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許多國畫名家都喜歡畫鷹,不僅因為鷹是鳥類之王,更因為它勇猛、睿智且可以重生。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但當(dāng)鷹活到40歲時,將面臨一次生死抉擇!鷹40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力地捕捉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會垂到胸脯的位置;它的翅膀會長出又密又厚的羽毛,變得沉重,難以飛翔。 編輯 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等死,要么經(jīng)過一個十分痛苦的重生過程。如果想重生,鷹得獨自飛到山頂,在山的高處準(zhǔn)備重生。這是一個漫長而可怕的過程,重生的鷹要忍受莫大的痛苦和劇烈的身體創(chuàng)傷。重生的第一步是除去老化的喙,鷹用頭抵著粗糙的巖石,在石壁上一下下地磨擦,把老化的喙皮一層層磨掉,直到完全被剝離。這時的鷹已經(jīng)無法吞食食物,它不吃不喝,憑借體內(nèi)不多的能量來支撐自己的生命,在痛苦的煎熬中靜靜等待。 幾個月后,新的喙慢慢生長出來,鷹開始了重生的第二步。鷹用新長出來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然后又是痛苦而漫長的等待。奄奄一息的鷹在痛苦中長出了新的趾甲,而此時它還得熬過最后一關(guān):用新長出來的趾甲把身上又長又重的羽毛一根根拔掉……當(dāng)新的羽毛長出來后,鷹完成了涅盤般的重生,它能夠再活30年。 編輯 只有經(jīng)歷了削骨之痛才能浴火重生,鷹的這種精神感染了每個畫家,都紛紛以它為題材來創(chuàng)作作品。而鷹作為視覺藝術(shù)的出現(xiàn),最早始于原始時代的摹崖石刻、圖騰,并逐步發(fā)展演化至陶器時代的鷹形陶鼎,青銅器時代的鷹形尊和紋飾藝術(shù),殷周象形文字,以鷹為圖形的旗幟,以及秦漢鷹形玉雕、畫像磚、畫像石的描繪。 鷹的繪畫,較早記載有晉唐宮廷、官署、寺觀壁畫,到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畫鷹的名家。而在當(dāng)代畫家中,小編最欣賞中美協(xié)畫家吳帆老師筆下的鷹。吳帆老師對鷹的眼睛、喙、爪等都作了精致刻畫,筆墨趣味又極富質(zhì)感。鷹眼目光犀利,黃爪尖銳,緊抓樹干,雖未動,卻氣勢十足,讓人望而生畏。 編輯 鷹不僅頑強不屈,它在中國傳統(tǒng)意象中,還象征著自由,力量,勇猛和勝利。因此《雄風(fēng)》《雄視》圖既激勵我們要有熱情激昂的奮斗精神,又有大展宏圖、鵬程萬里之意,不僅適合掛在家里,也非常適合送給正在事業(yè)、學(xué)業(yè)上努力進取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