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故居以后不會再有 鄒藍/文,圖 今年2020年在無錫,去了幾個名人故居:常州武進縣雪堰橋的吳稚暉故居,陪蘇州的一所大學(xué)學(xué)報編輯施先生看了秦邦憲故居,瞎子阿炳的無錫東亭春合村的舊居(翻新了),在云林街道云林社區(qū)看了600年前倪瓚倪云林老家村子現(xiàn)在的所在地,以及倪瓚墓,還看了晚清漠河老金溝金礦督辦,二品李金鏞在無錫石塘灣戴李巷的故居,以及前中宣部長、前副總理、前中顧委常委陸定一在無錫西漳陳家橋老陸巷的祖居。還看了學(xué)前街湯巷張聞天故居。 前幾年還看了無錫羊尖嚴家橋唐家祖居(香港唐英年是其家族后代),無錫玉祁禮社村的薛暮橋和孫冶方(本名薛萼果)的故居。無錫鴻聲七房橋錢穆錢偉長故居,無錫學(xué)前街錢鐘書故居、顧毓秀故居,榮巷已經(jīng)改成榮毅仁故居紀念館的榮毅仁故居。也去看過厚橋西前頭的糠師傅兄弟家。30多年前我還專門坐慢車到河南鞏縣站街火車站,去兩里地外南窯灣去看杜甫誕生時的窯洞,而且去了兩次。 這些翻新或整修過的故居看下來,腦子突然想到。一個個故居祖居,都是一二層的獨立住宅,而不是一棟高樓中的比如15樓8號,或者9樓3號,或者6樓6號,2樓1號等等。 之所以能翻新或整修,因為那故居也還在原址,破房子也可以修舊如舊,即使房子塌了沒了,也可按照照片或介紹的那種式樣恢復(fù)起來。如果主事官員沒啥文化概念,修舊如新好歹也是個意思。 如果當(dāng)時這些早早晚晚的知名人士,就住在20層或者30層的高樓里某層某號,他們身后那些套房子,是否能作為故居紀念館而長期留存,都是絕大的問題。 因為樓齡就算建筑質(zhì)量非常好,能跟德國人修建的蘭州鐵橋一樣用上一百年還沒有問題,遲早樓齡是要到頭的。還不說, 為這么一套名人住過的房子,就把能住30戶,80戶的樓整個保存下來,恐怕這個問題連提都不可能提出來。一旦高樓過了有效期幾十年,成為危樓。緊鄰的樓和小區(qū)都會受到威脅。其命運一定是拆了。能否再建,就看當(dāng)時情勢是否需要。 80年代起,我國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加速,大批農(nóng)房和城市房屋被拆,里頭會不會有一些幾十年后的大名人故居呢? 90年代以來,尤其是房改以來,城鄉(xiāng)舊改和拆遷進一步加速,估計里頭也會有不少未來的名人舊居。
自那之后,好多人都從獨門獨戶的農(nóng)舍和城里的一兩層私房公房,住進了樓房。而住進了高層樓房的,再大的名人都不太可能身后自己原來住的樓里多少層的那房子,變成一個故居紀念館。公眾心理也難以接受進一棟30層20層的高樓,電梯到16層,出電梯右拐經(jīng)過幾個住家到2號或1號,去參觀某個名人的故居。 此,阿炳無錫東亭鄉(xiāng)間的老家,破爛的故居已被整修一新。 因此,以后我國就很難出新的名人故居了??赡苤粫榇竺诵藿ㄒ粋€單獨的紀念館。倪瓚倪云林的老村子早沒了,因此近年在倪云林墓旁修建了倪云林紀念館。估計以后是如此路子。 2020/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