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家長百事答 扒皮醒思錄(201-208) 1. 人的社會屬性不過三件事: 自我的認同!有形的實力!無形的名聲! 所以人在乎評價! 因為名聲是社會屬性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 那混在世界中有沒有人不怕差評呢? 沒有! 只不過做到三點,就能夠不被評價撼動: 一、循道義,夠認同,則對否定不太在意; 二、勤用功、積實力,則有底氣蔑視否定; 三、有章法、有安排,有變壞事為好事的心態(tài),借每次否定更進一步、更獲肯定。 2. 失敗不可怕; 它和成功一樣都是好東西; 只不過成功讓人知道什么是對的; 而失敗讓人知道什么是錯的; 但都在幫人把道路變清晰; 最可怕的是慌亂和麻痹; 這兩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壞東西; 前者讓人無法去看路; 后者讓人無心去看路; 都在把人變得原地打轉(zhuǎn)、心眼障迷。 3. 堅持,不等于固執(zhí); 堅持,是對愿望、目標和原則堅定不放棄; 而具體的方式、方法、觀念、看法都會根據(jù)情況提升和調(diào)整; 而固執(zhí),是拋棄了愿望、目標和原則,僅僅局限于個人的觀念、看法、癖好,一條路走到黑; 堅持的原動力是人對未來的向往; 而固執(zhí)的原因是人對未知的恐懼。 4. “掌控生活”--這四個字真是平常; 但又恰恰是這四個字影響了人的天地; 人生就那么長; 若此時做對了,則此后每一秒就都成了累積,人生就可能一步登天上了天堂; 若此時仍舊錯著,則又不知要多久才走出沼澤地,甚至可能就老死在了這地獄里; 人生有限,此刻選擇便成了件如履薄冰的事; 大的對錯我們參不透,但眼前進退都知悉; 那就是: 去掌控生活,去讓生活被“我”驅(qū)動改變; 不被生活掌控,不讓“我”被生活綁架、麻痹; 5. 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這個時候的“想做什么”是理想; 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這個時候的“想做什么”是幻想; 人生就像打游戲; 所謂成熟,就是自知自己的弱點和實力; 有這自知,接下來的安排都相對靠譜,因為有判斷依據(jù); 沒這自知,所有的安排都是撞大運,偶爾蒙對一次順利幾天,大多稀里糊涂、顛來倒去。 6. 越來越覺得:溫柔的人是人間寶藏; 不僅僅是因為年紀大了劇烈不起; 更因為見過的風(fēng)雨讓我們逐漸清晰: 人可以偽裝表現(xiàn)和能力; 卻無法偽裝自己的局限帶來的心態(tài)和情緒; 那些溫柔的人,那些溫柔和善的言語神態(tài)里; 藏著人的信念、努力、智慧、見解和心地; 相處如沐春風(fēng)、溫柔恬淡; 相知如迎朝陽、明媚欣然; 7. 很多事,不是心驅(qū)動力,而是力轉(zhuǎn)變心; 就像穿秋褲! 年輕時,媽媽怎么說,自己都飛快掙脫; 現(xiàn)在,不用提醒就比媽媽穿的早,穿的多; 因為體力不行,嘚瑟不動啊。 所以很多事,不必刻意扭轉(zhuǎn)人的心念; 推著人做事,讓人的心力更多沉浸在做事的思索和負責上,逐漸沒有心力放肆,就沒有心念扯淡了。 8. 人是生命,需要驗證自己的力量感; 這是“活著”的天然屬性; 所以人需要個途徑去施展自己的力量沖動; 放在同上,就會去做事,成為積極負責; 放在異上,就會去斗爭,成為抱怨攻擊; 放在閑上,就會去縱欲,成為玩物喪志; 如何讓人的沖動在“同”上呢?群體氛圍! 不管在家還是在外,有一致的目標和定位,有和諧的情感和氛圍,有做事的規(guī)則和帶動,人就會居于“同”中。 千萬別以為人在家里就只需靠自己; 家的群體氛圍決定著人的大部分能力和品行。 9. 忍苦,容易;忍委屈,卻難; 為什么呢? 