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與黃州》 1、風雪楚囚 劫罅休言是與非,烏臺似鑒感天威。 驚魂欣可呼兒伴,篤志偏教與世違。 三日陳州悲逐客,一方楚邑待寒衣。 人生聚散堪回首,嶺上梅開暮雪飛。 【注】:元豐二年(1079)八月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是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獄,被囚禁于御史臺獄歷時四個月十二天。終審判決:責授檢校(代理或寄銜)尚書、水部員外郎(編制外)充黃州團練副使(地方民間軍事助理官),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出獄日,已是年盡歲除。 元豐三年(1080)正月初一,時年四十五歲的蘇軾,在御史臺的差役押送下,啟程前往黃州,長子蘇邁(二十四歲)徒步相隨。 正月四日到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市轄區(qū),位于河南省東南部淮陽區(qū))。于陳州蘇轍之婿文逸民家,《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此詩》中有“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正月十一日。弟蘇轍(時擔任著作郎、簽書應天府判官,后貶江西筠州(高安)自南都(商丘)來陳州相別兄軾。劫后余生,無限感慨,作“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詩(《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俺簟保褐复呵飼r被晉國俘獲的楚人,此喻人處境困難窘迫。 正月十八日,蘇軾蔡州(今日的湖北棗陽西南)道上遇雪。 正月二十日,過麻城春風嶺。作梅花詩兩首: 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渡關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2、岐亭幸遇 逆旅重逢笑一回,春寒料峭任相摧。 落英旋面粘衣袂,故友歡聲掃劫灰。 人隱溪山心亦靜,丹凝鉛鼎意無頹。 龍丘獨羨方山子,幾度歧亭共舉杯。 【注】:正月二十五日,蘇軾一行在麻城岐亭北二十五里之處休憩,見一人騎著白馬,頭戴方聳高帽,身著一身戎裝,年約五十歲大漢,馬后拉著青蓋小車,從密林緩坡奔馳而來。近前一看,雙方不約而同發(fā)出一聲驚呼。來人正是十九年前蘇軾在陜西鳳翔府任簽判時的故交陳糙(字季常)。二人定交于“岐山”,豈料今不期而遇于“岐亭”,乃不勝奇幻。陳季常得知蘇軾際遇,仰天一笑,將蘇軾一行邀至家中。 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時年二十六歲的蘇軾,授大理評事,鳳翔府為簽判時,其知府正是四川眉山同鄉(xiāng)陳公弼,論輩份還是蘇軾父親蘇洵的長輩。陳季常是陳知府的幼子,乃世家子弟,少時嗜酒好劍,花錢如糞土,喜論用兵及古今成敗。后因其父病逝,他看破官場險惡,與世無爭,來麻城岐亭學道求長生,過著隱士的生涯。陳季常從當年花錢如糞土的“豪士”,脫胎換骨為學道長生的清寒“隱士”,蘇軾在此題詞一首: 《臨江仙》 (龍丘子自洛之蜀,載二侍女,戎裝駿馬。至溪山佳處,輒留,見者以為異人。后十年,筑室黃岡之北,號靜安居士。作此記之) 3、定惠孤鴻 更深禪院靜,漏斷聽鴻吟。 葉下參差影,林中婉轉音。 孤懷愁未減,缺月冷何禁。 寂寞沙洲上,天心或可尋? 【注】: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蘇軾父子抵達黃州。時太守陳軾(君式),將他父子倆安置在黃州城外環(huán)境清幽小廟定惠院居住,并在寺廟搭伙,隨僧一餐。 有《卜算子》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該詞以孤鴻自喻,用擬人手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體現他當時心如驚弓之鳥一樣的境況,惶惑、孤獨和無奈。 4、安國悟禪 山門修竹繞,古寺梵煙香。 滌垢蓮臺坐,安魂法雨長。 因緣誠一念,慧目得其張。 物我相忘處,靈思信可揚。 【注】:蘇軾寓居定惠院不久,一天,信步走來突然發(fā)現一座“茂林修竹,陂池亭榭”“堂宇齋閣,嚴麗深穩(wěn)”的古寺--黃州安國禪寺,該寺始建于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由郡人張大用于顯慶二年捐地基,由僧人惠立創(chuàng)建,始名護國寺。嘉祐八年(1063)仁宗賜名“安國寺”。并賜印一方。 蘇軾與住持繼連大和尚結下不解之緣,從此“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 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黃州安國寺記》)。 蘇軾歸誠佛禪,以佛禪的隨緣自適的理念,求得心靈解脫。蘇軾《安國寺記》中有“以愧其人”的繼連大和尚,其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風范,對于蘇軾不亞于是一劑收招魂魄的“安心藥”。 