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課文難課文的思考 ——北京大學教授 溫儒敏 關(guān)于長課文和難課文的教學問題,教材的編寫是根據(jù)學生某一個學段普遍的認知水平編排的,但在課文的學習中,可能有難有易、長短結(jié)合,就是說每個學段不是每個水平一刀切,可能是難易結(jié)合、長短結(jié)合,這樣做可能更有彈性,也適合大面積使。大家自己去選擇去調(diào)整,要根據(jù)各自的學情來做調(diào)整,不要一個模式一個方法包攬所有的課文,要實事求是,長課文少講一點,讓學生以讀為主,難課文可以將水平、要求放低一點。這些在教材中都是有明示的,相信老師們借著會議帶來一些經(jīng)驗來分享。 >>>>>>>>>> 會議前,我看了幾節(jié)課,但是有幾個看不清楚,也打不開。 看完《賣火柴的小女孩》放在三年級確實有點難,但是學生大部分能讀懂,安徒生童話好多在二三年級就開始讀了。我看了新疆的老師講這節(jié)課,他不斷向?qū)W生提問,每一句話都是提問,但是學生全都可以一致的回答,學生能回答,可見學生自己學習都懂了。我想我們不要那么多提問,提一些大家可能不太懂的,全部都是懂的,還提問什么呢? 像這樣的長課文,特別是童話,沒有必要每一段每一句都講得那么細,要求學生一口氣讀下來,七七八八能懂,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有的老師再問這一課立意是什么?是黑暗冷酷的資本主義社會嗎?不是的!它是表現(xiàn)幸福生活的追求的?也不見得是。不一定要給童話提起思想意義,童話就是孩子們的故事,孩子們的生活,《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屬于孩子的作品,是吸引和鼓勵孩子們展開自己的想象,童話最主要的就是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想象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對孩子來說,不光是語言運用能力,是對思維訓練,包括邏輯思維,高年級多一點,中低年級最多的直觀思維、形象思維、審美的能力。 《賣火柴的小女孩》寫的是貧窮,饑餓,寒冷,孤獨,無助,黑暗,這些是孩子們在生活中缺少實際的體驗的,有必要讓他們有所體驗,現(xiàn)在孩子體驗過這樣的東西嗎? 讓他體驗,就是展開他們想象力,所以這一課讓孩子們大致能讀懂,掃除字詞句,閱讀中的障礙,主要是讓學生靜下心來想象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的貧窮,饑餓,寒冷,孤獨,無助就可以了。為什么這點需要感受呢?因為小孩隨著智商、情商的發(fā)育,不能只是美好,也讓他體驗人世間也可能有這些并不美好的東西,世界上也有很辛苦、很可憐的人,這樣也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如果一定要有立意的話,我想就是這樣,一個培養(yǎng)想象力,體驗不同的生活,再一個就是要有同情心、憐憫之心。 >>>>>>>>>> 《小英雄雨來》比較長,但是不難讀,教材要求嘗試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大家是不是樣安排呢?不一定都要有預習,課上稍微講幾句時代背景,然后安排學生自己讀,主要是默讀,然后把比較難讀的字詞句梳理一下,其實在習題中有兩道題,一個是四個部分列出小標題,說說你的閱讀過程中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培養(yǎng)在閱讀中如何把握情節(jié),是一種能力的訓練。第二題,欣賞河的景色,讓學生練習怎么抓景物特點,怎么描寫。這些活動都能在課內(nèi)完成,沒有必要全部由老師來串講精讀,這是傳統(tǒng)課文,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我們那個時代對戰(zhàn)爭、抗戰(zhàn)有所了解,但是現(xiàn)在孩子還是不一定了解,所以上課的時候適當交代背景、抗戰(zhàn)的是必要的。 >>>>>>>>>> 《紅樓春趣》這是《紅樓夢》里面的一小節(jié),把這節(jié)課安排在小學,主要是讓小學生對《紅樓夢》有一定的感性了解,我看到景山學校的老師講這一課,講得非常好,他設(shè)計和提問都是孩子們學習這課需要掌握的,他提問不是“對不對呀?”“好不好呀?”不是這樣,他確實針對孩子們不太了解、不容易掌握的,引導性的提問,問題導向,比如說《紅樓春趣》“趣在哪里”?讓學生去了解?!皩氂駷槭裁床蝗ゲ让廊孙L箏”?這個其實很復雜,是寶玉對女性的,當然給孩子們不能講這些東西,點到即止?!