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抖音看到一段小視頻。 一個女人把親媽和婆婆都接到身邊照顧,來了一場面對面采訪。 她先問親媽:“是你女兒好還是你媳婦好?。俊?/p> 親媽一臉嫌棄:“我媳婦好?!?/p> “為啥你媳婦好???” 然后親媽說了一番話,大意是說,等我百年之后,是我媳婦埋我,媳婦是自己屋里的人,女兒是潑出去的水,我不對媳婦好對誰好? 女人又去問坐在一旁的婆婆:“是媳婦好還是女兒好?” 婆婆也毫不猶豫:“媳婦好。女兒跟別人是一家人,媳婦是我跟前的人。” 女人聽了哈哈大笑,連夸婆婆不糊涂。 網(wǎng)友更不糊涂。 評論區(qū)很快有人指出,兩個老奶奶都說了謊話。 親媽故意說兒媳好,是說給親家聽,暗示她要多疼兒媳,把兒媳當(dāng)自己人,不要偏袒女兒。 婆婆故意說兒媳好,一來也是說給親家聽,哄親家開心。 二來更是說給兒媳聽,希望能拉進和兒媳的關(guān)系,得到她更貼心的照顧。 所以兩個老太太異口同聲,說兒媳好,女兒是外人。 私底下卻都在心疼自己的女兒。 -2- 90年代有部老片子,里面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婆婆意外發(fā)現(xiàn),家里的青花壇子竟然是古董。專門找了人來看,被告知可以賣五十萬到八十萬。 在當(dāng)時,這可是天文數(shù)字。 婆婆把兒子家寶、女兒家珠和兒媳小嬌召集到一塊兒,商量怎么劃分這筆意外之財。 她是一家之主,自然先開口:“我決定啊,把這只青花壇子賣了,賣了的錢一半給家寶,還有一半是我和家珠的。” 婆婆解釋,兒子家寶結(jié)過一次婚,有個孩子,現(xiàn)在又再婚,遲早還會添一個孩子,不容易,所以要照顧。 大齡單身的家珠,聽完這番話一下愣住了。 家寶連連表示:“就按媽的意思辦?!?/p> 家珠當(dāng)場翻臉,認為不公平。 關(guān)起門來,家寶跟小嬌聊天,說,他了解媽的意思,表面上是偏袒兒子,單獨分給他一半。 實際上,媽根本沒打算花一分錢,另一半最后都會歸了家珠。 之所以故意假裝偏袒兒子,不過是為了讓兒媳聽了心里舒服。 可惜,家珠沒聽懂母親的用心良苦。 一個母親一旦當(dāng)了婆婆,處境會變得格外尷尬。 明明心里最掛念的是女兒,卻也礙于兒媳的看法,不敢表現(xiàn)得太明顯。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離間了多少母女親情。 -3- 在傳統(tǒng)的婚姻模式里,盡管婆婆要看兒媳的臉色,不敢過分疼愛女兒。 但兒媳也沒占到半點便宜。 一個女兒回娘家,母親讓她坐在院子里喝茶,像客人一樣招待。 兒媳在客廳進進出出。 兒媳每出來一次,婆婆都要大聲稱贊,順帶訓(xùn)斥女兒:“學(xué)學(xué)你嫂子,干活多利索,家里收拾得整整齊齊。” 或者:“你看你嫂子多能干,這么快就炒了倆菜,換作是你,得忙半天?!?/p> 兒媳聽了干勁十足,洗菜、做飯不在話下。 女兒不高興地撅起了嘴。 婆婆扭頭一看,兒媳這會兒不在,趕緊哄:“傻丫頭,我不是指望她多干點活嗎?” 可惜,兒媳沒聽到。 如果說,老人面對兒子和女兒,很難一碗水端平。 那么,面對兒媳和女兒,更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兒子是手心的肉,女兒是手背的手,兒媳是手指頭上的肉。 疼也是疼的,但更指望她多干點活,也指望她養(yǎng)老。 從兒媳在婚禮上喊婆婆一聲“媽”開始,婆媳就是一場被刻意安排的親情。 要求婆婆把兒媳當(dāng)親女兒,是一種苛刻。 誤以為婆婆能把兒媳當(dāng)親女兒,則是一種天真。 -4- 有人說,傳統(tǒng)的嫁娶式婚姻,是“易女而用”。 僅比“易子而食”,看起來文明一些。 易女而用的意思是,自家有女兒,能傳宗接代,卻要把女兒嫁出去,給別家傳宗接代。 然后把別人家的女兒娶進門。 每當(dāng)想到這點,我就特別羨慕摩梭人的生活。 在摩梭族,人們有悠久的“走婚”歷史,成年女兒不必嫁出去,成年兒子也自由在外面談戀愛。 女兒懷孕生下孩子,仍由自己原生家庭共同撫養(yǎng)。 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骨肉至親,絕不需要親子鑒定。 兒子繼續(xù)住在家里,充當(dāng)舅舅的角色,同時經(jīng)常出去約會,探望自己的妻子兒女。 在這樣的背景下,沒有一個母親,需要違心地說:“兒媳比女兒好。” 也沒有一個兒媳,需要遠離親生母親,為婆婆當(dāng)牛做馬,成為誰的附屬品。 連男人,都變得輕松了許多。 當(dāng)然,更大范圍內(nèi)實行“走婚”,是不現(xiàn)實的。 所以有更多人,選擇了“不嫁不娶”的婚姻模式。 小兩口單獨成家立業(yè),不融入任何一方的原生家庭,只在逢年過節(jié)時走動。 婆媳之間相互不指望,一切隨緣,也就少了許多摩擦。 面對“女兒好還是兒媳好?”的問題,婆婆們也終于可以心胸坦蕩地回答:“當(dāng)然是女兒好,那可是我親生的?!?/p>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