5、臨皋治經 閑窗寂寞緣何止,剛日治經柔日史。 三傳書成達古今,立言至圣明于理。 【注】:元豐三年(1080)五月二十九日,蘇軾攜家眷二十余人搬到官方水上驛站的臨皋亭。臨皋亭雖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但也尤為幽靜。不久,便開始于撰寫《論語說》。接著他又續(xù)寫《易傳》九傳。 他自認為“一生得意處,惟在'三傳’”, 此三書,即《東坡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說》,所釋經書,“頗正古今之誤”,當為蘇軾一生經學系統(tǒng)研究之結晶,為此他感到“瞑目無撼”。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某凡百如昨,但撫視《易》《書》《論語說》( 《論語說》脫稿于元豐四年的冬季)三書,即覺此生不虛過。如來書所論,其他何足道?!? 《四庫全書》評價蘇軾經學:“明于事理,而又長于議論,披抉明暢,較他經獨為擅長。代圣人立言,借經典垂教?!?/span>其經學悟道,儒學哲思,鑄為古今之經典,當足以映照千秋。 6、東坡躬耕 躬耕尋廢址,溫飽耐經營。 野草除猶盡,頹垣漸已平。 田間人釋耒,隴上鳥傳聲。 問稼東坡上,殷殷鄰里情。 【注】:元豐四年(1081)二月,生活日以窘迫。他的摯友杞人(今河南杞縣)馬夢得到黃州來看望他,見這種狀況便向知守徐君猷申請到郡城東門外一片廢棄的營地,面積約五十畝左右,以求自耕自食。 蘇軾在《東坡八首》詩中,對躬耕東坡感慨萬千。他寫道:“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予乏食,為予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釋耒而嘆,乃作是詩,自愍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 廢壘無人顧,頹垣滿蓬蒿。誰能捐筋力,歲晚不償勞。 獨有孤旅人,天窮無所逃。端來拾瓦礫,歲旱土不膏。 崎嶇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釋耒嘆,我廩何時高?(擇其一) 他在黃州的朋友(潘彥明、郭興宗、古耕道)幫助下,率家人墾荒東坡以圖溫飽。他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稱自己為“黃州一識字的農夫”,天長日久,“鄰里有異趣”,“數面自成親”。他說自己本是黃州人,并自號“東坡居士”。從此,一家人早起種田,夜間織布,過起了農家的日子。 7、臨江仙·黃泥之坂 朝出臨皋東北轉,陂陀山路盤桓。涉江吟罷復前言。問心猶自哂,市井得超然。 載酒行歌長坂上,招來幾縷云煙。紛紛墜露濕衣冠。夜闌霄漢里,素月似團團。 【注】蘇東坡從臨皋亭往返雪堂東坡躬耕,必經黃泥之坂。元豐五年(1082)歲末,一日酒醉,東坡途經黃泥坂,大醉于道旁,遂作騷體詩《黃泥坂詞》: “出臨皋而東騖兮,并叢祠而北轉。走雪堂之陂陀兮,歷黃泥之長坂。大江洶以左繚兮,渺云濤之舒卷。草木層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囪蒨。余旦往而夕還兮,步徙倚而盤桓。雖信美而不可居兮,茍娛余于一眄。余幼好此奇服兮,襲前人之詭幻。老更變而自哂兮,悟驚俗之來患。釋寶璐而被繒絮兮,雜市人而無辨。路悠悠其莫往來兮,守一席而窮年。時游步而遠覽兮,路窮盡而旋反。朝嬉黃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煙。喜魚鳥之莫余驚兮,幸樵蘇之我嫚。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為茵而塊為枕兮,穆華堂之清宴。紛墜露之濕衣兮,升素月之團團。感父老之呼覺兮,恐牛羊之予踐。于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餞余歸。歲既宴兮草木腓,歸來歸來兮,黃泥不可以久嬉?!?/span> 8、老饕美食 蔓菁蘆菔與菘謀,野薺尋來共洗揉。 已許生姜調點味,還將釜碗抹些油。 出鍋漫有天然氣,凝糝真如碧玉稠。 莫道家貧無樂事,菜羹自可比珍饈。 【注】:東坡先生被貶黃州,他的人生發(fā)生重大變故。擺在他和二十多口之家的面前最嚴峻的問題是饑餓。正是在這一特殊時期,東坡先生對飲食的感受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他說:“夫已饑而食,蔬食有過于八珍;而既飽之余,雖芻豢滿前唯恐不持去也”(《養(yǎng)生難在去欲》)。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故,東坡美食恰逢其時,應運而生。 他還在《菜羹賦》序中說:“水陸之味,貧不能致”,“自然之味,易具而可常享”。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他想出了三條對策:一是自耕自食,二是向大自然找食,三是買便宜東西吃。 “蓋聚物之大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老饕賦》)東坡先生在貶謫三州的艱難歲月中,苦中求樂,親自下廚,讓山野菜蔬化為美食。