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城崔氏家譜修訂、來源支派情況 (征求意見稿) 1.日照城崔氏家譜共修七次 一修:乾隆17年(1752年),七世震(靜子公)主持修訂。 二修:乾隆47年(1782年),九世象辰修訂,象辰、肖九成分別作譜序。 三修:嘉慶18年(1813年),九世象辰再次修訂。 四修:道光18年(1838年),九世緗主持修訂,此后光緒9年十二世毓祥書寫家譜。 五修:同治初年,十一世君實(shí)主持修訂,始統(tǒng)一排定十個(gè)字輩。 六修:光緒17年(1891年),十三世闓基修訂并作序。 七修:民國11年(1922年),十三世拯基、豫基修訂;民國34年(1935年)十四世肇維再排定十個(gè)字輩。 2.日照城崔氏來源 乾隆17年,七世震修訂日照崔氏族譜時(shí)在譜序中說:“我七世, 祖自莒家照開基伊始,故推為始祖。莒之世系無考,存籍而已,譜亦略而不書?!痹诤笮蛑姓f:“遷照以來,既余凡七世”。 乾隆47年,九世象辰二修時(shí)在譜序中說:“吾族在莒。或云來自東海,或云系出石鼓而分支派于王湖,荒原磨滅,不可復(fù)識(shí)。而由峛莊移居楊家店、石門以至于照,詳盡于莒譜,而略于吾譜,以修譜之日去始遷之日久絕,往還而失之也。” 嘉慶十八年,九世象辰三修時(shí)在譜序中說:“吾族系出于莒……(修譜時(shí))適有莒州峛莊老人(名克順,系二公昭九世孫)持族譜至,內(nèi)有鸞鳳祖諱,云因貿(mào)易遷居日照,原原本本,覽之不勝凄然。但云上一世失諱,在祖塋,與吾譜不合。吾譜原有始祖失諱,居治東大莊,歿葬邑東南河濱義阡。鸞鳳祖,其二世也,從葬于斯。”九世象辰記錄碑文,碑文記載:“我始祖原籍莒州,明嘉靖間遷日照,居治東大莊,歿葬縣治東南義阡。” 綜上可知,日照城崔氏應(yīng)于明朝嘉靖年間由莒州峛莊遷來。 但是在當(dāng)時(shí)就沒有理清與峛莊崔氏的世系關(guān)系,而且兩地記載存有矛盾之處。表現(xiàn)在: 一是震在一修時(shí)就說,“我七世, 祖自莒家照開基伊始,故推為始祖。莒之世系無考,存籍而已,譜亦略而不書”,“莒之世系無考,存籍而已”,說明當(dāng)時(shí)就沒有厘清世系。 二是日照城崔氏始遷祖(鸞鳳之上一世)埋葬地點(diǎn)說法不同。峛莊譜說該祖失諱且葬在祖塋(莒州),而日照崔氏則肯定始遷祖“歿葬邑東南(照邑)”,九世象辰在嘉慶18年三修譜序中說:“吾譜原有始祖失諱,居治東大莊,歿葬邑東南河濱義阡。鸞鳳祖,其二世也,從葬于斯。我朝康熙四十一年夏水溢沖其一,而存其二,憶吾童蒙時(shí),承祖命隨諸父兄,鐫石表墓,以及歲時(shí)祭掃二墓,宛然至乾隆二十年夏,水復(fù)溢墓,遂全失。是二世祖,或從始祖遷日照,而始祖墓決不在莒塋地也?!贝颂幟埽恢喂??如果所指不是同一人,那又是誰? 三是日照家譜記載說克順系二公昭九世孫,但從峛莊族譜中無法查到其名,或許是字號? 3.日照城崔氏支派 日照城崔氏世系支派較為清晰。鸞鳳為二世祖,三世為忠,四世長支為好學(xué),二支為好問。 (1)四世長支好學(xué) 四世長支好學(xué)有四子五世堯、舜、禹、湯,其中堯舜禹已絕,湯居張家村東南園,后置地于李家村、許家樓。六世其玉,字藍(lán)石。 七世兄弟五人,依次是霽、雯、云、霑、震。 長支霽,居小石場。后有八世有愷遷居河山程子溝,九世仁、十世正愈和十一世琳、墇遷居井溝,十一世鍇遷居季家村,十一世育遷居大沙溝,十一世境遷居膠州,十二世士林遷居謝家莊(或指卸甲莊),十一世士鏡遷居宋家窯,十一世士仟遷居劉家莘(或指劉家順村)。 二支雯,居城東南園。后有八世艾年遷居李家村,八世壯年、豐年遷居孔家湖,八世朔年遷居前團(tuán)嶺埠,九世吉人遷居面塘峪,十世精一遷居范家官莊,十世貞一遷居李家村,十世廷佐遷居韓家莊,十一世琯遷居韓家村,十一世孝思遷居盤石莊,十一世彬夔遷居大洼,十一世攬揆遷居官家?guī)X,十一世澤思、恩思遷居厲家莊,十二世禮耿遷居路家莊,十二世禮文、禮庭遷居諸邑大坡屯。查明該支十二世有方田,應(yīng)是光緒十七年到黃墩崔家溝聯(lián)系合譜者。 三支云(字漢倬),居城東關(guān)。后有八世慎行、安行,十一世子述、十二世琴田遷居井溝,十二世硯田、福田遷居小嶺南頭。該支九世緗居井溝,為譜序撰寫者。 四支霑,居城東南園。后有八世逢年、瑞年遷居許家樓,九世象鬴、十一世曰彬遷居合莊,象辰遷居沙墩,象弼遷居韓家莊,十世麟趾遷居諸城種金坡,十一世曰桓、十二世禎祥遷居口北,十二世祁祥遷居南湖。