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一首《夏日絕句》,給了項羽極高的評價,也成為后人評價項羽的標桿之語。那么,生為人杰,死為鬼雄的項羽,真的如后人評價的那樣絕世無雙嗎?在那個亂世梟雄輩出、諸王爭霸的秦末,擁有政治、軍事優(yōu)勢與超強武力值的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把自己滿手好牌打的稀巴爛,以至于最后命絕烏江哪?讓我們站在后來者的高度上,從項羽的成長環(huán)境、政治軍事、民心道義、性格為人等幾個方面進行剖析他把大好江山拱手相讓的原因。 一、項羽的成長環(huán)境:
這個項籍就是項羽,其祖父是楚國的著名將領。我們從史記的這段話就可以看到,這個項羽可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富三代,而且還是一個不愛讀書、不喜耍劍,因為這些在他眼中都是小兒科,只能單兵作戰(zhàn),成不了大氣候,要學就學刀兵之法,因為這才是群殺萬人的大殺器,用現(xiàn)代的術(shù)語講,就是大兵團作戰(zhàn)。這下子他的叔叔項梁就開心了,這侄子不簡單,以后能成大器。但這個項羽有點毛病,愛學卻又淺嘗輒止,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既為項羽在滅秦之戰(zhàn)中一系列的軍事勝利打下了基礎,也為項羽在以后楚漢相爭中于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項羽有兩個叔叔,一個是狠人項梁,另一個是心慈手軟的項伯,他主要是跟著項梁混的,項梁做事為人狠,項羽在這方面也不差,但卻沒有學會項梁的殺伐決斷,只學會了殘暴,此為其一大短板。 我們來看看項羽個人的攻擊能力:
史記這兩段記載,把項羽的個人武力值和影響力完全的表述了出來,可見當時的項羽個人武力是多么的強大。 事實上,項羽此后在大多數(shù)征戰(zhàn),基本上靠的就是個人的強大力量和意志。 二、項羽的整體優(yōu)勢以楚懷王名義東征西討,滅秦后自任西楚霸王,十八諸侯王由其分封,至此,項羽在政治、軍事上的絕對影響力、絕對控制力上都達到了高峰,但這也他的衰落埋下了禍根。 三、項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絕路的1、格局狹窄,鼠目寸光,導致政治優(yōu)勢喪失分封諸侯王雖然是項羽政治優(yōu)勢的體現(xiàn),但他的政治目光迷離而短視,我們從他的自號“西楚霸王”上就可以一窺二三。 西楚,就是項羽把自己的政治定位僅限于楚地,或者說那里才是他的政治中心,秦始皇留下的政治遺產(chǎn)、關中富庶與險要都不在他的視線里面。
項羽本紀的這段記述,把項羽的心理軌跡描述的淋漓盡致。偏安一隅,小農(nóng)思想,只想著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根本沒有胸懷天下的帝王格局。 俗話說,“格局決定結(jié)局,態(tài)度決定高度。”項羽的格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失敗的結(jié)局;他對諫言者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能達到的高度。自他烹殺了好心給他提建議的人以后,就再也有沒有人給他提醒,大王,您應該稱帝,威加海內(nèi)啊!