因為苦一旦開始重復(fù); 人心就是從“變”過渡成“不變”; 成了習(xí)慣! 而委屈一旦開始重復(fù); 人心就從“偶爾變”積累成“時時變”; 走到了崩潰邊緣! 人最怕就是心的慌亂多變! 10. 天才大多有三個特點: 認知上天賦異稟; 選擇上堅決果斷; 執(zhí)行上全力以赴; 而人是否天賦異稟往往無從察覺; 真正看得到的是: 選擇上的堅決果斷、執(zhí)行上的全力以赴; 而人選擇是否能堅決果斷又取決于自己付出的是否多、是否專注; 可見,“天才”的可見標準就是“全力以赴”; 1. 人會為了眼前在乎的事全力以赴; 卻會對未來的夢想進兩步退一步; 為什么呢?因為不確定。 其實,如果人能夠確定的知道自己未來的路,那么當下就能更清楚的分辨虛實、行對棄錯、降低消耗、減少虛度; 如何確定未來呢?要找到那條現(xiàn)在到未來都不變的線,就可按圖索驥; 什么是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那條線呢? 于外,是守平衡,讓多人受益則得多回報; 于內(nèi),是守稟性,練今日擅長則未來更盛。 2. 人生就像一場尋寶; 最快樂的、最幸福的事,就是從一堆麻煩、負擔、磨難里,得出那個受益終生的智慧; 就像從兇險叢林中得到稀世珍寶、從毒蛇洞穴里得到武功秘籍,最是充滿驚喜; 然而,如果人一旦忘了還有寶可尋,那人生就無趣了,只剩不斷迎敵、只剩重重苦難、只剩遙遙無期; 所以,要去磨難中尋收獲,去無情中找溫情,去枯燥里找有趣,這樣人生也就活潑快樂起來了。 3. 人生如琢; 料,都是獨一無二的料; 只看這功夫,誰能下得到; 用心雕刻,每個人都是限量版; 隨意嚯嚯,每個人都成廉價貨; 是雕刻還是嚯嚯,取決于什么? 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素養(yǎng)品格; 只是動蕩時誰更穩(wěn)一點,浮躁時誰更早動手去做。 4. 人這一生看似錯綜復(fù)雜、要素眾多; 其實真正起作用的永遠都是兩個東西:方向、行動力; 方向靠什么確定?是高瞻遠矚嗎? 不是,只要不投機,就是守規(guī)律; 執(zhí)行力靠什么養(yǎng)成?是超凡魄力嗎? 不是,只要不懶惰,都會成強力; 所以群體的承擔和氛圍就最為重要; 因為好的群體氛圍讓人勤奮務(wù)實; 而壞的群體氛圍讓人懶惰投機; 這兩個不管養(yǎng)成了什么,都會成為人一生難改變的東西,也都會帶來不同的結(jié)局。 5. 人是有層級的; 但這層級不是身份地位,而是焦點; 焦點在計較上,虛耗最多、自己最苦; 這是意識層,是較低層級; 焦點在熱愛上,間或彷徨、但心有所??; 這是情志層,是中等層級; 焦點在認同上,境隨心轉(zhuǎn)、喜悅盈滿; 這是信念層,是較高層級; 層級越高,相處越被照耀,如沐春風(fēng); 層級越低,相處越被消耗,如陷泥坑。 6. 自己一個人趕路的時候; 累了會休息,煩了會哼歌; 摔倒了會自己打趣,抵達了會犒賞自己; 不管好壞境遇,都會讓自己舒服的走下去; 然而一旦有了他人和社會; 人就變蠢了,又矯情、又懦弱、有點情緒就折磨自己、有點挫折就為難自己…… 人生其實就是趕路; 永遠要記得自己成全自己、自己幫助自己; 別迷! 7. 都說時間能治愈一切; 其實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時間帶來的信息淡化和注意力轉(zhuǎn)移; 如果沒有阻斷信息和轉(zhuǎn)移注意力,時間再多也無法治愈人的苦惱; 相反,如果能夠根本性的阻斷信息和轉(zhuǎn)移注意力,即便是很少的時間也能走出漩渦、重生重啟; 凡事不必等時間、等奇跡,看清問題、止錯行對、浸在專注里,就是最高效的救贖自己。 8. 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耕耘; 就像種地,埋了種子去養(yǎng)育才可能收獲果實; 沒埋種子只是干刨,累死了也不會種出果實; 在人生里,怎么做才是埋了種子的耕耘呢? 