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最近哲學系教授推舉我做學科負責人,我很感動,也感到責任重大;但無論是否是學科負責人,都感到有責任為本系哲學學科的建設盡到自己的努力,畢竟我曾經是這個學院的院長。 蘇州大學哲學系在1979年就被國務院批準設立哲學碩士點,當時哲學系主任是吳建國教授,但隨后吳老師就被調任《紅旗》(即現在的《求是》)副主編輯,該點負責人遂由他當時的助手崔緒治擔任,現在該系已建設成為一個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的系科,我是該系科成長史的見證人之一。 哲學學科建設向來重視“中、西、馬”三大專業(yè)的建設,但我自從擔任院長以后就開始認識到,其實“西”(西方哲學)在現代的重頭戲是邏輯哲學和分析哲學(二者有許多重疊處),而且由于我始終認為學術就是學術,特別是最近幾年來更認為學者就是學者,不要搞什么就信什么(例如,研究孔子就信仰孔教),學者做學問最重要的是保持價值中立,以客觀的態(tài)度來審視歷史和現實中的一切現象,所以盡管我的專業(yè)是中國哲學并且信仰儒教,但在學術上我不認為儒學是真正的學術,我更欣賞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西方古典學術,因為他不僅是西方形而上學的始祖,而且是(全世界)邏輯學的創(chuàng)始人,如果沒有邏輯學,不僅不會有西方形而上學,也不會有西方后來的神學和科學,當然更不會有現代科學。也因此,雖然我的專業(yè)不是邏輯學,但一直關注邏輯學及其進展。 據我所知,雖然中國學術在最近十余年間有很大進展,但科學和邏輯學的進展尚未有重大突破,而且我認為,如果邏輯學不能得到中國學者的普遍關心和自覺的鍛煉,科學就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可惜的是,在中國,至今邏輯學不用說是文科,就是理科也還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以此推斷,即使從現在開始重視邏輯學,中國科學的突破性進展,至少也得有三十年左右,在此以前,即使中國的科學有所進展,也不過如“透明計算”之類的“進步”。 但令我感動和振奮的是,中國學術界始終有一批學者在堅持邏輯學研究,盡管這批學者的人數不會超過二十人【注】。我所熟識的中國邏輯學家最著名是莫過于王路教授,但除了王路,我不認識但仰慕已久的邏輯學家,就首推中山大學邏輯學博士生導師鞠實兒教授了,此外,除了老一輩的邏輯學者,我實在不知道中國還有比王、鞠更“?!钡倪壿媽W家!但即使王、鞠,他們在國際邏輯學界也沒有多大的名頭。 在中國堅持邏輯學研究的學者之中,有一位是朱建平,他是本系哲學教授之一,與我同年。自從朱教授被引進蘇州大學,他一直默默無聞,孜孜于科研與教學,對邏輯學教學尤為重視——為此,他在本系首開雙語教學,直接用英文版的邏輯教材來講授邏輯學。因為如此,他的科研自然就比別人“落后”了許多——有些不學無術者都晉升為博導,但朱教授直到最近才當選博導,這還是因為蘇州大學田副校長(他是文理兼?zhèn)涞膶W者之一)“識貨”才得如此“幸運”,否則恐怕他到退休還是一普通教授! 朱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生平第一部學術專著:《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這部近35萬字的書,對現代邏輯學進行了全面而且有深度的介紹,我由衷而鄭重把這部書推薦給科學網的博主,相信從中可以了解到現代邏輯真相之大致。 “邏輯”的幾種含義: 1、人工形式語言的研究 邏輯是對某些人工形式語言的數學性質的研究,這種語言可以作為一個研究推理和論證的框架。這種研究具有相當程度的數學復雜性,當代邏輯主要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的。 2、形式有效推理的研究 邏輯是對有效推理(尤其是自然語言中的有效推理)規(guī)則的研究。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就是這種意義上的邏輯。與此相聯系的一種觀點是“邏輯研究思維規(guī)律”,但這里的思維規(guī)律并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人類實際思維的經驗規(guī)則的規(guī)律,而是正確推理的規(guī)律,是獨立于思維者的心理特質的那些規(guī)律。有效論證可以看作是正確思維的一種表達,后者是前者的內在化。 3、邏輯真理的研究 邏輯是對一類特定的真理或者事實——邏輯真理或邏輯事實的研究。 4、判斷的一般特征或者判斷形式的研究 邏輯是對思想或判斷,或者思想形式或判斷形式的最一般特征的研究??档率沁@種邏輯學說的主要代表,但現在已經式微。 ——摘自朱建平:《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注】 現在全國約有20個邏輯學博士點,按理每個點至少應有3位專職導師,但實際情況根本達不到這個數字,由于邏輯學難出成果,現在許多人實際上只是兼事邏輯研究而已,能堅守這個領域而持之以恒地專門研究邏輯學者,實在是很少,所以估計平均每個博士點能有一位而已。當然這個估計或許有些主觀。國內專門從事邏輯學研究且持之以恒者之所以很少,是因為邏輯學很難出成果,而據我所知,邏輯學界的權威刊物是中山大學和中國邏輯學會主辦的《邏輯學研究》,僅此一家而已,另外《哲學研究》、《哲學動態(tài)》等少量雜志也通常會發(fā)表邏輯學論文,一般的綜合性雜志極少發(fā)表邏輯學論文,這一方面是因為編輯能力,另一方面是因為邏輯學論文不受讀者歡迎(一般人根本讀不懂,就是哲學領域的學者非專門研究者一般也難以讀懂);再則,國家項目通常是應時的一些項目,像邏輯學這樣的基礎學科的項目極少,這些客觀情況也使得專門研究邏輯學者在現行科研評價體系中必然處于弱勢,同時也使邏輯學實際上被擠到學術邊緣地帶而難以發(fā)展。于是,許多原本搞邏輯學者為了快出成果而不得已轉而研究其他相對較易出成果的項目。老一輩的邏輯學家不說,僅就新生代而言,在最近二十余年間科研評價體制下,若契而不舍地堅持邏輯研究從而僅憑邏輯研究成果而被評為教授者,我以為人數必少于20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