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木虱危害狀 一、危害癥狀 1、為害時期 河北中南部一年6~7代;東北及河北北部一年3~5代;山東一年4~6代;浙江一年5代,世代重疊。以冬型成蟲在樹皮縫、樹洞、雜草、落葉及土縫中越冬。早春花芽萌動期成蟲出蟄,花芽膨大時大量產(chǎn)卵,現(xiàn)蕾時卵孵化,落花達(dá)80%時是第一代若蟲孵化盛期,4月下旬出現(xiàn)第1代成蟲和第2代卵,盛期在5月下旬。9月上、中旬成蟲陸續(xù)鉆入樹皮縫越冬。 2、為害部位 成蟲、若蟲吸食梨樹芽、葉及嫩梢汁液?;ㄑ颗虼髸r成蟲產(chǎn)卵于短果枝葉痕處及芽腋間,第2代產(chǎn)于果臺、嫩梢、新葉和花蕾等幼嫩組織,坐果后產(chǎn)卵于葉面主脈溝內(nèi)、葉柄溝內(nèi)或葉緣鋸齒內(nèi)。若蟲多群集于背光的葉簇間或卷葉內(nèi)及兩葉相合處,特別是葉背及葉叢密生的地方。 3.癥狀特點(diǎn) 若蟲分泌大量黏液,在相對濕度大于65%時,誘發(fā)煤污病。受害葉出現(xiàn)褐色枯斑并壞死,甚至全葉變黑,造成早期落葉,花芽分化質(zhì)量差。 二、形態(tài)特征 1、卵長橢圓形,一端尖細(xì),并延長成一根長絲,一端鈍圓,其下有一個刺狀凸起,固定在植物組織上。 梨木虱卵 2、若蟲體扁圓形,第一代初孵若蟲體淡黃色,3齡以后綠褐色,夏季各代初孵若蟲為乳白色,稍大后即變綠色。翅芽長圓形,突出于身體兩側(cè)。 梨木虱若蟲 3、成蟲分冬型和夏型。冬型成蟲體長2.8~3.2毫米,體褐色,觸角端部分叉,雄蟲腹部瘦小,腹面有黑白相間環(huán)紋;雌蟲腹部肥大,腹面有紅黑相間的環(huán)紋;夏型成蟲體小,長2.3~2.9毫米,體色變化大,翅無斑紋,成蟲胸背均有4條紅黃色或黃色縱條紋,靜止時翅呈屋脊?fàn)畀B放。 梨木虱冬型成蟲 梨木虱夏型成蟲 三、解決方案 1、物理防治 早春梨樹萌芽前刮除枝干上的老翹皮,并與枯枝、落葉、雜草等物集中燒毀,輔以冬灌,可消滅大部分越冬成蟲。 2、化學(xué)防治 ①2月下旬至3月初,越冬成蟲出蟄盛期,選擇晴天、溫暖、無風(fēng)天氣,于11:00~15:00時噴施吡蟲啉、噻嗪酮等。 ②梨花脫落80%~95%時是全年防治關(guān)鍵期,可噴施啶蟲脒可溶性粉劑、農(nóng)地樂乳油,噴藥重點(diǎn)是嫩葉葉柄基部。 ③五月中旬,可噴施吡蟲啉+齊螨素+百磷3號。 ④梨木虱天敵有梨木虱跳小蜂和木虱跳小蜂,對草蛉、瓢蟲和小花蝽也有一定控制作用。因此,4月下旬至6月食心蟲和蚜蟲發(fā)生量不大時,盡可能采用性誘殺、糖醋誘殺、枝干涂藥等方法,以保護(hù)天敵。 ⑤阿維菌素乳油+吡蟲啉可溶性劑+增效劑 ⑥噻嗪酮可濕性粉劑 ⑦阿維菌素乳油+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