種下和想要的結(jié)果同樣屬性的那個因! 如果想要的成功是人們都喜歡你的產(chǎn)品,那現(xiàn)在就無條件做人們喜歡的產(chǎn)品就是埋種子; 如果想要的成功是人們都喜歡你的服務(wù),那現(xiàn)在就無條件做人們喜歡的服務(wù)就是埋種子; 總之,自己的敏感自己最清楚,什么是種子自己最知道,人非迷于不知,是迷于太想要。 9. 處亂不驚,做對的事情; 人所孜孜修習(xí)的莫過于這個淡定的強能; 然而,能帶來這強能的,三分在經(jīng)歷,七分在調(diào)動; 如果沒有調(diào)動起來主動性; 經(jīng)歷再多人也學(xué)不會縝密精進; 如果沒有調(diào)動起來智慧; 經(jīng)歷再多人也學(xué)不會處亂不驚; 怎么調(diào)動呢?希望和認同; 所以說:希冀和鼓勵,是人間最易行的善意; 10. 把愛好變成能力,只是初級; 因為那只需要努力和重復(fù); 把能力變成愛好,才是高級; 因為那需要總結(jié)和認同; 人生就是個升級游戲; 最基礎(chǔ)的用努力; 有點高度了用認同; 站在高處了用視野和總結(jié),取象比類、組裝智慧。 1. 好的東西才叫個性; 壞的東西只叫缺點; 就像: 爭氣,可以說是不服輸?shù)膫€性; 生氣,只能說是傷人傷己的缺點; 志愿,可以說是心懷遠大的個性; 抱怨,只能說是負能滿滿的缺點; 下對的定義,設(shè)對的定位,人才能少消耗、多向前。 2. 只有那些心無旁騖的人; 才會發(fā)出驚艷世俗的光; 而那構(gòu)成心無旁騖的干脆和坦蕩; 有天賦異稟的要素; 有機緣境遇的影響; 但最主要的,是: 濃濃的原生家庭的愛給予的自信; 無障礙的家庭自由里成長起來的夢想; 厚實的家庭團隊經(jīng)歷給予的見識、信念、勇氣和膽量; 3. 在猶豫不決時; 真正讓人做出決斷的,往往不是知道自己必選什么; 而是知道自己必須放棄什么; 既能看到對的路,還能看到錯的坑,才是視野,才能不虛度光陰、砥礪前行。 4. 人遇到事情,無外乎三種: 要么在希望里; 要么在無望里; 要么在麻醉里; 人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別看平時怎么說,就看遇事怎么選; 選了希望,自己進步,他人被帶動; 選了無望,自己悲觀,他人被感染; 選了麻醉,自己空虛,他人被焦慮; 5. 高度相同時,誰行誰不行看緣份; 高度不同時,誰行誰不行看高度; 這種專注于提升高度而取勝的方式,就是傳說中的“高維打擊”; 從這個角度講,什么是捷徑? 用敏感去找到長處、用耐心去專注付出、用勇敢去突破高度; 有了他人無法比擬的高度,機會迎面來,資源隨意用,不必汲汲爭奪,只需專心一處,自然是捷徑。 6. 我們的近代科學(xué)在研究什么? 就是在發(fā)現(xiàn): 大到天地的宏觀世界構(gòu)成和運轉(zhuǎn)有規(guī)律; 小到食物的微觀世界構(gòu)成和運轉(zhuǎn)有規(guī)律; 所以什么是科學(xué)?什么是迷信? 凡事看本質(zhì)、看規(guī)律,就是科學(xué); 凡事看現(xiàn)象、想當然,就是迷信; 生活中哪里不是如此呢? 也不學(xué),也不問,張嘴就說孩子笨…… 不溝通,不調(diào)研,先入為主說貪玩…… 這……是無知、是愚蠢、是迷信!?。?/p> 7. 把自律當做“自己管自己”,是一定失敗的; 你見過“火撲滅了火”嗎? 把自律當做“享受自己的優(yōu)秀”,才會成功; 因為那是“火苗向上、棄處自熄”; 別把自律做成痛苦的事,人從來不愿續(xù)苦; 把自律做成享受的事,人才會樂此不疲; 8. 其實人最好的稟賦,就是學(xué)會努力; 都說天份比努力重要; 但是不努力哪能發(fā)現(xiàn)天份呢? 都說選擇比努力重要; 但是不努力哪有機會選擇呢? 