng)。 善因寺外景 善因寺建成的當年,準格爾部貴族噶爾丹策零與清軍對抗,攻占漠北喀爾喀蒙古西部。漠北年幼的二世哲布尊丹巴活佛處境十分危險。為確保其安全,1731年秋,雍正帝令二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從漠北移住到新建成的善因寺。1732年夏,二世哲布尊丹活佛在徒眾800余人的護衛(wèi)下,緩緩南行到多倫,秋天入住善因寺。此時,二世章嘉活佛也已經(jīng)從京城移住在善因寺。漠南、漠北蒙古的兩位宗教領袖同住善因寺,香客盈門,熱鬧非凡的多倫也憑借著章嘉活佛和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影響,逐漸聚集人氣,成了令整個蒙古地區(qū)的人向往的地方。所以說雍正敕建善因寺,如同康熙敕建匯宗寺,在清朝前期對鞏固北部邊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更加穩(wěn)固了多倫在蒙古草原上的宗教中心地位。 圍看查瑪舞的表演 圍看查瑪舞的表演 圍看查瑪舞的表演 這種在殿頂站立的鹿的造型很罕見 查瑪舞熱鬧的狂歡次日,正好趕上了多倫的薩嘎爾法會,而法會主要內(nèi)容為查瑪舞表演。 清晨天剛蒙蒙亮,匯宗寺和善因寺前的廣場上已經(jīng)圍了不少來看查瑪舞的游客。廣場中央不知何時劃了一個白色圓圈,稱為“查瑪日”,這就是表演者們的舞臺。不一會兒從寺廟中走出兩行樂隊,他們吹著喇叭,敲擊著大鼓、鈸和銅鑼,把節(jié)日的氛圍引向高潮。隨后表演查瑪舞的舞者們從匯宗寺里緩緩而出,幾乎所有的演員均頭戴面具,用布或紙做成的各種形象貼在面具模型上,代表和象征不同人物的意志、性格、情感、年齡、性別、地位等。例如,黃色面具代表功德無比、勇敢、意志堅強、為百姓利益沖鋒陷陣的英雄形象;紅色面具代表非常威武、文武雙全,能征伐內(nèi)外敵人,能為人們帶來和平的英雄形象;綠色面具代表能夠征伐惡魔而且能感化惡魔的女性英雄形象;白色面具有的代表骷髏惡魔,有的代表善良親切的人物形象。 近幾年多倫非常重視發(fā)揮薩嘎爾法會等佛教盛會的傳播影響力。在參觀匯宗寺和善因寺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些未開放的佛倉也正在按照原址逐步修葺恢復。雙寺那一座座瑰麗雄偉的殿堂,一排排金光閃耀的轉(zhuǎn)經(jīng)筒,一陣陣悠揚深遠的誦經(jīng)聲,在向全世界展示它們悠久的佛教文化。 寺廟中的石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