在黃州蘇東坡的生活極度窘迫,但他在美食中找到了溫暖的力量,找到人生豁達的出口。更使他悟出“人間有味是清歡” 的醒世人生哲學。 9、養(yǎng)生真訣 引得丹田氣,勤修劫后身。 清閑當以貴,安寢不言貧。 四戒除癡鈍,三吞信養(yǎng)真。 披衣宵半起,黙坐長精神。 【注】:東坡初來黃州,“畏人默坐成癡鈍,問舊驚呼半死生”《侄安節(jié)遠來夜坐三首》。為調整身心,他從日常修煉中總結出《養(yǎng)生訣》: 每天以夜半子時后披衣而起,面向東方或南方,盤足而坐,叩齒三十六下,接著做完握固、閉息,在做的過程中,內觀五藏。其次想象心為烈火,明亮透徹,直入下丹田中。等待腹部憋滿更多的氣后,再徐徐呼出。等出入氣息均勻后,就以舌尖頂住唇齒,內外吮吸漱腴津液,不得咽下,這樣反復前法多次。調整氣息,內視觀察,默心丹田,調整氣息漱吮津液,都依前面方法。如此這樣三遍,津液儲得滿口,就低頭咽下,要以氣送至丹田。必須運用意念精悍猛烈,讓津液與氣息發(fā)出谷谷的聲響,直入丹田。又依前法做一次??偣簿糯伍]息,三次吞咽津液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部脊椎之間,使其發(fā)熱。再次以兩手摩燙眼部、面部、兩耳、頸項,都讓其發(fā)熱。又按捏鼻梁左右五七下,兩手梳頭百余梳,然后睡下,睡熟到天明。 元豐三、四年左右,東坡先生的朋友張鶚持紙向他求字,并請求他開個秘方。于是先生憑記憶將《戰(zhàn)國策》中顏斶與齊宣王的對話抄錄于他。即養(yǎng)生“四適”:“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10、清平樂·數面成親 鄉(xiāng)鄰異趣,隨意穿門戶。若是街頭能相遇,數面自成親故。 為甚松餅酥酥?杯中酒淡何如?尋到潘家笑問,誰將水著葫蘆? 【注】:東坡到黃州后,與黃州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說:“黃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尊德樂道,獨異于他邦也歟 (《書韓魏公黃州詩后》) 元豐七年(1084)三月三日,蘇東坡在離開黃州二十八天前的一天,蘇東坡“杖頭惟掛一葫蘆”與參寥師及幾位黃州友人一同去鄰居串門。先是去他初來黃州時寓居過的定惠院,這里的新主人熱忱接待他們。既飲,又去“居處修潔”的“尚氏之第”探訪,照例尚家禮敬如賓。大概是多喝了點,于是“醉臥小板閣上”。稍醒后,又一同欣賞“崔成老彈雷氏琴”,其曲名叫“悲風曉月”。接著他們一行又順著小溝岸,“入何氏、韓氏竹園”。(即何圣可、韓毅甫家)兩家主人“遂置酒竹陰下”。其時,黃州主簿劉唐年送來了“味極美”的“饋油煎餅”,蘇東坡因問“為甚酥?”,同行亦齊說,好!就以“為甚酥”命名為佳。待游興已盡,蘇東坡這才順道回家?!斑^何氏小圃”,他向何家討要了“叢橘”樹苗,打算移種在“雪堂之西”。(《記游定惠遠》)途中酒渴思茶,他隨即信步敲開“汪氏之居”的大門要點茶水解渴。(《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這真是“鄰里有異趣”,“數面自成親?!?/span> (《次韻和王鞏二首》)從蘇東坡這一天密集的交往活動可以看出,他的串門就像是走親戚一樣的親密無間。是的,蘇東坡真的成為了黃州人尊敬和愛戴的好友親朋。 11、日課抄書 臨皋不負東流意,日課漢書三兩字。 一字拈來一卷開,謫居不墮青云志。 【注】:被譽為博學高才,中華第一大才子的蘇東坡,把抄書、背書當成他每日必須完成的功課。 一日,黃州府學教授朱載上到臨皋亭拜訪先生,家人通報多次卻遲遲不見先生出來。朱載上自覺無望便欲離去,不料先生匆匆從內室走了出來,并連聲道歉說道:“實在抱歉,我剛忙完日課,讓您久等了!” 朱載上聽到“日課”兩字感到新奇,便問:“先生講的日課是什么?”先生回答:“抄《漢書》?!敝燧d上百思不解,說:“先生高才博學,過目不忘,何須還費時手抄?”蘇東坡告訴他,他最近習讀《漢書》,至今已抄過三遍。(據《耆舊續(xù)聞》載:東坡謫黃州,日課抄《漢書》,自言讀《漢書》凡三抄,初則一段事抄,三字為題;次則兩字;今則一字。) 朱載上聽后肅然起敬,請求見識見識。東坡先生取出《漢書》,令朱載上試舉其中一頁一字。朱載上好奇地隨便念出一字,東坡先生應聲背誦數百字,無一字差錯。 朱載上驚嘆不已,回家對兒子說:“東坡先生號稱謫仙之才,尚且如此用功,我等平常人更應勤奮苦讀??!” 12、雪堂答辯 草廬四壁雪飛揚,主客相邀辯雪堂。 拘散何人能自得?窮達適意且推詳。 撫膺未許冰懷改,抱甕難將憂患藏。 欲問天機何所釋,葛衣蝶夢漫思量。 【注】:元豐五年(1082)正月,蘇東坡在東坡的一側建茅草屋五間。房屋落成之際,適逢大雪,有感于雪的品質,蘇東坡繪雪于堂的四壁,坐臥其間四顧,滿目是雪,于是自書“雪堂”二字為匾額。蘇軾于此種蔬接果,聊以忘老。 黃州有個叫潘大臨(字邠 [bīn] 老)的年輕人,他的父親潘鯁時以奉議郎為蘄州蘄水縣尉,叔父是蘇軾結識的好朋友潘彥明。潘大臨以打魚為生,住在柯山,是東坡家里的???。潘大臨雖為晚輩,但詩寫得很好,深得蘇東坡的喜愛。 一天中午,蘇東坡倚于幾案假寐,忽聽有客至,連忙以足就履上迎,來客正是潘大臨。潘大臨對蘇先生堂中四壁繪雪有許多不理解,于是寒暄之后,笑著就“拘人”“散人”(散人,不纏機務、任性逍遙;拘人潛心名利、拘謹畏縮)等問題展開辯答。 …… 這篇《雪堂記》正是蘇東坡復雜內心世界的獨白。是他自“烏臺詩案”之后內心思想矛盾重重,人生體驗心靈碰撞的體現。