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羅榮桓元帥是“政工元帥”,做政治工作是一把好手,其實羅榮桓元帥在軍事指揮上也是內(nèi)行,也是一把好手。留田突圍,就是羅榮桓元帥親自指揮的一次經(jīng)典戰(zhàn)例。 1941年11月,侵華日軍以“經(jīng)濟戰(zhàn)”為主,發(fā)動了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在山東,日軍調(diào)動三個師團、四個旅團和部分偽軍共五萬余人的兵力向沂蒙山區(qū)進行“鐵壁合圍”,妄圖一舉消滅山東我黨政軍領(lǐng)導機關(guān),徹底摧毀沂蒙山區(qū)抗日根據(jù)地。 這是抗戰(zhàn)以來日軍在山東發(fā)動的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掃蕩”。 五日晨,日軍兵分十一路,在坦克的配合下從四面向留田合圍,當時的留田,駐扎有第一一五師師部、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戰(zhàn)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等機關(guān)共約兩千余人。而戰(zhàn)斗部隊只有一一五師一個特務營和山東分局一個特務連。 上午,日軍已將留田團團圍住,最近的距留田只有七八里,遠的不過十余里。八路軍幾個連分別把守留田周圍的山頭、隘口。 下午,在留田東南的一個小村莊里,羅榮桓、朱瑞、陳光、肖華、陳士榘等山東黨政軍負責人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討論行動方案,研究突圍方向,由羅榮桓主持。 會議上,大家提出了三個方案,一是向東,過沂河、沐河,進入濱海根據(jù)地;二是向北,同山東縱隊匯合;三是向西,進入蒙山。但沒有一個人提出向南的,因為南面是臨沂,是敵人的大本營,據(jù)報告日軍司令官畑俊六(日本侵華日軍總司令)在那里坐鎮(zhèn)。 而羅榮桓提出的想法正是向南,為什么向南呢?羅榮桓具體分析了敵情,東面,沂河、沐河被敵人嚴密封鎖,日軍已經(jīng)預料到我們可能要到濱海,如果我們東去,很可能落盡敵人的口袋。北面,日軍正在瘋狂南壓,而沂蒙區(qū)北部控制在東北軍第五十一軍手里,此時五十一軍正在同八路軍山東縱隊搞摩擦,我們?nèi)绻鄙虾芸赡鼙粖A擊。西面,臨蒙公路已成為日軍戒備森嚴的封鎖線,即使越過此線進入蒙山,那里也是敵人合擊的目標。而南面呢?雖然是敵人的大本營,但敵人估計我們不會向其大本營前進,而其兵力又都向北進入沂蒙山區(qū),后方必定空虛。所以,羅榮桓主張先向南突圍,跳出敵軍包圍圈后轉(zhuǎn)而向西,進入蒙山和魯南的結(jié)合部,這個位置比較機動。 這個想法,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于是,羅榮桓把特務營營長等人叫到地圖前,指出了一條行軍路線,等大家把這條路線記清后,又詳細交待了經(jīng)過每個地方的注意事項。 交代完任務后,又給營的干部做了具體分工,隨后,他又宣布了行軍紀律:不許咳嗽,不許說話,不許發(fā)出任何聲響。 太陽落山,夜幕降臨,遠處的敵人點起了一堆堆篝火,人喊馬嘶,只等明天發(fā)起總攻了。 司令部等機關(guān)人員在留田東面的河灘上集合完畢,羅榮桓走了過來,詢問了一下情況后便隨這隊伍出發(fā)了。 偵察科科長帶著偵察員走在最前面,不時派人回來向羅榮桓報告前面的敵情。敵人的封鎖線到了,兩股敵人之間的距離只有一公里半,羅榮桓傳令,成三路縱隊快速前進。隊伍在敵人的縫隙中宛如一條游龍,騰挪閃避,一連越過三條大路。 到達高里時,已是敵人后方,守備果然空虛,部隊折而向西在護山莊宿營。此地離臨沂只有二十多公里。 此時,天已大亮,從望遠鏡里看到,敵人的后續(xù)部隊正源源不斷的北上。 這次突圍,八路軍未費一槍一彈,未傷一兵一卒,便安全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