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么特點(diǎn),你的家鄉(xiāng)話是什么 文/@成長新視點(diǎn)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東西南北差異巨大,菜品上有八大菜系,地方方言上則有八大種類。每一個方言,都有其濃厚的地域文化特點(diǎn),也深藏著悠久的歷史。 在地方方言上,分別有北方方言、吳地方言、湘江方言、贛江方言、客家方言、閩東方言、閩南方言和粵地方言等八大種類。 一、北方方言。1、地域人群。北方方言,很多地方的發(fā)音接近普通話,主要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zhèn)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云南 、貴州部分地區(qū),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西部和北部一帶。 北方方言,人口約占漢族總?cè)藬?shù)的70 %以上,又因地域特點(diǎn),分為四個次方言區(qū)。 一是華北方言,俗稱華北官話,通行于京津兩市及吉林、遼寧、 黑龍江、河北、山東及河南六省。其中,東北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話。 二是西北方言,俗稱西北官話,通行于山西、陜西、甘肅、 內(nèi)蒙古、寧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六省 區(qū)。 三是西南方言,俗稱西南官話,通行于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廣西北部邊沿地區(qū)。 四是江淮方言,俗稱下江官話,通行于長江中 下游,包括安徽、江蘇、江西部分沿江地區(qū)。 2、風(fēng)格特點(diǎn)。總體來說,最大的特點(diǎn),是說話語氣給人的感覺較重、較直、較硬。 一是在語音方面,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具有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diǎn);韻母最突出的特點(diǎn),是輔音韻尾比較少;聲調(diào)最突出的特點(diǎn),是調(diào)類的數(shù)目比較少。 二是在詞匯方面,雙音節(jié)詞特別占優(yōu)勢,古代語詞保留比較少,語氣詞較少。 三是在語法方面,運(yùn)用語音內(nèi)部曲折變化表現(xiàn)語法意義的現(xiàn)象比較少,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重疊式內(nèi)容豐富和使用范圍相當(dāng)廣泛。 二、吳地方言。1、地域人群。吳地方言,以蘇州話和上海話為代表,主要分布于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和福建北部一角,使用人口約九千多萬。吳語,又分為太湖、臺州、金衢、上麗、甌江和宣州六片語片,北部吳語為最大語片。 2、風(fēng)格特點(diǎn)。有吳儂軟語之稱,有數(shù)萬個特有詞匯和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diào)、文化涵養(yǎng)、社會生產(chǎn)、風(fēng)俗民情和語言習(xí)慣的生動體現(xiàn)。 一是保留了全部濁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部分地區(qū)保留尖團(tuán)音,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語音與唐宋諸韻書高度匹配。 二是中古全濁聲母至今保留濁音音位,中古漢語字,分全清不送氣清音、次清送氣清音、全濁和次濁四類。除吳語、老湘語等外的所有漢語方言,都沒有全濁輔音,僅贛北閩北有少許,吳語保留了全部濁音。 三、湘江方言。1、地域人群。湘江方言,也指湖南方言,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qū)。在內(nèi)部語音差異上,又有“新、老”湘語的分別。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cè)藬?shù)的5%左右。 老湘語,老湘語和吳語是同源的,流行于湖南中部寧鄉(xiāng)、衡陽等地,包括衡陽話,湘鄉(xiāng)話、邵陽話等。如湘鄉(xiāng)話分布在湘鄉(xiāng)、雙峰、婁底和漣源等四縣市,整體發(fā)音基本一致。 新湘語,是老湘語嚴(yán)重官話化的產(chǎn)物,和西南官話接近。流行于長沙、株洲等大中城市中,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kuò)散,包括長沙話、岳陽話、益陽話、株洲話和湘潭話等。 2、風(fēng)格特點(diǎn)。湖南方言,在語言表達(dá)上感情豐富,在副詞和形容詞的運(yùn)用上比較夸張,說話喜歡帶“?!?、“撒”等后綴音。老湘語,保留了較完整的濁音系統(tǒng)。 新湘語,為方言舌音,后鼻音丟失,不分ch/q、h/f、sh/x、ong/eng。同時,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無論平仄,一般讀成不送氣清音。 四、贛江方言。1、地域人群。贛江方言,也稱江西話、贛語,以南昌話為代表,分布于江西中部 、北部、西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區(qū)和福建西北邵武一帶。 