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蔽挥趶V東省東北部的潮州市,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而得名,作為廣東的“東大門”和潮州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潮州自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起,一直都是潮汕地區(qū)的郡、州、路、府所在地,其厚重悠長的人文歷史,給這座古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坐落于潮州市內的潮州古城,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相比國內其它被搬遷一空的“古城”,至今仍有十多萬人在潮州古城內生活,星羅棋布的700多處歷史古跡與市井生活融為一體,行走其中,讓人有種穿越歷史的恍惚感,因此又被譽為是一座“活著”的古城。 潮州文化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菜、潮繡,潮州瓷器,潮州木雕等為代表,形成獨具一格的旅游文化,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的美譽。然而大多數游客對這座古城的印象,更多來自于“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古韻悠悠的牌坊街和鮮嫩可口的潮州牛肉火鍋。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建筑。據潮州地方文獻記載,潮州古牌坊始建于宋代,在最鼎盛的明清時期,潮州城中建有石牌坊150多座,大多為進士、狀元、尚書等設立,這些牌坊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堪稱全國之最,潮州古城因此也被譽為“牌坊城”。 由22座牌坊組成的牌坊街,全長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東門街206米。曾經這條街上的牌坊多達39座,可惜的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些牌坊基本都被拆除,如今已復建了22座。牌坊街兩側是南洋風格的騎樓式商業(yè)街,各類商家鱗次櫛比,美食店鋪更是誘人,潮州手打牛肉丸、芋泥餅等潮州小吃都極具特色。 牌坊街的甲第巷,在古代是仕宦商賈望族聚居之地,街巷里的大夫第、資政第、儒林第等數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大多由豪商大賈所建,建筑風格透出濃厚的儒雅之氣。數百年的滄桑歲月,使老建筑顯得斑駁老舊,身處其中,仿佛穿越回到明清時期,一種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位于牌坊街前端的開元寺,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寺院占地面積11031平方米,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能看到宋、元、明、清時期的建筑藝術,文物古跡十分豐富,是粵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和游覽勝地,被譽為“粵東第一古剎”。 韓江是潮州人民的生命源泉,橫跨韓江東西兩岸的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橋長518米,自古就是廣東東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和貨物集散和轉運的重要樞紐。值得一提的是,廣濟橋是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18條梭船浮橋組合而成,在方便韓江兩岸交通的同時,也兼顧了韓江水道的通航需求。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重修廣濟橋時,鑄造了二只鐵牛,分別置于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zhèn)橋御水”。數百年來,摸鐵牛成為潮州人來廣濟橋最喜歡做的事,人們相信摸了鐵牛可以帶來好運氣,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里走走轉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