在鴻門宴上,這個項羽居然還出賣了勸他早日殺了劉邦的曹無傷,真是讓人無語。看來那些勸諫項羽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自然也就沒有去送命了。
后世的曹操都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而項羽在沒有奪定天下的時候,就讓人在路上截殺了已經(jīng)對他的權(quán)威沒有任何威脅的義帝楚懷王。殺了楚懷王,實際上也就掐斷了諸侯王和民眾的心理歸屬,一時間,天下處于無主的迷茫狀態(tài),而項羽也沒有趁機樹立自己天下之主的意愿和行動,在政治上完成了實際上的自殺敗筆。 2、倒行逆施的諸侯王分封,導致離心離德的叛亂與背棄周朝延續(xù)數(shù)百年,分封制有效的維護了王朝的延續(xù),但也造成了后期的紛亂和王室的衰落,到了秦朝滅亡,分封制已經(jīng)不合時宜了。 滅秦入關以后,志得意滿的項羽就開始了分封諸侯王,并沒有以義帝楚懷王的名義進行,而是以自己西楚霸王的名義頒布,雖然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優(yōu)勢和名聲上的顯赫,但也讓其負擔了分封不均的沉重后果。最重要的是,在諸侯王的分封上,項羽既沒有論功行賞,也沒有照顧隨自己一路征戰(zhàn)的八千江東子弟。 我們看看他分封的都是哪些人: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當然算上自封西楚霸王的自己,就是十九個諸侯王了,而且還以“王”的身份封了一個“帝”,就是義帝楚懷王。 這里面除了劉邦等幾個靠實力打下來的王位以外,還真有幾個純粹是項羽個人的喜好而封的。 司馬欣、章邯、董翳,這三個都是秦朝的降將,而且都是入項羽法眼的人物,但他們并沒有對穩(wěn)定秦以后的社會形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投降的人,歷來原屬地人民不受待見的。 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這兩個人都是當初主動隨項羽入關的人物,緊隨項王身后,出生入死,那是必須封的。 另外的幾個王,就是原來六國時期的遺老遺少了,這部分王,也是對項羽意見最大的一部分。為什么?因為新分封的那些王,總得有地盤吧?光桿司令誰會稀罕?但國家就那么大,地盤就那幾塊,怎么辦?這難不倒“霸王”項羽,這個時候“西楚霸王”的王霸之氣就充分顯露出來了。地盤不夠不是嗎?好辦,項羽大筆一揮,把那些老王們的地盤分而食之,讓新王們?nèi)ソ邮辗殖隽说乇P。 項羽這樣子做,不但那些被割肉的老王們憤懣不已,而且也給這些去搶食的新王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畢竟是虎口奪食,誰愿意哪? 后來的結(jié)果也結(jié)結(jié)實實的扇了霸王一耳光!這不,一下子把那個地盤被項羽一分為三老齊王田榮惹火了!你想想,本來一個人玩的好好地,不但不封,還突然之間被別人搶走你家的地盤,擱誰誰會高興?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服就干,不行就反!這田榮就反了,田榮一反,就拉開了諸侯王們對項羽背叛與離棄的序幕,因為其他諸侯王也不忿,就等人先揭竿而起那。 歷史上揭竿而起的一般都是勞苦大眾,項羽可是開了讓諸侯王們揭竿而起的先例。 項羽封王的敗筆,還有那個能量巨大的人物陳余,這可是一個不得了的人物,當年如果陳勝吳廣接受了他的建議,天下大勢的演變也未可知。這個人還是項羽當年破釜沉舟時候的引路人,就因為和張耳有曾經(jīng)的矛盾,就僅僅給了他三個縣的封地,這和他的能力功勞相比,無異于羞辱啊,你想這陳余會咽下這口氣?后來的結(jié)果也說明了這一點。 最后說一說彭越,項羽也沒有封其為王,這可是劉邦手下的三大猛將之一。就因為他出身江洋大盜,在身為楚國貴族的項羽眼里,絕對處于鄙視鏈的底端,不被封王也就好理解了。但鄙視也是看對象的,對彭越來說,項羽就走眼了,在后來的楚漢爭霸戰(zhàn)里,這位游擊戰(zhàn)的鼻祖攪和的項羽后方不得安生,經(jīng)常顧此失彼,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項羽這個分封名單里面并沒有項氏子弟,項羽為什么不封子弟,可能是他想表現(xiàn)自己大公無私吧,亦或是認為自己武力超群,有他在,足夠了。 3、性格暴虐,屠城濫殺,導致道義優(yōu)勢的喪失從項羽隨項梁出山伊始,暴虐殺戮就和他如影相隨,一路走來,都是殺殺殺,靠的武力征服,根本沒有在征服民心上下工夫,或者太迷信自己的武力值,根本不屑于籠絡人心,完全沒有天下子民的概念,這也是他的政治格局決定的必然結(jié)果。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義的缺失,直接導致民心的背離。 項羽一路上打打殺殺的過程中,民眾支持的戰(zhàn)爭物質(zhì)越來越少、我們都知道,戰(zhàn)爭打的就是后勤,沒有雄厚的戰(zhàn)爭資源支撐,再強大的軍隊,也免不了分崩離析。 我們來看看項羽一共屠了多少城:據(jù)《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屠城殺降以及坑卒有六次,按發(fā)生順序分別是襄城屠城(今河南許昌南部,坑殺全城平民)、城陽大屠殺(今山東青島北部)、新安大屠殺、咸陽大屠殺、破齊大屠殺、以及最后時刻被小孩兒勸阻的外黃大屠殺。