努力不是那卓越的神,也不是高超的智; 但努力是我們的腿; 沒有努力,我們想再多、想再好也只是個充滿幻想的殘廢。 9. 高處的不自覺就會壓迫低處的; 吃力的不自覺就會逃向省力處; 這就是規(guī)律,所以: 人不自覺就會仗勢欺人,即便對待兒女; 人不自覺就會逃向玩樂,即便滿腔熱愛; 要想能做對的事,要刻意; 想避免自己仗勢欺人,就要刻意的同理人心; 想避免自己懵懂逃避,就要刻意的目標管理; 10. 事與理相違時,就會?。?/p> 事與愿相違時,就有惱; 那么只要在做事的路上求明理,就可讓理愿相同、讓事理一致,從而無憂無惱、有喜有成; 行與義相違時,就有害; 行與知相違時,就有懼; 那么只要在行為上求知求義,就可以讓知義相同、讓知行合一,則無懼無亂、有定有安; 1. 知道要控制情緒,沒用; 懂得如何具體操作,才行; 咋操作呢?靠沉著?靠提醒? 不不,念比覺快,情緒念來到時沉著和提醒的覺知還在路上呢,靠不?。?/p> 那要咋操作呢? 要持著一個念頭占著焦點,讓情緒念頭起不來; 啥念頭呢?以動心為恥,以定明為榮! 2. 沒熱情的事; 學(xué)再多方法都無用; 有熱情的事; 努力起來容易,專注起來快樂,積累起來易成; “熱情→專注→成就感”就是人的天才屬性; 學(xué)會發(fā)現(xiàn)這點,人就少走彎路; 學(xué)會建立這點,人就觸類旁通; 3. 成熟是接受現(xiàn)實,而不是活得現(xiàn)實; 這中間差著一個:堅持理想; 成熟是理解冷漠,而不是成為冷漠; 這中間差著一個:保持熱情; 曾國藩說:話要軟著說、事要硬著做; 說的就是成熟的表現(xiàn): 態(tài)度上和緩應(yīng)對,行為上堅守原則; 4. 人和群體的關(guān)系,就是苗和土地的關(guān)系; 盡全力去把群體建設(shè)得溫暖和諧、積極樂觀; 人就能和群體一起被放大; 就像土地肥沃而秧苗壯碩; 反之,如果人不去建設(shè)群體; 就得花更多力氣來對抗群體的撕扯和消耗; 個人疲憊不堪、群體苦難不斷; 就像土地貧瘠而秧苗凋零; 5. “用心”其實包括兩部分: 其一是:對內(nèi)喚起不安,形成自我的警醒和愿望; 其二是:對外體驗喜悅,形成做事的規(guī)則和能量; 這兩者缺一不可,有一無二就是:有心無力,有二無一就是:有力不擔; 人人常常說的“提醒了就是不用心”、“盡心了依舊無所成”……說的都是缺少第二部分。 6. 雞湯都在告訴人少想煩惱; 可是人怎么能做到少想煩惱呢? 靠主動控制?靠自我欺騙?那就害人了! 因為那么做人既做不到少想煩惱卻又多了個“強求”的執(zhí)著和“求不得”的沮喪; 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 情志上,讓希望替代負面情緒; 焦點上,用忙碌替代煩惱念頭! 具體:找到希望,具體化為目標和計劃,讓人為計劃而忙,則可心有所住,少想煩惱。 7. 人都有尋找美好的本能; 只是,知的內(nèi)容不同決定了尋找的方向不同; 如果人更多思索自我和未來,那么“希望”就成了所尋找的美好,人生路也就成了為希望努力,為未來專注; 如果人更多在意感受和當下,那么“欲望”就成了所尋找的美好,人生路也就成了為欲望奔波,為食色消耗; 8. 前行者的路; 不是熬得住痛苦,不是耐得住寂寞; 而是沒有選擇; 為什么沒有選擇?可以放棄?。靠梢詨櫬浒。?/p> 當愿力遠大于感受時,人除了前進再無選擇; 當不安遠大于麻木時,人除了忍耐別無選擇; 9. 人的“知”是什么,生活便是什么; 但是這“知”不是意識,而是通過“行”體驗來的“確定”; “知”取決于行,行取決于“誠”; 何為“誠”?全心的向往、全心的行動; 所以,面對自己的選擇; 用真誠付出對待,則心升、知改、人生變; 用投機取巧對待,則意亂、知困、人生陷。 10. 人一直堅定認為的,終將成為事實; 這句看似唯心的話,卻是真理! 因為: 如果人認為的對,伴隨著人的付出和了解,這個認為將更堅定,也將逐漸成為事實; 如果人認為的不對,伴隨著人的付出和了解,這個認為將不再堅定,進而改變“認為”; 1. 