因而,“主”與“客” 的問答,實質上就是蘇東坡與莊禪的對話。 最后,蘇東坡提出“性之便,意之適” 的自由人生的境界,“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的人生觀,表明他并不完全屈從于莊禪,而是融匯貫通形成一種新的自由人格,人生態(tài)度和理想。 《雪堂記》所凝鑄成新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為日后更為艱困的嶺海之貶,打下了隨緣自適,從容應對的思想屏障。 13、放臣憂國 隔岸尋佳友,車湖酒半酣。 龍丘傳捷報,席上喜高談。 草木春容展,先生醉眼耽。 暢然吟嘯處,不肯說江南。 【注】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東坡來黃州十來天后,犍為(隸屬四川省樂山市)王氏書樓的主人王齊萬秀才(字子辯,彪形大漢,長髯濃密)前來拜會。關于犍為王氏書樓,乃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己亥十月,蘇東坡丁母憂后,與父、弟攜眷赴京,沿岷江、長江東下,第一次見到了犍為子云亭附近王氏書樓并寫下《犍為王氏書樓》,從此與犍為結下了不解之緣。 犍為王氏書樓當年十分壯觀雄偉。王齊愈(子文甫,乃其齊萬之兄)可能是宋真宗皇后劉氏族人劉永年的舅舅,但對王氏家族為何能藏書如此豐富,卻又突然離開犍為從軍而去,后來又何故王家人帶著書籍離開犍為,在鄂州車湖過上了隱逸的生活,其原因乃千古之謎。五年的貶官生活,蘇軾與王氏兄弟有百余次的交往。特別是王氏兄弟現有藏書,為蘇東坡治經堪稱雪中送炭。 元豐四年(1081)十月二十二日,蘇東坡過江到車湖看望四川老鄉(xiāng)王氏兄弟。這日酒席間,東坡先生得陳季常書報,得知十月二日種諤(經略安撫副使)領兵深入西夏,破殺西夏六萬多人,獲馬五千匹的消息后,眾人十分高興,開懷暢飲,慶賀邊疆捷報。東坡先生即席作詩志慶: 似聞指揮筑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 放臣不見天顏喜,但驚草木回春容。 此詩表達作者“雖廢棄。未忘為國家慮也”的愛國情懷(《 滕達道書 》)。 14、拯救溺嬰 夜靜人難寐,驚聞有棄嬰。 呼朋來結社,捐款率先行。 陋習齊心革,修書薦法明。 劫邊憂與患,依舊是民生。 【注】:元豐三年(1080)三月。一天,蘇東坡得悉鄂黃陋習,想起在密州任知州時搶救溺嬰的往事。當時密州遇饑荒年景,民多棄子。蘇東坡從義倉中拿出一部分糧食,專以收養(yǎng)棄兒,月給六斗,所活數千人。于是,提筆給老友鄂州知州朱壽昌寫信,請求他以其職權宣示法律,改變溺嬰陋俗。 蘇東坡自己也行動起來,組織黃州幾位熱心人士成立救嬰會,由誠實善良的士子古耕道經辦,請安國寺住持繼連記錄日常開支。他還和古耕道一起走街串戶,動員城內大戶人家捐錢,自己本不寬裕,率先捐出十千。黃州富商也爭先恐后解囊相助。蘇東坡嘆道:“果若每年能救活一百個嬰兒,也算是自己謫居黃州的一大樂事?!?/span> 15、清平樂·沙田吟嘯 蓑衣笠帽,偕友沙湖道。拄杖穿林爭一嘯,哪管春寒料峭。 陰晴風雨何妨,人生無畏無常。酒醒超然歸去,吟邊漫步斜陽。 【注】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蘇東坡聽說黃州東南三十里處的沙湖螺螄店,土地肥沃,便在幾個朋友的陪伴下,前往相田,打算為終老黃州置點產業(yè)。突然,下起陣雨,因雨具在走在前面的人手里,同行者皆狼狽,唯東坡先生腳穿草鞋,手持竹杖,在雨水“穿林打葉聲”中,坦然面對,腳不停步地吟著詩,吟嘯自若。不一會兒,云開日出,雨過天晴。遂他作《定風波》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可見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陰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又何足掛齒? 16、圣散防疫 時疫橫流苦不禁,誓言雖在不須斟。 捐方但使傷寒愈,違約成全救世心。 【注】元豐六年(1083)秋,鄂黃暴發(fā)傷寒時疫,蘇東坡用“圣散子”秘方普救眾生,活者不計其數。 “圣散子”秘方是東坡先生的同鄉(xiāng)老友巢谷所有。巢谷,字元修。曾舉進士,后又學騎射,熙河名將韓存寶教其兵書。韓得罪,自度必死,以銀數百兩托巢谷交給他的妻兒。巢谷改名換姓,懷銀步行授其子,后逃避江淮間。得知蘇東坡謫居黃州,巢谷前來相陪,住雪堂,并成為蘇迨、蘇過的家庭教師。 一日巢谷談起“圣散子”治療傷寒極為靈驗一事,蘇東坡請求傳授給他,以圖日后不虞。巢谷見蘇東坡如此心誠,便答應傳授,但叮寧他不能外傳,并要他指江為誓。不久,巢谷離開黃州回故里眉山。 此后就發(fā)生鄂黃之疫。有道是人命關天,為救黎民百姓,蘇東坡違背誓約,將“圣散子”秘方傳給蘄水名醫(yī)龐安時。為使巢谷之名與圣散子秘方齊名不朽,蘇東坡特為“圣散子”作序一篇。 (附注:據文史記載,圣散子當年在黃州、杭州的疫情中“救人無數”,這是歷史事實。但后世卻成為一段公案,本為20味藥的療寒疫之方,竟訛傳為28味藥的熱疫之藥,故出現療效適反的謬誤。此“過”不能歸因于蘇東坡和龐安常,而是后世不懂辨證論治,因人施藥的庸醫(yī)所至。) 17、減蘭·溪水西流 清游名寺,人在松間山積翠。暮雨瀟瀟,雨洗沙塵溪漲潮。 溪流西去,贏得東坡絕妙句。