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掖大佛寺 大佛殿 | | 河西四郡示意圖 | 河西四郡,聲名顯赫。漢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設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年設立張掖郡,公元前88年設立敦煌郡。這就赫赫有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jù)兩關”。 其中,張掖郡為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zhàn)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東部置張掖郡,取“張中國之臂掖,以通西域,斷絕匈奴右臂也”之意。 張掖唐為甘州,宋元為甘州路。明代為甘肅治所和巡府駐地,清置甘州府。甘肅之“甘”即為張掖,“肅”則是酒泉。 地處綠洲的張掖,雪山高聳,弱水長流,中部為走廊平原,地勢平坦寬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林木茂盛,風景秀麗。甘肅有諺語稱“金張掖、銀武威、秦十萬”。張掖歷來是甘肅最為富庶的三個地區(qū)之一。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張掖之地極為苦寒。此次隆冬入河西也是興之所起,蓋因歷史講壇老白組織石窟大觀游學團,聞之可觀金塔寺,于是亦步亦趨,追隨其在張掖匯合,一同前往禮佛金塔,同游祁連。 走之前,母親準備了厚厚的衣服。可沒曾想,下了火車還是凍得只流鼻涕。在零下十八度的張掖,獨自一人先游大佛寺,而后依次木塔寺、西來寺、博物館、鐘鼓樓,最后在瑟瑟發(fā)抖的寒風中回賓館,躺下就不想在動了。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葉如來寺,作為昔日西夏王朝的皇家寺院,是崇宗李乾順為母后梁氏祈福而建,完工于西夏貞觀三年。后幾易其名,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內(nèi)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 大佛寺坐東朝西,現(xiàn)僅存中軸線上的大佛殿、藏經(jīng)閣、土塔等建筑。大佛殿面闊九間,進深七間,高20.2米,二層,重檐歇山頂,氣勢恢宏。大佛殿上懸復制牌匾“無上正覺”,門前有“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遍郝?lián),門板繪有蹁躚鳳凰,外墻裝飾有四塊描金的磚雕,左是“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登堂入室,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槃造像撲面而來,震撼人心,臥游不宜,非現(xiàn)場不能體會。臥佛長34.5米,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室內(nèi)臥佛像。臥佛雙目微啟,鼻梁高挺,單手枕與右頰,似若夢若醒狀態(tài),形象的描繪了釋迦摩尼在涅槃前最后一刻的神態(tài),可謂形神兼?zhèn)?。臥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優(yōu)婆夷、優(yōu)婆塞及十八羅漢等塑像。殿內(nèi)還有彩繪泥塑31具,為西夏遺物。殿內(nèi)四周布滿壁畫,為清代所繪。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大乘起信論》云:“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涅槃一般分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yè)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yè)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稱無余涅槃。 釋迦摩尼涅槃的形象在佛教壁畫、彩塑、造像中屢見不鮮。太原純陽宮有唐代《涅槃變相碑》、為禁止出鏡文物。四川安岳臥佛院也是唐代涅槃造像。大足寶頂山有宋代涅槃造像。樂都瞿曇寺、太原多福寺等均有明代佛祖涅槃壁畫。山西運城絳縣太陰寺有金代涅槃彩塑。凡此種種,不可勝數(shù)。而獨此張掖大佛寺涅槃造像,無論其時代、體量、精彩程度,為眾多涅槃造像中獨一無二之無上妙品。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 張掖大佛寺 涅槃造像 | | 張掖大佛寺 羅漢彩塑 | | 張掖大佛寺 羅漢彩塑 | | 張掖大佛寺 羅漢彩塑 | | 張掖大佛寺 壁畫 | | 張掖大佛寺 壁畫 | | 張掖大佛寺 門板上之裝飾 | | 張掖大佛寺 大門 | | 張掖大佛寺 磚雕 | | 張掖大佛寺 磚雕 | | 張掖大佛寺 遷移的文廟大成殿 | | 張掖大佛寺 無上正覺匾額 | 原掛于正殿的木雕木質“無上正覺”雕龍匾額,清乾隆二十四年遺物。