溫和陪伴,就能有好感情、好習(xí)慣; 有了好感情、好習(xí)慣; 就能不犯低級錯誤、不懶; 孩子就不至于跑偏; 而后,多鼓舞,多認知,就能逐漸確定目標; 有了目標、情感、習(xí)慣; 慢慢行進著、堅持著、認同著; 積小勝、避大險,常靜觀、慢開智; 至此,為父母一遭,亦算心安。 2. 找不到興奮感,人就喪失了上升的通道; 那自信和責任感也就都被截在了維持的狀態(tài); 一直固化、無法突破; 找不到不安感,人就喪失了下墮的攔板; 那欲望和糾結(jié)也就早晚會突破底線; 讓人跌入谷底、再難回到起點; 何為修行? 就像開車,智慧的窗戶要擦,熱情的油門要踩,不安的剎車要控,小心翼翼的走遠…… 3. 別去享受孩子怯生生的眼神; 那不代表乖,那代表孩子進入了恐慌區(qū); 別怕孩子沒有壓力; 只要父母關(guān)注夠多,孩子心里就全是壓力; 少提要求,那會讓壓力變成壓迫; 少打擊,那會讓孩子一面恐懼一面無能為力; 關(guān)注他、陪伴他、幫助他、鼓勵他; 當他慢慢有了能量,一切結(jié)果都會讓人滿意。 4. 魚躍龍門只是個結(jié)果; 這之前還有兩個必須的步驟: 一、先積蓄能量變成魚中強者; 二、再經(jīng)百般努力找到龍門; 其實任何事都要經(jīng)歷這兩個步驟; 當察覺到自己或孩子經(jīng)事弱小時,要問: 走過用溫情和鼓舞塑造強者那段路了嗎? 當察覺到自己或孩子做事無感時,要問: 走過用耐心和責任找到龍門那段路了嗎? 5. 成長的路有很多; 但能成就自己的路卻不多: 最容易成就自己的,就是用足自己的“獨一無二”; 而什么是自己的“獨一無二”呢?按步驟找: 要多做事,在做事里品哪些事自己獨特擅長; 要多挑戰(zhàn),在挑戰(zhàn)里品那“獨一無二”帶來的成就感和喜悅感; 要多思考,在思考里堅定這“獨一無二”的功用、潛力、未來,讓自己對這“獨一無二”擁有近乎囂張的自信。 6. 沖突的本質(zhì)就是不一致; 光調(diào)整情緒是解決不掉沖突的; 必須去創(chuàng)建一致才可以; 所以: 化解個人內(nèi)心的沖突,就必須有個可以做主的“意志”,由這個意志來統(tǒng)一一切; 化解群體內(nèi)部的沖突,就必須有個可以做主的“領(lǐng)袖”,由這個領(lǐng)袖來統(tǒng)一情感、目標和規(guī)則。 7. 主動性就是想做什么,背后的本質(zhì)是成長形成的喜歡和厭惡; 責任感就是該做什么,背后的本質(zhì)是養(yǎng)成的勤勞和付出; 用溫和陪伴去養(yǎng)成勤勞,則該做的事那里就不會吃力; 用認同和鼓勵去建立好惡,則想做的事那里就不會縱欲; 8. 光教會孩子主動學(xué)習(xí)還不夠; 還要教會孩子享受勤奮和專注; 人的主動性就像河里的水; 享受勤奮和專注,就是純凈的水,是甘泉; 勤奮和專注的程度差些但有規(guī)則,就是有點渾的水,沉淀久了依舊可飲用; 最差的就是那邊學(xué)邊玩的主動性,就像泥漿一樣,看似有水卻不能喝,時間久了終會成泥,騙了自己、誤了自己。 9. 如果沒有和人感同身受; 那么不管付出多少仍然是置身事外; 調(diào)動人須牢記三句: 理解大于道理! 同心大于游說! 一體可以解決任何難題! 10. 農(nóng)民不經(jīng)管莊稼,說給莊稼自由; 行嗎?當然不行! 父母不教育孩子,說給孩子自由; 行嗎?當然也不行! 有人說:孩子不是莊稼,孩子能模仿學(xué)習(xí); 是的,但沒有辨別力和抗壓力的孩子在一堆壓力和欲望面前,與弱小的莊稼在雜草、氣候和動物面前,基本沒有分別。 都只剩下兩條路:在偶然的庇護下向光成長,在多數(shù)情況下逃避壓力。 1. “彎路”的本質(zhì); 是自我的能量缺乏和認知錯誤的顯現(xiàn); 只要自我不改,“彎路”是繞不過去的; 所以,不要試圖攔截他人走彎路; 也不要奢望人撞了南墻自己一定覺醒; 那都充滿不確定; 陪著走,適時改變?nèi)说恼J知、填補人的能量; 就是最好幫助。 