莫唱黃雞,曠達人生自可期。 【注】元豐五年三月上旬,東坡先生去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偶感風寒不慎得臂疾。友人指說麻橋寵安時雖耳聾但善醫(yī),于是遂往求治。果然妙手回春疾愈,并偕同與之游清泉寺。寺臨蘭溪,水極甘,溪水西流。先生即景抒懷有感而作《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詞。詞曰: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18、南鄉(xiāng)子·寒食書帖 屋外雨傾盆,回想三年苦惜春。猶道海棠曾似雪,紛紛,皆已和泥化作塵。 寒食可憐人,欲問窮途思淚奔。破灶空庖焉果腹,凝神,一貼書成天下聞。 【注】元豐五年(1082)春季,連續(xù)下了兩個多月的雨。臨皋亭因年久失修,屋內到處漏雨,身處“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窘境,病中的蘇東坡心情異常沉重。每當寒食、中秋,尤其在這綿綿陰雨的日子里,心情充滿惶恐不安,在困苦無望的處境下,感到無奈和悲哀,真害怕星移斗轉,在漫漫無期的貶謫中耗費生命。他的這種矛盾心理,在《寒食雨二首》中得到體現: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東坡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因為有諸名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寒食帖》的命運多舛。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一結束,國民政府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購回,并題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19、減蘭·枯木怪石 枝虬石怪,枯木朝天聽萬籟。淡墨傳真,幼竹叢生自有神。 心期何托?道道皴痕風雨斫。磊落胸襟,下筆無端達古今。 【注】元豐四年(1081)秋,一位氣宇軒昂,北宋翰墨場上的奇才,在書、畫上造詣頗深,與當世名家并駕齊驅的青年才俊遠道來訪,年僅二十二歲的米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米芾從湖南長沙(任縣尉)到金陵見過王安石,又經馬正卿引薦拜謁蘇東坡。東坡先生在雪堂安排他住下。 歡聚數日,米芾辭別歸家,東坡先生為他擺酒餞行。酒酣耳熱之際,東坡畫興陡起,命人取出畫紙貼在墻上,他飽蘸濃墨,信筆畫下兩竿疏竹,然后又補上枯木、怪石,作為臨別紀念送給米芾。此圖繪一棵枯樹盤曲上揚,樹枝杈椏,樹葉已落盡。旁有一塊怪石,石旁幾株幼竹,除竹葉和一些樹枝外,全畫大都用淡墨乾筆畫出。黃庭堅曾道:“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 米芾被先生這種獨特的藝術匠心與生活感悟所震撼,驚嘆先生“運思清拔”,說“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畫史》,蘇東坡的枯木怪石圖正是他不求茍合于世俗,力圖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思想性格的外在表現。是文人以竹石寄托精神情懷的典范之作,是文人畫理論的實際奠基人。 20、前后二賦 主客相邀同泛舟,莫言滄海寄蜉蝣。 勿因得失生悲喜,皓月清風盡可收。 重游一嘯江風起,但返中流憑所止。 鶴影翩躚化羽來,猶然夢醒須臾里。 悠悠二賦思先哲,滔滔江水歌無竭。 扁舟一葉惜英雄,千載文光吹不滅。 【注】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月亮從東方升起,蘇東坡與四川綿竹武都山楊世昌道士和另位朋友,主客攜酒和肴,從臨皋亭乘小船溯流而上,徑直泛舟到赤壁之下?!冻啾谫x》記載了這次夜游。 《赤壁賦》,是蘇軾儒釋道三家思想集大成者。他以儒家的兼濟對待現實,以道家的超脫寬慰靈魂,以釋家的智慧調整心態(tài)。 元豐五年十月十五日蘇東坡同兩位朋友,從雪堂過黃泥之坂歸于臨皋。受明月之誘惑,又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賦》是《赤壁賦》的續(xù)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兩者珠聯(lián)璧合,渾然一體。 21、思佳客·赤壁懷古 佇立磯頭思渺茫,滔滔雪浪亦何狂。鬢邊每嘆悲華發(fā),月下神游醉羽觴。 溫故國,羨周郎,心期欲念幾歸航。憑教杯酒江天酹,證得如如夢一場。 【注】元豐五年八月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蘇東坡與幾位客人攜帶酒肴又登上赤壁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壯志皆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著名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該詞宣泄自己貶謫人生的郁悶,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表達隨遇而安的曠達襟懷。 