江西省內(nèi)的贛語人群,可分為昌靖片、宜瀏片、吉茶片、撫廣片和鷹弋片。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cè)藬?shù)的2.4%左右。 ![]() 2、風(fēng)格特點(diǎn)。古代的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為送氣的清音,無論平仄,如“陪伴、停電、存在、沉重、強(qiáng)健”這幾個詞,贛語統(tǒng)統(tǒng)都是送氣的清聲母。而普通話卻是前一字送氣,后一字不送氣,吳語則都是濁聲母。 除吉安、萍鄉(xiāng)一帶無入聲之外,全省其他地方的贛語及其他方言,基本上都有入聲。而寧岡和井岡山市的贛語只有三個聲調(diào),是全省聲調(diào)最少的地方,連讀變調(diào)比較豐富。 ![]() 五、客家方言。1、地域人群。客家方言,是以梅州市區(qū)梅城口音的梅州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南部和北部,廣西東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湖南、四川的少數(shù)地區(qū),及臺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qū)。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cè)藬?shù)的4%左右。 2、風(fēng)格特點(diǎn)。客家話有17個聲母,74個韻母,和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6個聲調(diào)。與廣東的粵地方言、閩南方言相比,客家話最接近普通話,特別是用客家話念書面文字時,北方人基本能聽懂。 ![]() 六、閩東方言。1、地域人群。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北部和臺灣省一部分,通行于福建東部的福州十邑,寧德市和南平市部分地區(qū),三明尤溪縣,臺灣地區(qū)的馬祖列島等地。使用人口,約1000萬人。 2、風(fēng)格特點(diǎn)。保存許多古漢語特色,也有不少古齊語的遺留,與其他閩語不能互通,但和其他閩語組成齊語支。 ![]() 七、閩南方言。1、地域人群。閩南方言,又稱福佬話或鶴佬話,以廈門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和海南島一部分,及臺灣省大部分。南洋華僑也有不少人說閩南方言。使用人數(shù),大約6000萬左右。 2、風(fēng)格特點(diǎn)。所有的閩南方言,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nèi)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tǒng)微有區(qū)別,雖相互之間有嚴(yán)格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語法及用詞基本一致。閩臺片的的閩南話內(nèi)部較為統(tǒng)一。 ![]() 一是古全濁聲母字,今讀一部分變?yōu)樗蜌馇逡?,一部分變?yōu)椴凰蜌馇逡簟?/p> 二是古非母字(輕唇音),在今閩南方言口語中,不少仍讀為雙唇音(重唇音)。 三是古知組字(舌上音),今閩南方言口語中不少仍讀為“舌尖音”。 八、粵地方言。1、地域人群。粵地方言,也叫粵語,以廣州話為代表,分布廣東大部分和廣西東南部。南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華僑,有部分人說粵語。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cè)藬?shù)的5%左右。 ![]() 2、風(fēng)格特點(diǎn)。粵語和其他方言一樣,直接來源于古代漢語。它沒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兒化、輕聲等,這些都是在中古以后發(fā)展形成,是沒有跟上北方方言變化導(dǎo)致。 一是大量保留著古代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等。在語音上,保留了中古漢語韻母的塞音韻尾和唇音韻尾,而北方方言這些特征早已消失。如聲調(diào),保留了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diào)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diào)。 ![]() 在詞匯上,保留了一些古詞或古義,在北方方言中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如粵語中“粘”說“黐”,北方方言不用。 在語法上,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修飾成分后置,“公雞”說成“雞公”,這些都是古漢語特征的遺留。 二是保留不少古代“南越”族語言的底層成分。古代漢人,在與土著雜居和對土著同化過程中,不自覺地吸收了“古越語”的成分。如“呢”表示“這”,“唔”表示“不”,“蝦”表示“欺負(fù)”。 ![]() 三是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在鴉片戰(zhàn)爭后,香港割讓給英國,廣東被迫設(shè)立通商口岸,在與外國長期接觸中,也就吸收了不少的外來詞。如“巴士”表示“公共汽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