無上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金剛經(jīng)云:“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毱刑?,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span> 那么,究竟如何得到無上正覺呢?《心經(jīng)》告訴了答案:“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span> | 張掖大佛寺 漆繪描金人物銅鏡 明 1966年在大佛腹內(nèi)發(fā)現(xiàn) | | 張掖大佛寺 漆繪描金人物銅鏡 明 1966年在大佛腹內(nèi)發(fā)現(xiàn) | | 張掖大佛寺 明代 經(jīng)卷 | | 張掖大佛寺 明代 經(jīng)卷 | | 張掖大佛寺 土塔 | 寺后是33米高的土塔,為張掖“金木水火土”五行塔之一,覆缽喇嘛塔狀,臺座二層四面各建一小塔,形成八座小塔環(huán)繞1座大塔的格局。 | 張掖大佛寺-山西會館 | 張掖是古絲綢路上商賈云集重鎮(zhèn),從山西、陜西等地來的客商,在張掖紛紛開辦商號,他們?yōu)榱遂柟毯蛿U大自已經(jīng)營的實力范圍,于是結幫會、設會館。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人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將始建于雍正二年的關帝廟改建為山西會館。 會館沿一條軸線依次排列著山門,戲臺,看臺,牌樓,鐘鼓樓,大殿,后樓等。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繪遍布全館,交相輝映。 山西會館與大佛寺同在一地,院院相連,無需另外購票??赐晖了?,下了臺階便是山西會館,刻鐘便可游覽畢。 | 張掖大佛寺-山西會館 | | 張掖大佛寺-山西會館 | | 張掖大佛寺 大佛殿 | | 張掖大佛寺 | | 張掖木塔寺 木塔 | 出了大佛寺,沿寺前街步行不過三百米,在一廣場便是張掖木塔寺。木塔寺,原名萬壽寺,據(jù)《重修萬壽寺碑記》載,“釋迦涅盤時,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據(jù)《甘鎮(zhèn)志》記載:后周時已有之,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遲敬德監(jiān)修,明清均有補修。 現(xiàn)存木塔重建于1926年,為張掖市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 | 張掖西來寺 | | 張掖西來寺 | 自木塔向前不過二十幾米,有一小巷,曰西來寺歷史街區(qū),再走兩步,簇新的西來寺便到了。西來寺為明清建筑,據(jù)說有壁畫、藻井。大冷天兒,轉悠一圈,卻現(xiàn)場一無所獲,完全是新建一般,悻悻而歸。 | 張掖西來寺 | | 張掖鐘鼓樓 | 逛完西來寺,正欲前往鐘鼓樓。偶遇一大姐,問道:“西來寺怎么樣?”,“不怎么樣”,我回到。然后我指著前面新建筑說,這是張掖博物館嗎。大姐說是啊,你可以去看看。于是,張掖博物館得來全不費工夫。繞到正門一看,這不正對著大佛寺嗎,險些錯過。博物館還是有不少值得一看的物件,容后文細說端詳。 博物館出來后,大佛寺門口乘公交車,一元錢,十分鐘,鐘鼓樓就到了。 | 張掖博物館 館藏 | | 張掖鐘鼓樓 | 張掖鼓樓也叫鐘樓,據(jù)《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碑刻記載,鼓樓始建于1507年(明正德二年),1648年(清順治五年)焚毀于兵燹,1668年甘肅提督張勇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繕。 | 張掖鐘鼓樓 | 樓呈平面方形,門洞平面呈十字型,與四條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門洞頂部砌5層磚券,上面嵌刻磚匾額,東為“旭升”、西為“賓晟”、南為"迎薰"、北為“鎮(zhèn)遠”。樓閣上下兩層,重檐四面懸掛匾額,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望雪”、北“居延古牧”。1668年重建后,改為東“九重在望”、西“萬國咸賓”、南“聲教四達”、北“湖山一覽”。 | 張掖鐘鼓樓 | | 張掖鐘鼓樓 | 鐘鼓樓東南角有唐鐘一口,鑄有圖案,每層6格,上層其中3格為飛天,飛天戴花冠,袒上身,下著裙,露腳,手拿花束;中層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層6格,其中3格是青龍白虎。全鐘只有圖案,無文字,全國罕見。 張掖鐘鼓樓沒上去,唐代大鐘卻看見了,幸甚至哉。大鐘在博物館陳列,飛天華美,大鐘端莊,觀之,如聽到悠遠的鐘聲回響在耳畔。 | 張掖鐘鼓樓 唐代大鐘 | | 張掖鐘鼓樓 唐代大鐘 | 看完鐘鼓樓,天以黯淡。氣溫急速的下降,我裹了裹圍巾,在寒冷凜冽中步行回到賓館,喝杯熱茶,歷史講壇的老白和他的團員已進入張掖,熱情相邀,喊我去吃烤羊肉。實在凍的懶得動彈,謝絕好意,自己尋了一家餃子館,素三鮮的水餃十余個,酸湯一碗,好吃不過餃子,飯畢回到賓館便歇了。 張掖此景,入夢香甜。而次日的踏雪祁連,尋佛金塔更是讓人無限神往與沉醉。 目錄索引 山河舊夢 | Nostalgic Dreams in Landscape 往期精彩 關注資瓷 ↑ 精準扶貧 ↓ |
|
來自: CHANJIJI陳吉吉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