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能在史冊留名就已經(jīng)不易,而有一批人卻能站在時代頂端,那是三國時期的頂級智者們,諸葛亮、周瑜、荀彧,以及荀彧的大侄子,荀攸,字公達。 荀攸出身荀家,潁川荀氏也是漢末的一流世家,雖然荀攸比荀彧大了6歲,但他卻是荀彧的大侄子,這就是上一輩的事了,大概荀攸前幾代人比較窮吧,生孩子晚... 荀攸卻很爭氣,雖然年紀輕輕就成了孤兒,但他依然成長得出類拔萃。7、8歲時,他的的叔父荀衢喝多了,一不小心誤傷了荀攸的耳朵,此后荀攸再出去玩就一定要躲著荀衢,真是機智得不行,荀衢也覺得這孩子早慧呀。 13歲時,荀攸的祖父荀曇過世,有個自稱荀曇老部下的張權(quán)要來守靈,荀攸覺得這事不對,就對叔父說“這人神態(tài)不正常,肯定有問題”,把張權(quán)抓來一問居然是個殺人在逃犯,荀攸推理成功。 荀攸剛出山的時候還沒有天下大亂,何進征召海內(nèi)名士20多人,其中就有荀攸,先當了個黃門侍郎。后來董卓遷都長安,荀攸拉了幾個人密謀刺殺,“董卓暴虐無道,我們刺殺他吧”,可惜這事暴露了,荀攸也被董卓抓進監(jiān)獄,與他作伴的還有個何颙。 對比一下這兩個人的表現(xiàn),本來兩人都是當世名士,董卓也有所忌憚不會輕易下殺手的,可何颙慌得不行,最后畏罪自殺了,而荀攸怡然自若,該吃吃該喝喝,董卓一死無罪釋放,拍拍屁股走人,可見荀攸出色的心理素質(zhì)。 接下來荀攸覺得天下太亂,還是入蜀避避風頭吧,本來打算去當個蜀郡太守,結(jié)果蜀道太難就在荊州混了。過了7年曹操問荀彧“誰能代替你為我出謀劃策呢”,于是荀彧推薦了自己的大侄子,這次荀攸算是正是出山了,曹操跟他聊完也很興奮,“荀攸不是一般人啊,有他幫我出謀,這天下還有什么能讓我發(fā)愁的?” 荀攸是曹操的謀主,他才是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可以說荀攸是曹操的謀略點讀機,哪里不會點哪里。不過在歷史中大放異彩的荀攸,在《三國演義》卻成了打醬油的,他的奇策全被羅貫中吃了,或者說橋接到荀彧、郭嘉身上了。 看看頂級謀主的水平吧,曹操征討張繡,荀攸分析得好好的“劉表和張繡互為犄角,強攻討不了好,需要用誘敵之計”,曹操不聽就被張繡敗了一陣,一切不出荀攸所料,曹操這次學乖了“就是沒聽先生的才會這樣”,設(shè)下奇兵再戰(zhàn)果然敗了張繡。 曹操征討呂布,其他人都怕張繡、劉表來偷襲,荀攸表示“他們剛打了敗仗不敢來的”,這仗打得時間久了,呂布還在下邳守得穩(wěn)穩(wěn)的,曹操就想撤退了,又是荀攸站出來說“別走啊,呂布現(xiàn)在銳氣盡失,陳宮也不是個有急智的人”,說完荀攸就奉上水淹下邳之計,生擒了呂布。 官渡之戰(zhàn)前期,袁紹優(yōu)勢很大,先是顏良帶著幾萬人馬圍攻白馬,荀攸又獻上奇策“他們?nèi)硕?,我們用分兵之策,偷襲白馬就行”,結(jié)果就有了關(guān)羽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的神話。 還是袁紹,這次來的是文丑,人家都勸曹操先撤,可荀攸與曹操相視而笑“正好破敵,撤什么撤”。荀攸腦袋一轉(zhuǎn)又出一計“扔下輜重誘敵,徐晃帶著人埋伏”,文丑果然中計,或者說荀攸成功利用了人性的貪婪,文丑手下哄搶一地的輜重,剩下的事就是伏兵盡出,文丑死于亂軍之中。 依然是袁紹,還是官渡之戰(zhàn),許攸來降別人都怕是詐降,只有荀攸、賈詡力諫曹操收許攸,張郃來降曹洪也猶豫不決,又是荀攸分析了一下張郃的心理,才有了“歸漢之韓信”。 還沒完,這次是袁紹的倆兒子,兩人爭奪袁紹遺產(chǎn),又是荀攸給曹操分析了一遍天下大勢,幫助曹操趁亂取了冀州,從此北方再無敵手。 荀攸一生出了十二條奇策,只有鐘繇了解他這些奇策,但鐘繇在出書的時候死了,讓荀攸的奇策徹底失傳。有趣的是鐘繇的兒子鐘會,作為司馬昭的“張良”,說不定跟還跟他老爹學到了些奇策。 荀攸的性格很溫和,曹操對他的評價就是“溫良恭儉讓”,“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傅子》里則說荀氏兄弟都是當世的大賢者、真君子,“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荀令君是荀彧,荀軍師是荀攸。 曹操還對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一下就想起了萬世師表孔圣人,荀攸能得到曹操這種評價也殊為不易,性格是真的好。 而荀攸也不怎么愛說話,雖然干的是運籌帷幄的事,但是別人想套他話一定是異想天開了,連他的后輩都知道問不出啥來。下屬嘴這么嚴,曹操當然很欣賞,曹操表示要效仿漢高祖,把荀攸比作“張良”,讓他自己選擇封地。 還有件事曹操進位魏公,荀彧是不同意的,但是荀攸卻是帶頭勸進的,可惜荀攸沒活到曹操封魏王的時候,病死在了征討孫權(quán)的路上。曹操一提起這事來就哭,自從荀攸加入以來,隨著他走南闖北,沒有一場仗是落下的,這次也不例外,只是人沒回來而已。 要論軍略,曹營荀攸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