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漢末天下大亂,不僅黃巾各部聲勢浩大,各地方也有趁機發(fā)動叛亂的,有人趁機實現(xiàn)自己的野心,有人無奈落草,有人在掙扎求存。本篇就來聊聊邊章。 邊章是涼州金城人,漢末與他同郡的有韓遂、成公英、郭沖、閻行、趙基、麴qū勝等人,這些人后來大部分都參與了涼州叛亂。邊章本來名為“邊允”,韓遂本來名為“韓約”,他們是在被朝廷通緝后才改了名字,閻行改叫“閻艷”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改名易姓也是常見操作。 邊章與邊讓應該沒什么關(guān)系,邊讓是兗州陳留郡人,而邊章來自涼州。邊章?lián)芜^新安令、督軍從事,新安縣是在弘農(nóng)郡的,不過到了中平元年(184年),邊章已經(jīng)返回家鄉(xiāng)金城郡了。同年,北宮伯玉、李文侯、宋建、王國等人發(fā)動叛亂,他們代表的勢力各不相同,這里邊摻雜了北地郡先零羌、湟中義從、枹罕縣義從、漢陽郡義從。 “遂字文約,始與同郡邊章俱著名西州”——《三國志·武帝紀》注引《典略》 涼州叛軍在攻打金城郡的時候,使出詐降計假意要投降,但是要求讓“涼州大人”邊章、韓遂出城接待他們,這也能看出邊章在此時的影響力,想來叛軍也是需要借助他們在涼州的名望。本來韓遂是不想出城的,但是架不住金城太守陳懿勸他一起去,結(jié)果邊章、韓遂全都被叛軍劫持了。 “詐金城郡降,求見涼州大人故新安令邊允、從事韓約。約不見,太守陳懿勸之使往,國等便劫質(zhì)約等數(shù)十人”——《后漢書·董卓傳》注引《獻帝春秋》 陳懿其實一開始沒出城,但是城內(nèi)爆發(fā)動亂迫使他逃出城來,叛軍也接待了他,就是待遇和邊章不太一樣,邊章只是被扣押,而陳懿被王國帶到護羌營就誅殺了。邊章、韓遂雖然憑借“涼州大人”的身份逃過一劫,但是隴西郡向朝廷匯報戰(zhàn)事情況時,把韓遂、邊章都歸類為“賊”,同時發(fā)布了懸賞信息。至此,邊章這個“叛賊”的名聲是洗不掉了。 “隴西以愛憎露布,冠約、允名以為賊,州購約、允各千戶侯”——《后漢書·董卓傳》注引《獻帝春秋》 邊章也無力為自己辯駁,索性投身叛軍,他也是在這個時間點改了名字的。邊章、韓遂帶著叛軍圍攻冀縣時,蓋勛就責備他們兩人是叛賊,邊章回應“左昌要是早采納您的建議,派兵救援金城郡的話,我們也不至于投身賊寇,如今罪孽深重,也沒法投降了”,不過邊章還是撤軍了。補充下,左昌是當時的涼州刺史,他駁回了蓋勛救援金城郡的建議。 “勛至冀,誚讓章等以背叛之罪。皆曰:‘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資治通鑒》 中平二年(185年),邊章、韓遂領(lǐng)兵寇掠三輔地區(qū),花錢買官的司徒崔烈就建議放棄涼州,但是被傅燮xiè當場懟回去了,人家可是北地郡人,哪有輕言放棄領(lǐng)土這種選擇。朝廷派出了張溫、孫堅、董卓等人前去征討,但是在涼州叛軍手上沒討到什么好。 直到十一月,夜空中有流星如火光劃過,驢、馬一起鳴叫,邊章等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就打算撤回金城郡。這才讓董卓抓住機會,一舉擊敗了叛軍,周慎領(lǐng)兵三萬負責追擊叛軍,但是被邊章等人切斷了補給線,沒能徹底拿下叛軍。中平三年(186年),叛軍發(fā)生內(nèi)亂,韓遂誅殺了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徹底把握了話語權(quán)。 “而章、遂分屯葵園狹,反斷慎運道。慎懼,乃棄車重而退?!薄顿Y治通鑒》 卿本佳人,奈何從賊。 看官如感興趣,關(guān)注下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