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騰助手首席醫(yī)藥顧問在知乎平臺(知乎名稱:“天鵝羽”,歡迎關注)遇到患者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癌癥治療領域,單抗類藥物相對于小分子靶向藥在治療效果和副作用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么?
另有三個補充問題:
1. PD-1單抗是不是和其他類型單抗(例如曲妥珠等)類型完全不同?
2. 近年來PD-1單抗獲批適應癥快速增加,是說明PD-1單抗具有廣泛的抗癌效應呢,如果是效率如何呢?
3. 未來靶向小分子向較與單抗類藥物會如何發(fā)展呢?
究竟這些藥物有什么區(qū)別,各自有什么優(yōu)勢?聽我細細講來。
先說主問題里,只從分子大小和生產(chǎn)工藝來說,這里當然只有化學合成的小分子靶向藥(以tinib為最多,還有sinib、tanib、lisib等等)和生物工程產(chǎn)物大分子單抗(mab),但這里本身就要分成三類,大分子的單抗制造了作用機理完全不同的兩類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單抗、PD-L1單抗、CTLA-4單抗,未來還有更多檢查點的,藥物名字我就不一一說了,下面發(fā)個表格)和單克隆抗體靶向藥(曲妥珠單抗、尼妥珠單抗、西妥昔單抗等等)。
(1)小分子靶向藥,靶點依賴基因檢測,要有針對性的嵌合點,細胞內(nèi)外都有可能,鑰匙(小分子靶向藥)開鎖(突變/變異/過表達基因引起的跨膜蛋白改變的位點)的感覺,要競爭性抑制,讓傳導信息不能結(jié)合,細胞繁殖就會受抑制;
(2)單克隆抗體(大分子)靶向藥,靶點依賴基因檢測或免疫組化的蛋白識別(可能我了解尚淺,還有其他的),也要有針對性的嵌合點,一般只能細胞外(一群陌生大漢敲門,你敢給開?反正細胞不敢),但是比小分子要求要低得多,小分子經(jīng)常是一個氨基酸不同,略微改變結(jié)構(gòu)就打不開鎖了,而大分子像是比較粗糙的積木,差不多就能插上;
(3)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我們以PD-1/PD-L1系統(tǒng)為例,多了我就自己解釋亂了),針對的不是信息傳導通路蛋白,而是細胞表面的“身份識別牌”,腫瘤細胞原本不該有正常細胞的身份識別牌的,并且表面應該有“刑徒的刺字”(參考水滸里的武松),但是識別牌蒙蔽了“細胞清道夫”T淋巴細胞,讓人體免疫系統(tǒng)誤以為腫瘤細胞是“良民”,而腫瘤細胞也可能分泌一些物質(zhì)(糖衣炮彈?),告訴免疫系統(tǒng),這個標志的是良民,也讓T細胞失去了辨別能力,結(jié)果腫瘤越長越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單抗則是負責遮擋這些假的“身份識別牌”,讓“假良民”統(tǒng)統(tǒng)被免疫系統(tǒng)“槍斃”,當然,誤遮了“真良民”就是免疫性副作用了,很危險。

關注我們,微信后臺回復“免疫費用”即可獲取高清圖片↑
副作用和藥效方面,由于藥物太多,只能說幾個共性:
(1)小分子靶向藥各有各的副作用,但是共同的基本上都是皮膚、黏膜受損,從而導致皮疹、潰瘍、腹瀉,還有就是肝功能損傷;
(2)單克隆抗體(大分子)靶向藥也有以上副作用,但是較小分子靶向藥輕,考慮到很少有大分子靶向藥單獨使用,也說明這方面問題,與靶點結(jié)合能力弱,所以副作用和藥效都相對小分子弱一些(注意,這里不要理解偏了,不是說非得有副作用才有效,這是網(wǎng)上流傳甚廣的謬論,以后有機會遇到類似問題我會詳細解答),但是作為生物工程制劑、大分子,一個共性副作用是過敏率相對較高;
(3)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副作用,不發(fā)則已,一發(fā)就危及生命,也是過敏率較高,還要注意的有免疫性肺炎、免疫性心肌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腸炎、免疫性腎炎……當然你可以把這些歸結(jié)到過敏反應(變態(tài)反應)一類,但是在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劃分中還是要單獨考慮的,以區(qū)別于輸液時就直接導致的速發(fā)過敏反應。至于療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不應與靶向治療相比較,而是應該對比化療藥,那就是有效就明顯好轉(zhuǎn),無效就徹底玩完,而部分實體腫瘤(肉瘤和一些找到優(yōu)秀方案的,例如絨癌,除外)的化療經(jīng)常是一點點好轉(zhuǎn),即使無效(病灶還在增大),有些也起到了減緩增長的效果。
分別理解了作用機理,剩下就是填充碎片知識了,看看三個補充問題:
PD-1單抗是不是和其他類型單抗(例如曲妥珠等)類型完全不同?
答:是的,看機理就知道。
近年來PD-1單抗獲批適應癥快速增加,是說明PD-1單抗具有廣泛的抗癌效應呢,如果是效率如何呢?
答:靶向藥相對來說呈現(xiàn)基因變異類型的癌種集中特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則是呈現(xiàn)了跨癌種優(yōu)勢。有效率不可一概而論,癌癥治療已經(jīng)是基因水平檢測+高度個體化治療時代,任何藥物都要有適應癥,靶點、免疫檢查點不是白點的。
未來靶向小分子相較于單抗類藥物會如何發(fā)展呢?
答:從驅(qū)動基因變異(注意這里說的是能發(fā)動腫瘤戰(zhàn)車的“老司機”驅(qū)動基因,而非驅(qū)動基因基本上都是“吃瓜群眾”,湊熱鬧的,不過這幫“吃瓜群眾”湊多了也就有可能影響免疫治療了,例如基因檢測里的TMB。想了解更多?看文章→為啥腫瘤長得快?因為有這些驅(qū)動基因“老司機”在作怪)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適用人群不疊加這個當前的認知角度,未來的發(fā)展一定是結(jié)合特定時間段選擇對應的治療方式/藥物,靶點會發(fā)現(xiàn)更多,靶向藥物向低副作用、高效、不易耐藥方向發(fā)展,而起步較晚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則是向著尋找更多檢查點、減少誤傷的方向發(fā)展。以上三類藥物加上化療,都只是腫瘤藥物治療拼圖里的一部分,機理研究越透徹,藥物越多,再加上手術、放療、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惡性腫瘤治療的個體化、全治療階段的拼圖會越來越完整。
如果看完這篇全面總結(jié)還不明白,那么……我們找個燒烤攤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