2. 解決“斗”的辦法,不是贏,而是和; 千萬別去錯誤的追求贏; “贏”的本質(zhì)依舊是“斗”; 一方面充滿抵觸和抱怨,依舊做不好事情; 一方面等孩子逐漸強大,就會換成TA的贏和TA報復(fù)性的嘗試以前所有的“不允許”和“不行”; 解決“斗”,只有靠“和”; 要“和”著做事,就得創(chuàng)建合作; 不管什么性質(zhì)的“斗”; 不敵對、懂對方、統(tǒng)一利益、統(tǒng)一目標、統(tǒng)一步驟,都是“合作”的必須法則; 別斗!?。∠胂肴绾谓⒆约业暮献鞣▌t! 3. 多強調(diào)承擔,少強調(diào)獨立; 承擔的多、決策的多,人一定會獨立! 但滿嘴的獨立,最是容易讓人走向封閉! 人一旦封閉,基本上就成了個“圍起來的工地”,難以改變思維、難以突破自己; 看看那些所謂早早獨立的孩子,掛著一塊“請勿打擾”的牌子,推出一個“我會負責”的宣言,然后在自己的空間里任由自己的欲望和恐懼隨意侵襲; 家庭為什么重要?團隊為什么可貴? 因為多人一起可以讓人有情感、有動力、有幫助、能學(xué)到自己欠缺的東西; 別說什么“靠自己”,比“靠自己”更重要的是: 擔所該擔!一起努力! 4. 樂觀不是堅強,不是裝; 而是視野里看到更多希望; 當人看到的是三分磨難、七分希望; 人就真的樂觀了; 希望其實人人可見; 重點是誰選擇了去看; 所以,樂觀的本質(zhì)是個尋找希望的思維; 是個可以直接讓身邊人“習(xí)得”的思考模式。 5. 厭學(xué)的本質(zhì)就是多重受壓: 學(xué)習(xí)層面不會而沮喪; 家長層面不幫而斥責; 群體層面自卑而弱勢; 再有點玩樂吸引和斗爭突發(fā),就必然厭學(xué)了; 解決厭學(xué)的第一步是溫和陪伴; 不管做的好壞,先有愛有靠山,這樣孩子不至于倉皇逃竄; 然后慢慢發(fā)現(xiàn)學(xué)習(xí)不難,慢慢體會群體里的尊嚴,把孩子專注擔當?shù)母杏X穩(wěn)住后再慢慢轉(zhuǎn)變生活里的所有小煩惱成為小溫暖,孩子就轉(zhuǎn)變過來了…… 6. 人專注進狀態(tài)里,是不需要“努力”二字的; 而當人刻意“努力”時,卻進不得專注狀態(tài); 為什么呢? 因為“心”和“意”是兩個東西; 用心去體會一件事,就會無分別的沉浸; 用意去籌劃一件事,就分了心,亂了神; 多體驗專注,比多強調(diào)努力有用; 因為前者是心,后者是意; 多溫和體貼,比多說教要求有用; 因為前者走了人的心,后者激起了人的意; 7. 人生最可惜的事; 就是親手毀掉自己的建造; 此類劣性有三: 一為憤怒,可以毀掉自己維系的任何關(guān)系; 佛教云:火燒功德林!宜心平氣和! 二為放縱,可以毀掉自己付出的所有努力; 俗語云:玩物必喪志!當有節(jié)有度! 三為不義,可以毀掉自己栽培的一切幸運; 俗語云:多行不義必自斃!該遵守規(guī)律! 8. 未經(jīng)建設(shè),人的責任感和自由都是分開的; 任務(wù)來了,人會因為不安而積極負責; 任務(wù)完了,人又因為不甘而放任自由; 最后這自由和這責任會對峙爭奪人的心思; 人也就被限制在了某個高度不得提升; 如果人的責任感是精心建設(shè)的,而人的自由也是精挑細選的; 那么在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責任感”和“自由”的分裂后;這兩者會被信念統(tǒng)一,從而成了責任即自由、自由即責任的喜悅循環(huán),人也就可以思行合一、攀上高峰了。 9. 面對未知的生活; 其實每個家庭都是在摸黑前行; 要想走的對,就得有盞燈照明; 要么自己去燃燒自己做那盞燈; 要么自己有顆向明的心去借助別人的光; 最怕的是: 沒有光明,只有不切實際的要求、無窮無盡的抱怨和引以為榮的沖動。就像野豬帶領(lǐng)豬群于黑夜掉進陷阱,只會亂撞、亂咬、最后害全員遍體鱗傷、誤了豬生。 