該支九世象辰(居沙墩)、十二世毓祥(居合莊)為修譜序言撰寫者。 五支震(字靜子),居甄家莊。后有十世滈遷居張家莊,十世泉、潤遷居城壕,十一世東序遷居韓家莊,該支七世震,九世光典、十三世闓基、拯基(皆居甄家莊)、十三世豫基(居城壕)為譜序撰寫者。該支十一世賓序,庠名子誠,字君實(shí),家譜記載為排定字輩“基肇榮惟久,恩延世克昌”者。 日照清朝著名畫家、肖久成為崔氏外甥,二修崔氏族譜時(shí),曾親自撰寫譜序說:“崔氏徙居海曲,六傳至藍(lán)石公(名其玉)……外大父靜子公曾續(xù)譜一編,先世次、次家訓(xùn)、次碑文,立言簡概,序次歷然……外大父漢卓公,昆季五人,并列黌序,藉 先人之清芬,繩 祖德之藹吉,著行當(dāng)時(shí),留名后業(yè)?!?可見該支崔氏興旺發(fā)達(dá),五世“昆季五人,并列黌序……著行當(dāng)時(shí),留名后業(yè)”;九世象辰為該支代表人物,清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欽賜舉人,次年任國子監(jiān)學(xué)正;肖久成是乾隆三十六年中辛卯科舉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聯(lián)捷三甲第三名進(jìn)士,誥授奉政大夫,授翰林院檢討,國史編修官。 (2)四世二支好問 四世二支好問有四子五世景元、起元、調(diào)元、復(fù)元,其中起元無嗣;調(diào)元有三子,其講無子,其祥、其詩無考;復(fù)元相傳入旗籍,今居京北。 五世長支景元遷至大樂臺(tái),復(fù)遷至婁家莊,陳疃石墩崔氏、三莊部分崔氏也為該支所出。該支十四世肇維為譜序撰寫者。 (3)日照城崔氏與日照其他崔氏的關(guān)系 光緒11年十三世拯基修譜時(shí)在譜序中認(rèn)為:“吾崔氏自城陽遷海曲歷三百余年,傳二十余世。至五世以下分五支。五世以前,世代尚存,諱或失記其散居各處者,代數(shù)與吾五支相合,亦多失諱。……如崔家溝失自三世以上,梭羅樹失自四世以上,亦無從知其支派所由出。想分支之始,皆在吾五世以前,以其至今世代相合,是以知其確系一本之親無疑。”當(dāng)時(shí)認(rèn)定日照縣各地崔氏世系相合應(yīng)屬一本,有道理,而且目前日照城崔氏、梭羅樹崔氏、崔家溝崔氏后人也世系相當(dāng),都已有二十世左右。 但由世系相同而認(rèn)定日照崔氏皆“確系一本之親無疑”,還有值得商榷之處。因?yàn)椋阂皇撬罅_樹崔氏、崔家溝崔氏都認(rèn)為本支于明朝初期來自江蘇東海,日照城崔氏是明朝嘉靖年間才由莒縣遷來,莒縣又遷自汪湖,而汪湖也是在明朝初年遷徙而來;二是日照崔氏有一說法,莒縣小店山頭淵修譜時(shí)也認(rèn)為:汪湖崔氏于洪武二年從江蘇東海遷去。如果此說成立,那么汪湖崔氏包括峛莊崔氏,與梭羅樹崔氏、崔家溝崔氏應(yīng)是同一時(shí)間遷居日照,上述各支崔氏可能并無直接關(guān)系,只是屬于一大支而已。此處待考。 從筆者所見日照城崔氏家譜可知,該支崔氏與梭羅樹崔氏、崔家溝崔氏,以及日照市其他散居各村莊崔氏,并無直接關(guān)系。當(dāng)然,不排除失考人員有遷徙的可能;也可能日照縣崔氏關(guān)系極為親近,甚至屬于一本,只是因時(shí)代久遠(yuǎn),明朝時(shí)又無族譜明確記載,不能理清其支派。 4.日照城崔氏世系 民國11年(1922年)十三世拯基、豫基修訂族譜時(shí)在譜序中說:由十一世君實(shí)排定十個(gè)字輩,即為“基肇榮惟久,恩延世克昌”。民國34年(1935年)十四世肇維再排十個(gè)字輩,為“書麟興毓遠(yuǎn),墩田耀宗光”。另有網(wǎng)上資料介紹:清道光七年(1827),梭羅樹十一世嗣洛在二修族譜時(shí),自十三世排定“基肇榮維久,恩延世克昌。書傳興裕遠(yuǎn),尊祖耀增光”(筆者未見到其家譜資料,待考)。日照崔氏輩分用字統(tǒng)一,前十字應(yīng)無問題,完全相同;但后十字存疑,日照城崔氏用字與梭羅樹崔氏用字“書傳興裕遠(yuǎn),尊祖耀增光”不同,只是字音相仿,不知何故?君實(shí)、嗣洛、肇維應(yīng)是字輩排定者,君實(shí)所排十字已無異議,關(guān)于后十字,筆者更認(rèn)可梭羅樹崔氏用字“書傳興裕遠(yuǎn),尊祖耀增光”,從字面上理解是提倡“耕讀傳家”和“講求孝道”之意,似乎更有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