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注釋1.寄隱居士:一作“寄饒葆光”。饒葆光,《苕溪漁隱叢話》載其與潘大臨相熟,老死布衣,其余事跡未詳。 賞析此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已不詳。謝逸屢舉進士不第,后歸隱。此詩應為詩人歸隱后的與人共勉之作,詩中歌頌的這位隱者,其實也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他ト居幽僻之地,讀書問學,與世無爭,不知老之將至。與封建時代失意的讀書人一樣,詩人就是這樣尋得自我解脫的。 此詩描寫了一位隱士的形象,但筆墨簡煉,具有傳神寫真之妙。唐代的韓愈、孟郊之流,喜歡用詩歌來描寫人物,尤好表現(xiàn)與他們同調(diào)的人物,即那些奇崛放曠、獨立特行之士。但他們主要是運用古體歌行來寫人。黃庭堅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但他在古體之外,又嘗試用律詩來描人物形象。謝逸此詩即是學黃庭堅而得其神髓的佳作。律詩篇幅有限,不能像古體那樣鋪敘,故只能略去細部,以大筆勾勒與側(cè)面烘染來傳達其神韻風采,尺幅之中,神采畢現(xiàn),此詩堪當此評。 首聯(lián)從“骨相”寫到“居處”。首句謂先生無封侯之相,善意的嘲弄中,包含著對他絕意仕進的風骨的贊頌。此處用典,反其意。封侯無望,卻因此而有林泉之樂失之東隅,未始不能收之桑榆,故次句寫其居處之幽勝,語本杜甫《ト居》:“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ト林塘幽?!?/p> 頷聯(lián)承“居處”寫家中藏書之富,接寫主人校讀典籍之勤,沉潛學問之久。這有點揚雄的味道,揚子閉門校書,自甘寂寞所謂“寂寂寥寥揚子居,歲歲年年一床書”(盧照鄰《長安古意》)。 頸聯(lián)表現(xiàn)世人側(cè)目,我自高臥的高蹈遺世之態(tài),是頷聯(lián)的進一步生發(fā)。寫藏書與世態(tài)是側(cè)面烘染,正是對他貧賤自守讀書自娛、孤高不群的品格的襯托。前者以藏書襯托其好學,以“幾千”對“三十”,是陪襯。后者以世態(tài)襯托其高行,“四海”對“一庵”,突出其超脫流俗是反襯。 尾聯(lián)以龐德公之故實總寫其品行志節(jié)?;矢χk高士傳載漢末襄陽龐公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府,夫妻相敬如賓”,后入鹿門山不歸。寫龐公正是以古喻今,是對主人的一種映襯。所謂“獨苦”,“只有”,與以上所寫的孤高獨行是一脈相承的。 全詩不啻是一幅生動的林泉高逸圖,但它略去了一切瑣碎細節(jié),突現(xiàn)人物的精神境界,故有簡筆傳神之妙。其實這種精神境界也正是詩人的夫子自道。對照此詩所寫的隱士合若符節(jié),不難看出詩人與隱士的聲氣相通。 謝逸之詩深受黃庭堅稱賞,引為同調(diào),說明二人之詩有相通之處。事實上謝詩學黃的痕跡是很明顯的,此詩即為一例。 名家點評宋·佚名:“謝無逸學古高潔,文詞鍛煉,篇篇有古意,尤工于詩。予嘗愛其《送董元達詩》…又《寄隱居士詩》云:(略)佳句也?;茨吓诉摾吓c之甚熟,二公皆老死布衣,士議惜之”(《漫叟詩話》四八《謝無逸詩》) 馬祖熙:全詩表意樸素,作者旨在歌頌真正的隱士,并以此自勵。作者自己也終身未入仕途,可見其托意之所在。此詩全篇用拗體,頗為勁健,為黃庭堅所贊賞。(《宋詩鑒賞辭典》) 胡可先:這首《寄隱居士》詩,表達了詩人對高人逸士的敬佩之情,也寄寓了自己甘心隱居林下的心志。中的這位隱者,ト居幽靜之地,讀書治學,與世無爭,不知老之將至。封建時代失意的讀書人正是這樣尋求解脫的。全詩樸素自然,用典雖多卻不做作給人以勁健峭拔之感。但中間二聯(lián)都用數(shù)字對,稍欠變化,尾聯(lián)言多意少,韻味不足。(《宋詩精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