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 胡躍寧(四川攀枝花) 寫下《種子》這篇文章之后,我也聯(lián)想到了人。 人是什么?是滄海水一滴?是大山里草一根?是松林間樹一棵?是千萬朵花里的那一朵?是,亦不是。 人是生靈,也是一粒“種子”。 既為種子,就要落地,落地的種子,總會蓬勃、生機(jī)、自然地生長。 然而,生活中有的人總視“種子”為“奇”種,“異”種,不是種在陽光雨露下,成長于風(fēng)中雨中,經(jīng)苦難、挫折的歷練。而是將“種子”置于室內(nèi),種于“花盆”中,倍加呵護(hù),倍加溺愛,不是水澆多了,就是肥施重了,怕風(fēng),怕雨卻急切地盼望生長的“種子”成材,出名。溫室、花盆里的“種子”卻永遠(yuǎn)也長不成一棵樹,更就談不上參天了。 我們都深知一切物種都需尊重其自有的生長法則,遵循自然的光,雨露等條件與規(guī)律,成長也就向上。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心甘情愿”地不去踐行,一廂情愿的“助”苗成長。 看來,種子不在于撒在何處,而在于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生存,生長。 一個孩子,就是父母種下的一?!胺N子”,降臨人世間,就成一棵苗,有天然的空氣條件,和煦的陽光,充沛的水分。父母只要加以引導(dǎo),“打葉,修枝”小苗都會成長為參天大樹的。 然而,我們有的父母就是喜好“拔苗助長”,臆想的給“種子”編織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夢境。于是恨不能幫“種子”穿衣穿鞋,恨不能幫“種子”身背代步,恨不能幫“種子”吃飯做作業(yè),還要額外的多澆一點(diǎn)“水”,多施一點(diǎn)“肥”,上各類補(bǔ)習(xí),培訓(xùn)班,找名師指導(dǎo),指點(diǎn)。 一邊唉聲嘆氣叫心累,一邊又在“多方”打探尋信息;一邊想釋放心中煩惱,一邊又在添堵加亂。為的都是怕“種子”輸在起跑線,天天加碼,日日施壓,到頭來事與愿違,母子結(jié)怨,“種子”受傷害,父母也受傷害。 看看“種子”沉甸甸的書包;看看“種子”堆積如山的書籍作業(yè)本;看看為 “種子”周末那張“業(yè)余”課程表;看看“種子”架起的眼睛?!胺N子”該怎樣成長?沒有“自由、快樂”的空間,沒有天真浪漫的童年。自己都迷茫、困惑的“種子”,怎能成材,開花。這樣的“種子”結(jié)出了自私、任性、膽小、狹隘的果。 每一個成為“參天大樹,鮮花盛開”的“種子”,一定都有和煦陽光的照耀,快樂的時光,開心的童年。他們的快樂或來源于籃板下,或綠蔭場;或一首快樂的歌,或一次難忘的旅行。見多識廣,思維自然開。 離開父母身邊的“種子”怎么一下就長大了呢;遠(yuǎn)飛的“種子”怎么一下就成熟了呢;離別父母的“種子”怎么一下就懂事了呢。當(dāng)我們感知、意識、醒悟到這些的時候,說明可愛的“種子”找到了適應(yīng)自己生長、發(fā)芽、成長的土壤,找到屬于自己快樂的環(huán)境,心胸開朗了,海闊天空,風(fēng)里雨里,樹苗能不成長成材嗎? 明白了這些,意味著我們學(xué)會了放手。 學(xué)會放手,就學(xué)會懂得真正呵護(hù)“種子”長成的樹,自然就會收獲一顆快樂的心! 胡月寧,攀枝花市東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南作家》雜志簽約作家。出版作品多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