蘇軾的“人生如夢”既不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時期的自我排遣, 也不僅僅停留在陶淵明式的片面理解上, 體驗了“人生如夢”的另外一層涵義:人生、人世的不實性、無常性。顯示了他積極進取、創(chuàng)新的主體意識和人生精神。它是一種超越性的“如夢觀”, 是一種儒佛圓融、儒佛整合式的“如夢觀”。而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蘇動坡身體力行后所得出的真切感悟; 《念奴嬌·赤壁懷古》。曾被譽為“古今絕唱”,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堪稱宋詞史上的一座豐碑。二賦一詞,赤壁三詠,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2、思佳客·蘇子論琴 玉指冰弦瑟瑟彈,君聽流水思漫漫。雜書一十司琴事,攜友初三訪故園。 聆曉月,簌流泉,清音繚繞耳邊傳。寥寥千古悲風意,雅俗相偕興自酣。 【注】細數蘇軾在黃州撰有古琴論的詩詞文有29篇,其中有著名的《醉翁操并引》《琴詩》《記陽關第四聲》《減字木蘭花》《雜書琴事十首》,《雜書琴曲十二首》《贈吳主薄》《題與崔成老詩》《記游定惠院》《與彥正判官》尺牘等等。分別對家藏雷琴之妙,歐陽修論琴詩,琴聲之“雅”“俗”,制琴之木材,琴聲與人品,喜琴不能玩物喪志,琴之保護,琴的指法之妙等,進行了獨具個性的闡發(fā)。為了研究古琴的發(fā)聲原理及特點,蘇東坡不惜把自己家中珍藏的唐朝名貴“雷琴”拆開來觀察、分析其奧妙。 蘇東坡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極其重要的古琴音樂理論家,他提出古琴的“古意”“遺形”“靜照”“真同”等美學理論。美國耶魯大學魯斯學者和研究員王文生教授,在《中國美學史———情味論的歷史發(fā)展》之中對蘇軾有這樣的評價:“蘇軾的美學思想, 有傳統(tǒng)的繼承, 也有自我的獨創(chuàng), 有哲理式的理論概括, 也有自身創(chuàng)造經驗的生動描述。” 他拓展了琴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23、浣溪沙·雪堂雅集 欲弄琵琶皓齒張,飛歌繚繞送清涼,心安隨處是吾鄉(xiāng)。 江上何愁風浪急,坡頭同品稻花香,一詞題贊點酥娘。 【注】元豐六年(1083)五月,端陽節(jié)剛過,雪堂又熱鬧起來。當年受蘇東坡“烏臺詩案”牽連,貶賓州三年多,一子死于貶所,一子死于家中。他自己亦幾病將死,如今被朝廷貶到嶺南賓州(今廣西賓陽)三年多的王鞏(字定國),獲準北歸江西,繞道來黃州看望亦師亦友的蘇東坡。 此次雪堂雅集的新老朋友有,客住雪堂的巢谷先生、參寥法師、崔閑道長、趙貧子道長。借住天慶觀的楊世昌道長,寄住承天寺的張懷民,還有黃州的五君子潘彥明、郭興宗、古耕道、李委、潘大臨,新任太守楊君素大人和判官彥正,黃州學府教授朱載上。 時近己時,只見一風流儒雅,春秋鼎盛的儒生健步向雪堂走來。后面緊跟的是一位眉目如畫,秋水盈盈,身背琵琶的女子。蘇東坡瞅了瞅,不敢相信眼前走來的竟是飽受嶺南瘴毒之苦的王定國。后面相隨的女子他猜想一定是柔奴姑娘,果然是那樣的柔媚可人和善溫順。 一番寒暄后,蘇東坡轉身問柔奴:“柔奴姑娘,你本是京師人,毅然隨定國去嶺南荒蠻之地吃了不少苦??!而你能做到與定國同甘共苦,無怨無悔,真是忠實可嘉。我問你,廣西風土,應是不好吧?”柔奴淡淡一笑,答道:“我隨老爺遠逐賓州既是奇遇亦是緣分,有道是'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碧K東坡聽柔奴這位柔弱女子脫口說出這等隨緣自適的豁達語言,心里感到格外驚異。她所說的這句話出自白居易“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詩句,足見柔奴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子。于是站起感慨地說道:“好一個'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美惡在我,何與無物。心安之處,就是歸處!” 24、夜歸臨皋 倚杖江邊夜已深,耳聆天籟更長吟。 縠紋平處因風止,醉眼耽時問陸沉。 欲覓小舟從此逝,還驚太守上門尋。 朝來休管憑誰主,夢與周公漫撫琴。 【注】元豐五年(1082)九月,東坡先生夜飲雪堂,醉歸臨皋亭大約已是三更天左右。走到門前正欲敲門,聽見家僮鼾聲如雷,于是便信步走到江邊,靠著手杖聽江濤的聲音。作《臨江仙·夜飲東坡復醉醒》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翌日,此詞傳遍黃州,聲傳蘇東坡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乘一葉小舟長嘯而去。剛上任的君守陳君軾聞之驚懼不已,以為州失遷謫罪人,急命府衙吏員追尋查找。待查到臨皋亭時,但見蘇東坡鼻鼾如雷。此事傳至京城,朝野一片嘩然。原來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他幻想在今日夜闌風靜之時,就此小舟逝去,以便掙脫官場束縛,隱居江湖,渴求精神解脫的表現。