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這是長輩們常常提起的話,耳朵都聽起了繭子,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很真實的話。只是真正把它當(dāng)一回事的人卻很少,往往是左耳朵進(jìn)右耳朵出,說話全憑心情。 殊不知,一個人所說的話里,往往藏著他的福氣。一個管得住嘴,懂得沉默的人,往往比一個管不住嘴、滿嘴跑火車、說話滔滔不絕的人,更能成大事。沉默,有時往往更有力量。 01、口無遮攔,自取其禍 三國楊修,是個才華很高的人,然而他卻恃才放曠,口不把門,屢次犯了曹操的忌諱,最終被曹操所殺。本來以楊修的才能,想成就一番事業(yè)不是問題,壞就壞在他管不住嘴,結(jié)果年紀(jì)輕輕就一命嗚呼了。 曹操造一花園,花園成,曹操去看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修便令人再筑墻圍,把門改大。曹操再看,大喜,然知道楊修理解他意,心中不喜。有一日,曹操在一食盒上寫一合酥,楊修與人分食,回復(fù)曹操,是曹操所說一人一口酥,結(jié)果還讓曹操不喜。 如此幾次三番,讓曹操對楊修有深深的忌諱,可楊修并沒有大過。直到曹操進(jìn)兵被馬超拒守,退兵又恐被蜀兵取笑,在吃雞湯時遂傳出“雞肋”口號。而楊修解讀口號,讓行軍士兵收拾行裝,準(zhǔn)備回程。由此,惹惱曹操被殺。 一個優(yōu)秀并能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懂得收斂自己。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自己心里都有數(shù);哪些話該直說,哪些話該委婉的說,心里都有底。而不是口無遮攔,不顧他人的感受。 說話不懂得把門的人,往往讓人忌諱,也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有時候這不是心胸的問題,而是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麻煩。不是所有人都能容忍一個口無遮攔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不心存芥蒂的。 02、看透不說透,揣著明白裝糊涂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是流傳下來的俗語,也是真知灼見。一個人亂說話,害人害己。一句無心話,得罪有心人,如果你喜歡信口開河,表面上是對別人坦誠,實際上是戳別人的痛處。 聰明的人,說話的時候,懂得拐彎,如果沒有想好如何拐彎,就干脆不說。這樣反而能保全自己。一個自以為是的人,往往以為別人是坦誠相對,毫無顧忌地亂說,結(jié)果就容易害了自己或他人。 有人都說三國蜀國后主劉禪是個低能兒,其實是對他天大的誤會。當(dāng)蜀國滅亡,他被晉帝擄到長安。晉帝問他想不想蜀國,他知道這是對他的考驗,一個回答不好,那就要人頭落地。 所以,劉禪回答:“此地樂,不思蜀也?!边@是因為劉禪的樂不思蜀,所以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劉禪看透司馬炎的想法,但知道不能說透,只能揣著明白裝糊涂。雖然看起來喪失了氣節(jié),但卻實實在在保住了性命。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別人的想法,卻不能去說透,大家雖然心知肚明,但一定要保持那種不說破的狀態(tài),這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hù)”。如果不懂得沉默,就是把自己架在刀口上。 03、少說多做,用實力說話 一個人優(yōu)不優(yōu)秀,不是靠說的,說得再天花亂墜,沒有實際行動,都是毫無用處。優(yōu)秀的人,堅持“少說多做”,用成績和實力來說話。別人真正考量你的價值,是看你做了什么事,而不是說了什么話。 優(yōu)秀的人,在人群中,總是最安靜的那個,別人說什么,他都聽著,但是不會急著表達(dá)自己的觀點,更不會打岔。如果別人觀點不對,他也不會反駁。而是通過自己的觀點和事實,去引導(dǎo)別人,讓別人理解。 世上很多事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固定的說法,也沒有標(biāo)準(zhǔn)的答案。有時意見不同,并不表示別人的就不對。所以,不要因為觀點不同,就著急地去糾正別人,很有可能你認(rèn)為的也不對。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所有的觀點,都需要用實踐去證明。少說多做,用事實和實力說話,才更有說服力。一個優(yōu)秀的人,一個成功的人,從來都是行動派,用行動為自己代言。 想要成得了事,就不能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有把自己培養(yǎng)成行動派,做“語言上的矮子,行動上的巨人”,才能取得成功。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只有自己耕耘,才能有收獲。 04、管好自己的嘴,才能成得了事 管好了自己的嘴,才能當(dāng)好“旁觀者”。把生活的環(huán)境看清楚了,把身邊的人看透了,才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找準(zhǔn)自己發(fā)展的方向。聰明的人,往往很糊涂,在說與做當(dāng)中,語言不多,行動很明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