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管你自己多么優(yōu)秀,都不要用自己的優(yōu)秀顯示別人的污濁。 “嚴于律己”,是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水平,而“寬以待人”,則是為了贏得尊重和真誠的友誼,在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不得罪別人,不為自己的將來埋下隱患。 所有好的事情,都一定是以真誠待人為基礎的,即便是發(fā)現(xiàn)別人有錯誤的時候,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標榜和炫耀自己,這是一種厚道,更是一種智慧。 如果不懂得遵守這一點,最后即便你完成了自我的蛻變,但最后也失去了友誼,更失去了自己應該真實存在的修養(yǎng)。 《素書》有一句話叫:好眾辱人者殃。 意思就是說:喜歡用正直的名聲去當面侮辱別人的人,自己必定要遭殃。 恃才者傲,恃物者狂,這是世人常犯的錯誤,很多人自身擁有了優(yōu)勢條件之后,就會想方設法的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于是依仗自己的聰明、能言善辯,肆意討論別人的好壞,甚至隨意踐踏別人的尊嚴。 曹操手下的楊修與許攸就是如何,因為楊修總喜歡將才華表露于外,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兩人最終都因為觸怒曹操而被殺。 從古至今,有多少類似于這樣血淋淋的例子都擺在我們面前,但是又有多少人還是任意而妄為,不懂得收斂自身。 如果別人犯錯,我們就用相對委婉的方式來指出對方的錯誤,以不揭露對方傷疤,不傷別人自尊為標準,循循善誘的開導對方,這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衛(wèi)國君主是一個獨斷專行且殘暴的人。 有一天,顏回向孔子辭行,要去教導衛(wèi)國君主。 顏回說:“君主輕率的處理國家大事,而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輕率的用兵而不顧人民的死活,使死去的人如草莽一樣遍布山澤,我愿意依從先生所說的治國之策去勸說,或許可以教導這個國君。” 孔子聽了就擔憂的說:“你去了恐怕會被殺,你本來想去感化他,但是一旦到了那里,可能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保,古代的智人要自己先站得住腳才能去幫助別人,自己還沒有站穩(wěn)腳,哪有功夫去糾正別人的暴行呢。而且你一旦顯露高尚的道德與智慧,就等于說是爭名、爭勝,這一切都是禍患的根源,不可實行?!?/p> 接著孔子又說:“一個人德行純厚都未必能和對方聲氣相通,一個人不爭名聲也未必能得到廣泛理解,如果勉強把仁義和規(guī)范之類的言辭說給暴君去聽,就好像用他的丑行顯示自己的美德一樣,這樣的做法是害人的,害人的人也會被別人所害,所以你會遭到傷害啊?!?/p> 二、人活一生,一為名二為利,有的時候甚至看重名聲比看重利益還重要,就好像世間有許多人,寧愿舍棄看得見的利益來貪圖那些隱藏于內的名聲,所以足可見,名聲在人內心的重要性。 美好的名聲人人皆愛,但是如果在處世之中,將美好名譽的光環(huán)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必然招致他人的嫉妒。 世間萬事福禍相依,好的名聲背后必然藏著看不見的禍患,更何況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的問題時,還刻意而將污穢的名聲推給別人呢,這不都是給自己的未來埋下隱患嗎? 沒有人愿意招惹千古罵名,所以那些將污穢的名聲隨意推給別人的人,也必然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及憤怒。 所以為人處事的時候,不要只是以自以為的方式去生活,自己想要的好名聲也留一些給別人,自己不想要的壞名聲也攬一些在自己身上,這并不是一種愚癡,而是換一種智慧修身處世。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完名美節(jié)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yǎng)德。 意思就是說:崇高美好的名譽和高尚的節(jié)操,絕對不要一人獨占,應該分一些給別人,這樣才能夠明哲保身。受辱的行為和不利于己的惡名,不要完全推給別人,應該自己主動擔負起一些,這樣才能隱藏自己的才華而增進品德修養(yǎng)。 《道德經》之中說:“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世人所厭惡的都是孤單、寡和、不圓滿,但是王公卻能用這些詞匯來稱呼自己,這就是一種高于世俗的包容。 人生的偉大,首先就是在于包容和接納,而不是以主觀的偏見去推諉,這是一種待人處事的修養(yǎng),更是一種保身之法的智慧,就像《菜根譚》之中所說:以此可以遠害,也可以養(yǎng)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