也是東坡先生受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思想影響的體現。 25.遺愛亭記 梵音裊裊竹搖枝,雅聚當為送別時。 四載蔭承君子德,一亭名拜圣人師。 未嘗怒也民無犯,未察行而吏不欺。 憑藉東坡題撰筆,千秋遺愛有相知。 【注】元豐六年(1083年)四月,黃州太守徐君猷任滿將赴湖南履新。行前邀約蘇東坡和客居雪堂的眉山友人巢元修兩人,一同去安國寺向懿德高僧繼連大和尚告別敘舊。 三人來到安國寺,繼連大和尚迎至大殿左側茂林修竹之中的竹間亭。徐君猷說明來意。沉默良久還是繼連大和尚打破沉靜,他提議,為了銘記太守大人的不朽功業(yè),請諸位為此竹間亭命名。讓后人見亭思人,追憶黃州父母官的風范。徐君猷先是再三禮讓,然后說:“既然如此,那就請眉山巢元修先生執(zhí)筆?!?/span> 蘇東坡說:“巢谷,羈旅人也,何足以知公。”于是代筆,名之曰“遺愛”。 古來第一位享有此譽的是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子產鄭國為相二十六年,仁慈厚愛,輕財重德,愛民裕民,使賢任能,頗多建樹。故子產去世,孔子聞之老淚縱橫,嘆曰:“古之遺愛也”。徐君猷以六品朝散郎為黃州太守四年,為政以德,積善遺愛。真正做到了民風厚善,百姓尊德樂道,官吏秉公執(zhí)法,愛民不欺。頗有古人仁愛遺風,故此竹間亭名之曰:'遺愛亭’。后撰《遺愛亭記》曰: 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 26、減蘭·快哉浩氣 云簾漫卷,堤外江波行漸遠。天水相連,倒影青峰亦湛然。 清流如濯,古木林連山絕壑。浩氣縈懷,風過長亭足快哉。 【注】元豐六年(1083)春,貶謫黃州為州府會計的張夢得(字懷民,又字偓佺),河北清河(今南宮縣)人,于黃州城南江邊壘土而居。這年閏六月,張夢得在其住處之西南江邊高臺筑一亭,以攬觀江流之勝。蘇東坡名之曰:“快哉亭”( '快哉’二字出自《楚辭》),并作詞以贈,皆有自樂其樂之意。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元豐六年十一月初,蘇轍(時謫居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為之作《黃州快哉亭記》。何謂“快哉”?蓋亭之所見“以覽視江流之勝”及“流風遺跡”。何能“快哉”?二蘇和張夢得三位貶官“不以謫為患”,“自放山水間”,并能“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 這篇記敘文,道出了人生的一條哲理:心中坦然,無往不快。鮮明地體現了三位貶官,自放于山水,隨緣自適,隨遇而樂的超然曠達的審美情懷。讀者觀此名句,亦不禁心生快意。 27、減蘭·留別雪堂 滿庭芳樹,忽聽春風傳帝語。社酒雞豚,勸老東坡席尚溫。 堂前細柳,莫剪柔柯為我守。歸去來兮,何忍今朝話別離。 【注】從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東坡先生貶謫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一日這天,已經五個年頭,實算四年又兩個月(內含兩個閏月)。其中經歷了元豐三年的閏九月和元豐六年的閏六月兩度閏年。是年春,神宗不再與執(zhí)政的宰輔商量,徑以“皇帝手札”,量移蘇軾汝州(河南臨汝)。特授蘇軾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汝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讀過詔書,東坡先生百感交集,經歷五個年頭的謫居生活,而今驟然間要告別黃州,心中湧出萬分不舍的情思。行前,武昌的王齊愈、齊萬兄弟,岐亭的老友陳季常都來黃州陪送。州府的郡僚,設宴為他送行,前來話別的人絡繹不絕。 黃州好友和鄰里鄉(xiāng)親,齊備雞豚老酒,在雪堂設宴為東坡先生餞行。席間,東坡先生吟誦一曲《滿庭芳》詞,以當告別黃州父老,詞曰: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該詞表達了東坡先生對黃州的依戀和對鄉(xiāng)親的感激。他將東坡耕地、東坡雪堂、乳媼墳墓,托負給鄰居潘彥明(潘丙)照看。他還即興書“赤壁二賦”及《歸去來辭》贈給潘彥明、潘大觀。 28、多情鼓角 辭親偕友過江南,又聽黃州鼓角酣。 策馬欲行行欲止,眸中不覺淚毿毿。 【注】元豐七年(1084)三月,蘇東坡接神宗手札,授他為檢校尚書水部郎,汝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蘇東坡將自黃移汝(河南汝州)。 四月七日上午,黃州太守楊采及其同僚,黃州父老鄉(xiāng)親來雪堂送別。為東坡先生送行的黃州人有:潘革、潘鯁、潘丙、潘原、潘大臨、潘大觀、古耕道、何圣可(道士)、韓毅甫、宗公頤、王齊愈、王齊萬、王天常、王禹錫、何斯舉等等。陳季常、參寥和趙吉伴送離黃。 當日,他們一行從黃州過江抵達武昌(今鄂州)西山樊口。走到西山吳王峴[xiàn]上時,東坡先生被從黃州傳來的鼓角之聲,撩撥起他蒼茫的悲涼?;赝⒕游迥甑狞S州,一時感情激動不能自制,潸然淚下,有《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作證: 清風弄水月銜山,幽人夜度吳王峴。