皩氂窠o大家的主要印象是什么?”這個景山老師是邊讀邊想邊提問,讓大家各抒己見,就把問題解決了。 這一課是比較難的,最后歸納成兩點:一個關(guān)注情節(jié),一個聚焦人物,當然這個有點大,但是確實教孩子們?nèi)绾巫x小說一般的方法,而且最好的是引申到《紅樓夢》這么有意思,四大名著是中國古代的代表性文學作品,引起孩子們閱讀的興趣,也就達到了目的了。 >>>>>>>>>> 《好的故事》選自《野草》,魯迅的《野草》是最難懂,但是也是最美的作品,需要很高的鑒賞力,雖然《好的故事》好像比較容易懂,其實這節(jié)課對小學生來說,還是挺難的。 加上他的語言,回頭來看,這節(jié)課確實不是非常適合放在小學,但是這樣放,我想讓孩子們接觸一點魯迅也好,就要降低點要求。 這是個散文詩,主要是魯迅他對故鄉(xiāng)的回憶,是用夢的方式呈現(xiàn)。其中寫到那些有趣的山水,美麗的山水、花木、人物,各種各樣的精致,都是夢中的,或者是回憶中家鄉(xiāng)的景致,就像一個一個個鏡頭呈現(xiàn),在重復,在疊現(xiàn)?!逗玫墓适隆肥菦]有故事的,是一些畫面,其實是一種高明的寫法,有點印象派的寫法。 比如說寫水中的倒影,那些村姑、茅屋都往云里面飄,這個夢境,是光色的交織,有點類似印象派的涂畫,對學生來講,不一定要這樣去講,老師要掌握、要理解,掃除字詞句等閱讀障礙,這課比較多,因為魯迅的語言用的是比較陌生化的,不完全是我們普通的語言,是書面語言,所以要幫助學生讀懂,讀通。 那有的老師問,是理解作品基本內(nèi)容?還是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呢?我想兩個都重要。前者是基礎(chǔ),要理解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但是目的是要引發(fā)學生的想象,理解。沒有必要非要非要尋找主題思想教育意義,這里面沒有思想教育意義,就是對故鄉(xiāng)對童年美好的回憶,但是你一定說是對黑暗社會的抗爭、對理想的追求也可以,但是有點牽強,這是魯迅寫自己的情詩和感情。 所以這課很難的,小學語文有很多是文學類的課文,除了通常講的聽說讀寫,一定要注重關(guān)鍵能力,基礎(chǔ)知識。 關(guān)鍵能力 關(guān)鍵能力包括閱讀能力,但是有一點是我們教學中注意不夠的,就是審美能力、想象力,也就是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的能力,我們知道思維有邏輯思維,比如數(shù)學就是在培養(yǎng)邏輯思維,但是語文除了邏輯思維以外,他還要培養(yǎng)直覺思維,也就是我們說的第六感觀,形象思維、想象力、審美的能力,這和我們好多家庭安排孩子們?nèi)コ琛⑷椙?、學習樂器是一樣的,他是為了培養(yǎng)審美的能力,是對人的思維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所以我們講立德樹人,除了讓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受到教育,還有就是全民教育,就是說除了理性,還需要有審美能力,小學生想象力、直接思維。 我們教了那么多的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童話,要培養(yǎng)直接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能力,不完全是概括分析,這是一種邏輯思維的能力。 這是文學教育的特殊功能,我們學語文可以讓孩子們更多去閱讀童話、詩歌、小說、故事等等。學習了這些類課文不是為了找童話故事來學,是為了滿足孩子們童年生活的需要,小孩為什么需要故事童話?就和為什么需要游戲一樣的,就讓他們玩,不完全是打發(fā)時間,就是思維的訓練。比如說兩歲的小孩,搭積木,他在一邊搭積木一邊會展開想象,這個房子、這個公主、這個王子,小孩子思維能力是一種展開,這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一方面是對人是潛入教育,再一個是孩子們這個階段的學習生活需要,也是為了他們這段生活的需要,人生是不能重復的,所以我想游戲、讀童話、讀一些文學作品,我們語文課擔負著這些功能,就像教給孩子們怎么玩似的。閱讀童話、閱讀文學作品,對孩子們來說,就好像是吃飯和喝水。童年是人生不可重復的階段,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他不完全是為未來做準備,本身就是美的一個過程,應(yīng)該好好的珍惜,時間很短,所以語文課就想這個問題,在豐富孩子們的童年生活方面,特別是提高他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能力方面,發(fā)揮其它任何一課都難以替代的作用。 