10. 什么是善良的本質(zhì)? 看得到他人的苦和難! 那么什么是善良的標志? 對他人的苦多理解,對他人的難少抱怨; 所以,盡管人人都覺得自己很善良; 只要多看看他人的利他行為,多聽聽他人的誤解抱怨,善不善良,一目了然。 1. 人這一生就是找路、行路; 被愛,就不消耗,就有更多時間找路; 專注,就不猶豫,就有更多時間體悟; 僅此而已! 世間所謂的苦,不過是; 因不被愛而抱怨索求、循環(huán)往復(fù)! 因不專注而掙扎撕扯、分心虛度! 無他! 愿我們都能愛人愛己、置心一處! 則未來歲月,萬事大吉! 2. 人的內(nèi)驅(qū)力是個閉環(huán)發(fā)生器; 以渴望為入口,以付出為行程; 以認同為回流,以認知為產(chǎn)物; 經(jīng)歷了這四個步驟,內(nèi)驅(qū)力就壯大一級; 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做好前兩項; 但是不能認同回流,更不能提升認知; 于是內(nèi)驅(qū)力成了被動的負擔感; 這也是我們強調(diào)要“做好”而非“做完”的原因; 做好,則走進認同;做完,是走進逃避。 3. 其實,“家長嫌棄孩子學(xué)習(xí)不好”和“孩子嫌棄家長無能”是一個理; 都是在怪別人在自己的崗位上沒做好; 只是,家長可以寬容自己的固勢局限和無能為力,于是判定孩子為“愛慕虛榮”; 卻不能理解孩子的固勢局限和無能為力,于是判定孩子為“不思進取”; 4. 只要有方向的東西,就有對錯; 愛亦然! 愛是個可以修習(xí)的能力; 因人修習(xí)的多少而有不同等級; 不修習(xí),隨意去愛; 會讓被愛者舒服的變壞,就是溺愛; 修心不修行為,硬扭著被愛者去變好; 結(jié)果半好半壞,是以愛之名獨裁; 修心修行,用心用方法去愛; 會讓被愛者舒服的變好,是真愛; 5. “否定激將法”在什么時候好用? 當人具備能量缺念頭的時候好用; 人沒能量時,激將法只會讓人更絕望! “引導(dǎo)鼓勵法”在什么時候好用? 在任何時候都好用! 因為鼓勵法既給人希望的念頭,又給人能量。 6. “不在乎別人怎么看”的情況只有兩種: 一種是努力過少無法達到大眾標準,于是放棄標準,隨心所欲,就是俗話說的“不要臉”; 一種是努力很多超越了大眾標準后有了自己的更高標準,就是人們說的“做自己”; 事實上,努力多的人少,但說“不在乎別人怎么看”的人多,大多都是打著“做自己”的旗號“不要臉”。 7. “得到”并不是生命的意義; “成長”才是; 只有“因付出而收獲、因?qū)W⒍矏偂比瞬艜砷L; 沒有體驗到付出,連驕傲的感覺都不純粹; 沒有體驗到專注,連快樂都彌漫著負擔感; 然而,僅僅靠偶然,人是很難穩(wěn)定體驗到“因付出而收獲、因?qū)W⒍矏偂钡倪^程的; 誰能引導(dǎo)和創(chuàng)建,誰就是孩子的貴人出現(xiàn)! 8. 化解和遠離煩惱; 安住和寧靜內(nèi)心; 專注而勤奮做事; 喜悅而自悟自??; ---這是最通用的智慧步驟; 不管哪門哪派、東方西方,最后都是如此; 對照著步驟改變自己,就自然會進步; 如果人執(zhí)意在激活煩惱、在催生心亂、在破壞專注、在躁動莽行,那學(xué)什么智慧都無用。 9. 遇到一件事; 人首先會有自己立場的感受; 換了角度后會有對對方感受的共情; 當自己的感受大于對對方的共情時; 人會提要求、施壓力,這是自私; 當對對方的共情大于自己的感受時,人會給予對方需要的陪伴和幫助,這是愛; 其實愛的本質(zhì)是:角度上的感同身受和感受上的舍己為人。 不能舍棄自己感受的人所說的一切愛,都是愛自己 10. 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了對的重復(fù); 而什么決定了人是否有對的重復(fù)呢? 好的團隊和對的規(guī)則; 對孩子而言; 團隊即是父母; 規(guī)則即是父母的行為和態(tài)度; 所以說: 為人父母無小事,一言一行皆種田; 明理誠信得碩果,隨心所欲得荒原; 1. 