4、剛愎自用,目不識人,疑神疑鬼,沒有自己的參謀班底,做事全靠熱血上腦。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成功的統(tǒng)治者,都有一個包羅萬象的參謀部,用古代的話語來說,就是要有謀士來幫你制定戰(zhàn)略規(guī)劃,治國方略,預測局勢走向,設定各種應急預案等等,這些項羽都沒有。那些影響后世的絕對名家,比如陳平、張良等都不入項羽的法眼,甚至他腦子就沒有建立謀士班底的想法,唯一一個可以為項羽接納的亞父范增,也被劉邦一個簡單的反間計讓項羽給開了。
一個上位者,沒有自己的智囊團,想靠自己一個人單打獨斗的控制權(quán)力,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充其量也就是曇花一現(xiàn)的輝煌。 因為沒有統(tǒng)治天下全盤戰(zhàn)略,在攻打諸侯王的時候,不是想著趁自己力量最強大的時候先消滅劉邦集團,反而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攻打?qū)謩萜鸩涣祟嵏沧饔玫倪吘壔T侯王,給了劉邦休養(yǎng)生息與做大做強的戰(zhàn)略機遇期。 再看看劉邦那里,蕭何、張良、陳平等等,哪一個不是功蓋后世的謀事大家?更別說還有其他大大小小各種層次的參謀團隊了。 5、沒有幾個可以替項羽本人獨當一面的大將和自己的軍事集團項羽對自己武力值的自信,以至于他覺得不需要去籠絡那些本來還想和他混的軍事梟雄,尤其是龍且戰(zhàn)死以后,這種情況更加突顯,而且不斷的有曾經(jīng)依附于他的軍事集團脫離他的控制,加入到劉邦集團,反過來對項羽進行打擊。 戰(zhàn)將與軍事集團的缺失,使得項羽不得不自己沖鋒陷陣,雖然經(jīng)常以少勝多,但始終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軍事集團,戰(zhàn)斗減員越來越多,那些曾經(jīng)的江東子弟,也慢慢的失去了對項羽的信心,要不然也不會垓下之圍時做鳥獸散。 而且由于前面提到的項羽那些喪失民心的做法,楚軍所到之處,民眾堅壁清野,缺吃少喝,兵源更是越來越匱乏。 反觀劉邦,雖然經(jīng)常在項羽面前吃敗仗,但采取籠絡人心的政策,胸中裝的是整個天下,隊伍自然是越打越大,戰(zhàn)將越來越多,后勤保障越來越給力。那些項羽看不上的人,陳平、張良、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等則陸陸續(xù)續(xù)的歸到劉邦的麾下,天下大勢的逆轉(zhuǎn)也就這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6、婦人之仁,當斷不斷,鴻門宴上放跑了干掉劉邦這個最大對手的唯一機會。
如果項羽抓著了這次機會,干掉了劉邦,那基本上沒有漢朝什么事了,就算項羽腦子簡單點,但武力值強大,碾壓其他那些諸侯王,根本不在話下,就算他不想當皇帝也由不得他了,可惜,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假設,沒有后悔藥,不知道項羽在垓下四面楚歌之時,是否會想起當初的鴻門宴。 7、被廢棄的王炸?后世許多人都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英雄情節(jié)所感動,誕生了許多詩詞名篇,都為其不肯借江東龐大的后背力量以待東山再起而扼腕嘆息,因為許多人眼里,這些相當于項羽手里王炸般的存在。 實際上,項羽之所以還能逃到烏江邊,就說明了他的確是想過江東的,要不然早就隨虞姬而去了。 但為什么又到烏江邊才選擇自刎呢?我們從哪位獨自駕船來接他的小亭長的話里就可以見到端倪。
而項羽也正是因為這段話,而悟出了話外之音,那就是你帶八千江東子弟過烏江,是為了跟你創(chuàng)業(yè)打天下,可看看你現(xiàn)在的樣子,還有臉面回去嗎?選擇自殺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已經(jīng)沒有退路可走了!這也是為什么項羽臨死前會發(fā)出天亡我也的悲愴之聲。 四、烏江挽歌看不到東山再起希望的項羽,無可奈何的選擇了自刎,這不但是自己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自古沒有靠純粹的殺戮奪取天下的,也沒有靠純粹的殺戮坐穩(wěn)天下的,而項羽不明白這個道路,對治國之道根本就是一竅不通,就其歷史貢獻來說,充其量也就是一個過渡消費個人主義的英雄人物,并不是治世大才,如果真的由他做了統(tǒng)治者,按照他的所作所為來預測,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化并沒有好處,從這一方面來說,項羽把手里的好牌打爛,也是歷史的必然,是歷史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