黃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來不辭遠。 黃州父老皆在慈湖(一作磁湖,在大冶縣)與東坡先生含淚告別。惟陳季常執(zhí)意要送蘇東坡抵九江。參寥陪同蘇東坡游廬山,訪興國,會蘇轍于筠州(今高安)。然后一同返回九江與蘇東坡家眷相會。直至六月,參寥才從九江回浙江于潛。蘇邁時將前往饒州(今上饒市)德興縣領縣尉職。 元祐二年(1087),東坡先生在京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即離黃三年后,他在玉堂職守,仍念念不忘雪堂,發(fā)出“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的呼喚。 29、生查子·千古遺愛 清風拂面來,遺愛傳新語。畫閣裊蕓香。碧水搖煙樹。 蘇子立高臺,夢澤飛鴻翥。溢彩炫霓霞,月下笙歌舞。 【注】“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遺愛亭記》)。 為了紀念蘇東坡先生給黃州人民留下的千古遺愛, 2006年8月,黃岡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原東、西湖及菱角湖修建為集生態(tài)保護、文化傳承、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東坡文化主題公園,并采納黃岡師院饒學剛教授提議,命名為“遺愛湖公園”。 遺愛湖公園占地面積5.0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4平方公里,環(huán)湖岸線29公里。公園規(guī)劃建設十二大景區(qū),集蘇東坡詩、詞、賦之佳句,采遺愛湖形、景、物之靈氣,分別命名為: 遺愛清風、臨皋春曉、東坡問稼、一蓑煙雨、琴島望月、紅梅傲雪、 江柳搖村、幽蘭芳徑、水韻荷香、大洲竹影、霜葉松風、平湖歸雁。 景名包含了春夏秋冬、松竹梅蘭、風花雪月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景點集中展現了東坡文化,詮釋了“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的真諦。 如今成為全國著名的城中湖公園和旅游勝地,成為東坡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成為市民百姓節(jié)慶假日的休閑天堂。 30、黃州壽蘇 憑欄千載里,四海共鳴弦。 才拜東坡壽,又聽般若禪。 臘梅香裊裊,翠竹影娟娟。 休問南飛鶴,歸來何許年? 【注】“千年前,先生為吾人師;千年后,吾人為先生壽”(著名作家熊昭政《壽蘇文》句)。 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十九日,黃州潘大臨、郭興宗、古耕道、李委等士人,在赤壁磯頭為東坡先生四十七歲壽誕祝壽。進士李委吹笛為先生賀壽,并請先生賜詩兼墨寶。東坡作“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復犯龜茲?!辈再洝#ㄎ覀儗⒋朔Q為黃州第一屆壽蘇會)。這可謂是全世界蘇東坡愛好者,每當東坡先生壽誕之日舉辦紀念活動,名之曰:“壽蘇會”之發(fā)端。 934年后的2016年十二月十九日,黃州文人和慕蘇者,重啟壽蘇儀式,緬懷蘇公遺愛,第二屆壽蘇會在蘇東坡先生當年“旦往暮還者,五年于此”的黃州安國禪寺舉行。第三屆壽蘇會在蘇東坡先生寫下“二賦一詞”的東坡赤壁舉行。第五屆壽蘇會,將由黃州區(qū)文旅局和黃州歷史文化學會主辦。如今,此項追思圣賢活動,已受到黃州各界民眾的喜愛,已成為黃州文化活動的高雅品牌 。 注釋參考文獻 1、孔凡禮撰:《三蘇年譜》,[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2、曾棗莊《三蘇評傳》,[M].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 3、王水照、崔銘《蘇軾傳》,[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張志烈等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文集、詩、詞集)[M].2010. 5、李一冰《蘇東坡傳》,[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6、林語堂《蘇東坡傳》,[M].群言出版社,2009 . 7、王琳祥《蘇東坡謫居黃州》,[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8、談祖應《蘇東坡傳奇》,[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9、丁永懷等編注《黃州作品全編》,[C].武漢出版社,1996. 10、梅大圣《蘇軾黃州詩文評注》[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11、談祖應《黃州東坡文化研究典藏》[M].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