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說往東,孩子卻要向西,孩子與家長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太多了。有時是因為價值觀不同,有時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有時也會因為家長對孩子不放心等等諸如此類,可以說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 發(fā)生分歧之后,如果互不相讓,家長非要孩子聽大人的,而孩子非要自己做主,那么沖突就不可避免。 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成長中的問題,就是因為家長沒有很好地處理與孩子的沖突,導致孩子與家長的關系越來越疏離,遇到事情不再告訴家長,有了問題也不再向家長求助。漸漸的,問題積累得越來越多,終于在某一時刻爆發(fā)。 所以家長應該正確認識和處理與孩子的沖突。妥善解決沖突,不僅可以維護家庭和諧,還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 那么,到底該怎么做呢? 首先,作為家長,應該意識到,孩子心智還不成熟,親子之間出現分歧很正常,要接納孩子與你的不同。在接納的基礎上,家長才能保持心情的平靜。 其次,要把孩子與你出現分歧當做一個難得的教育機會。 一般來說,家長都會因為孩子不聽大人的話而著急上火,甚至感覺孩子在挑戰(zhàn)家長的權威,并為此感到憤怒,而一旦憤怒了,那就不好辦了。 所以,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很關鍵,控制情緒的最好辦法,就是要牢固樹立“沖突就是教育機會”的觀念。在這樣的觀念之下,你再遇到與孩子的沖突,就能改變視角,轉變心情了。 第三,我們來看看,到底如何解決親子沖突,并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沖突的發(fā)生,是因為雙方的思維停留在較低層次上,也就是說,雙方都感覺答案就是兩個——要么聽我的,要么聽你的。 但是,解決問題還有第三個答案,有人叫做第三法,也有人稱為第三選擇。 那么,什么是第三選擇?怎么運用第三選擇解決沖突呢? 步驟一:借鑒非暴力溝通中的方法,雙方先把自己的需要寫下來,也就是說,各自寫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并且需要對方怎么做。 步驟二:面對雙方寫出來的所有需要,雙方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可以滿足雙方需要的所有可行的辦法。 步驟三:家長與孩子一起對所有想出來的辦法進行評估,看看哪個是最佳辦法,也就是都能滿足雙方需要的辦法。 步驟四:如果沒有都能滿足雙方需要的辦法,那雙方再看看自己的需要中,還有哪些是可以放棄的,重新明確各自的底線。 步驟五:根據各自的底線需求,再來一次頭腦風暴,然后重復步驟三。 一般來說,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雙方都會理性對待對方的觀點了,不會再執(zhí)著于自己的辦法。 最后,通過雙方的協商,我們會發(fā)現,最佳答案,既不是聽你的,也不是聽我的,而是采取了一個更加合理的方案。 如果我們習慣了與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解決沖突,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是意義重大:一是讓孩子學會尊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并且嘗試著理解他人。二是讓孩子知道了,在非此即彼之外,還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這樣既拓寬了孩子思維的廣度,又培養(yǎng)了孩子的合作意識。 所以,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可怕的不是沖突,可怕的是不能用正確方法來處理沖突。 各位家長可以嘗試著實踐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