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少見,約占脾惡性腫瘤的2%~4%。
脾轉移性腫瘤一般指起源于上皮的惡性腫瘤,其原發(fā)腫瘤以肺、胃、胰腺、結腸為多,其次為絨毛膜上皮癌、惡性黑色素瘤、乳腺癌等,轉移方式以血行轉移、鄰近臟器癌腫直接蔓延和淋巴途徑逆行轉移為主。
脾轉移性腫瘤主要表現為原發(fā)腫瘤癥狀,僅在脾腫大時出現左上腹疼痛不適等表現。脾臟具特有的免疫功能.有抗癌和抑癌作用,早期的微小轉移癌灶可被局限或殺滅,鏡下可見癌細胞凋亡。因此,即使脾臟本身有少量轉移瘤,也不會過早出現脾腫大;只有在腫瘤廣泛轉移的晚期病人脾臟才會有較大的瘤塊和結節(jié)。一般認為腫瘤發(fā)生脾轉移時,50%以上的病例已有全身性廣泛轉移。
臨床上能發(fā)現脾臟有轉移癌時,說明病程已屬晚期,手術應持慎重態(tài)度;但若為孤立病灶,應力爭切除,對于轉移性脾腫瘤的自發(fā)性破裂應急癥手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