有些事非常有趣: 為了自己變好而努力時,人往往懶惰; 為了不落后而努力時,人往往勤勞; 為了自己變好而自律時,人往往放棄; 為了不被差評而自律時,人往往堅持; 為啥呢?因為人心的本質(zhì)是追求平衡! 沒威脅時的努力,是無中生有,力虛無; 消除威脅時的努力,是平衡驅(qū)動,力實有; 2. 人的安全感就像一棵樹; 在溫暖和善待中扎根; 在需要和滿足中成長; 在期待和努力中盛大; 所以,我們會看到: 缺愛的人,安全感總像無根草,變來變?nèi)ィ?/p> 不被滿足的人,安全感不成長,總在慌亂里; 而沒有期待的人,安全感不會盛大,總是事事小心的封印在生活之下; 3. 所有美好的事物最終都聚集在高處那個點上; 包括美好的愿望、美好的善意、美好的氣度、美好的格局…… 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有高度的人會擁有各個方面的種種美好; 我們也會看到:沒有高度的人連善良和寬容都帶著扭曲; 那么這高度怎么來呢?可悟!可修! 但,多感受“無分別心的美好”,最省力。 4. 我們所期待的每個美好; 其實都是能量的聚合; 而能量,是由認知經(jīng)歷行為轉(zhuǎn)化的; 很多時候我們行而不得,是因為認知錯誤,無法轉(zhuǎn)化成能量; 認知改了,行為也就改了,美好也就發(fā)生了; 都說選擇大于努力,其實是: 認知決定選擇,選擇影響努力; 選錯了,努力是無從下手的。 5. 獸性的本質(zhì)是貪婪感; 所以常見無事生非和損人利己; 人性的本質(zhì)是安全感; 所以常見明哲保身和精明世故; 神性的本質(zhì)是心安感; 所以常見真誠勇敢和一肩承擔; 近處看,似乎各性有各性的境遇; 而遠處, 獸性將存活于獸的愚癡和恐懼; 人性將存活于人的煩惱和困頓; 神性將存活于神的喜悅和自由。 6. 自我,就是確定; 有多少確定,就有多強大的自我; 煩惱,就是不確定; 有多少不確定,就有多少煩惱產(chǎn)生; 昏沉,就是麻痹; 既不參與確定的探索過程,也不參與不確定的掙扎過程,只是麻醉、逃避、虛度、偷生。 7. 沒找到感覺時,心理上怎么較勁都是無用的; 反倒會焦慮躁動、適得其反; 找到感覺后,心理上不需要刻意的力量; 也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兩件事: 一、心愿上起作用的:不是用力,而是確定; 不確定時,用力則亂,確定后,安靜即可; 二、行為上起作用的:不是數(shù)量,而是專注; 無專注,再多亦無感,有專注,沉浸即可; 8. 情緒,大多是無用的,揮灑后即消散; 只有和認知配合時,情緒才有顯著效力; 例如: 當人有情緒而無認知時,只是狠狠的發(fā)句模糊的感慨,然后該怎么過還怎么過; 而當人有情緒而明確知道做什么時,不管感慨與否,都能更多付出于想做之事; 所以, 待他人情緒時,要安撫后引導(dǎo)向具體計劃; 待自己情緒時,要追根溯源落實成具體任務(wù); 9. 陷入情緒被混亂攝服就是愚癡; 出離情緒做對的事情就是智慧; 而怎么擁有這智慧呢? 是學(xué)會控制情緒?是學(xué)會隱忍堅韌? 不!不! 那都是無米之炊,做不到的! 核心就一個:找希望! 只要堅持找希望,情緒自然被希望熄滅,路途自然因希望清晰,事務(wù)自然因希望具體; 智慧最實際的體現(xiàn),就是找希望的能力! 10. 有“我”,看世界便都是感受; 無“我”,看世界就都是事物; 而感受,綜合在一起就是情感; 而事物,綜合在一起就是規(guī)律; 我們說修行,修的就是學(xué)會用規(guī)律看事情; 修的就是從有“我”到無“我”; “我”怎么會沒呢?知見而已! 能處處同理心則處處無我; 則處處空正見則處處得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