我小結(jié)一下,長課文怎么教?教無定法,不一定像我們很熟練地輕車熟路的講那些短課文的教法,可以降低要求,放開一點,相信孩子們能讀懂,幫助他讀不懂的地方。 >>>>>>>>>> 我聽了幾堂課,各有特點,但是我也有期待,我覺得他們存在的某些毛病,就是教師講的多,特別是問的太多。幾乎每一句話都是問的,密度太大了,學生很累,我在錄像中看的,這都是表演性質(zhì),看著學生都是很累的,還不不如讓學生去自己讀,然后集中做點活動,老師講講,解決一些閱讀中方法上面的問題,注意四個字:是“一課一得”,一課不能有太多的要求。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孩子們怎么去閱讀童話?就是盡情想象、體驗?zāi)銢]有經(jīng)歷過的生活,想象和體驗,這就是一課一得,讀童話就要沉浸其中,不要破壞孩子們的感覺,現(xiàn)在掰的很碎,把這種感覺都破壞了,難怪他不喜歡。 《小英雄雨來》這樣的課,不是童話了,它是故事或者是一個報道,教材要求默讀,盡量讀快一點,那這就是一課一得,默讀的方法。 《紅樓春趣》主要是見識一下《紅樓夢》,知道有這么一部書,感覺一下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但是每個人都寫的很有生氣。當然,像《紅樓春趣》里面還有知識,我看前面老師沒有講到,就是它不是文言文,是古代白話,現(xiàn)在孩子也能讀懂,但是有些用詞和現(xiàn)在不太一樣的,這些可以適當講一講,很有味道。這就叫“一課一得”。 >>>>>>>>>> 現(xiàn)在的問題,就是多數(shù)的課,掰的太碎太細,學生整體閱讀和讓學生整體印象比較少,我看有些課沒有必要預習,課上去讀,印象就好了,而且老師們普遍有一個心理,也可能是考試吧,生怕不懂,我看你們低估了孩子們的能力了,其實他懂的,一篇課文能讀懂七七八八就可以了,現(xiàn)在四年級的學生讀懂《西游記》有什么難的?有些字都不認識,我說到現(xiàn)在我好多《紅樓夢》中的字都念不準,不一定認識,但是我讀了好幾遍,我四年級就讀了,不要生怕孩子們不懂,現(xiàn)在我們的課主要是問的太多?;顒犹啵?/span>就有點密不透風,這個要改改的。 第二,多媒體運用適可而止,像《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孩子們靜下心、閉上眼睛,去想象小女孩的那種孤獨、寒冷、無助,饑餓,用一分鐘,可以吧,總比在多媒體上畫小人,這樣破壞了文字的感覺好。用文字來展開想象,和直接看多媒體視頻是不一樣的。語文課要減少多媒體。景山的老師課講得好,多媒體運用的也比較恰當,他自己也買了書,令人贊佩,自己也板書,現(xiàn)在好多老師不會板書。 第三,還有一個問題,比較普遍性,就是課堂用語,老師用什么樣語言來上課?是用朗誦腔呢?還是用比較平時的語言上課,課文的朗誦可能有些腔調(diào),節(jié)奏等各方面,但是用講話為什么要用朗誦的語言呢?這個小學語文中我聽了好多課,那種朗誦的腔調(diào),也許課文朗讀時可以,但是平時的用語沒有必要的。還有稱呼上,可以看出來。老師們說“孩子們”,不好,你就說“張三”同學、“李四”同學,在課堂上就是一個小的社會,一個集體,點他的名“張三”,“李四”來回答就可以了。 寫在最后 前不久我的新浪微博上我發(fā)了這么一段話,引起了幾十萬的評論,我念給大家聽聽:“為何許多老師一上講臺就不正常說‘人話’?總是帶一種朗誦味的腔調(diào)呢?”這種現(xiàn)象在小學、初中更常見,可能因為這樣上課才有派?或者是追求領(lǐng)導風格,或者模仿電視主播、或刻板的評論員,很多學生平時說話挺正常的,甚至很生動、有味,可是到了公開場合講話,也都變成了“語文,這是語文腔”。這是語文問題,應(yīng)該用語文課的課堂語言,真切一點、套話少一點,特別需要的朗讀一般也不要拿腔拿調(diào),語文的功能之一就是思維訓練,套話和“語文腔”意味著不過腦子,是語文的悖謬。我說的比較厲害,但是我帖里接到大部分網(wǎng)友回帖:說有時候一聽小學有些上課,就說雞皮疙瘩掉落一地。這也太夸張了,但是這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就是說我們課堂語言要親切一點,平易一點,這樣更接近學生,讓我們制造一個更好的、更活潑的、更開放的課堂氛圍,這本身也是一種語文。 我就講到這里,講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錄音整理于溫儒敏全國研討會講話 轉(zhuǎn)自:書魚者(ID:gh_a6b2f192811d) 編輯:水刃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