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在建安七子中算是一位特殊的存在,其為人和作品對當時和后世都有著不小的影響,“建安風骨”的形成也有他一份力量。陳琳最擅長的就是寫檄文,尤其是《為袁紹檄豫州文》被譽為千古名作,極其具有煽動力。 
一開始時,陳琳是大將軍何進的主簿,在何進想要召集地方豪強入京,盡誅宮中宦官時極力勸阻。但是一意孤行的何進不聽勸阻,最終自己身死之外,還導致了董卓亂京的局面,提前了東漢王朝的覆滅。 在何進死后,陳琳為了避難,轉投至袁紹麾下。建安元年,曹操出兵征討張超。張超與袁紹的東郡守臧洪是至交好友,臧洪聲淚俱下的求袁紹出兵支援,只是袁紹剛剛同曹操議和,不愿意出兵救援張超。最終雍邱被曹操攻陷,張超于城墻上拔劍自刎,張超一家被滅族,臧洪在悲憤交加之下同袁紹決裂。此時袁紹出兵平叛,圍困臧洪于東武陽城中,只是袁紹兵力雖數(shù)倍于臧洪,在臧洪誓死守城之下僵持整整一年。這時袁紹便讓陳琳寫信給臧洪,曉明其中利害,并以恩義斥責于他,勸其早日投降。臧洪回信給陳琳,信中洋洋灑灑上千字表示袁紹狼子野心,自己誓死不降,最終城破之后臧洪被殺。后來在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陳琳便寫了《為袁紹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行徑,號召天下英雄跟隨袁紹一起出兵討賊。全文一千多字除了將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之外,還將其祖父曹騰、父親曹嵩連帶著一起罵了個痛快。據(jù)說曹操當時頭痛難忍,在讀了陳琳的檄文之后,居然驚出了一身冷汗,頭也不痛了。在袁紹袁尚敗北之后,陳琳做了曹操的俘虜,曹操愛其才學,不計較陳琳痛罵自己祖孫三代的事情,讓其擔任司空軍謀祭酒。
雖然陳琳和孔融都曾痛罵過曹操,不過陳琳是在投曹之前,孔融是在投曹之后,這直接就導致了兩人不同的下場。而曹操也是一個疑心重、好殺人的統(tǒng)治者,《三國演義》當中那一句“吾好夢中殺人”如今依舊歷歷在耳。 大將軍何進原是屠戶出身,算是一個沒什么文化的粗人,只不過何進運氣好,妹妹被漢靈帝看上,一下子就成了當朝國舅。何進地位上天壤之別的轉變,從而帶給他一種極端的盲目自信。陳琳是一個聰明人,聰明人就有聰明人的做法,在第一次勸何進不要召集四方豪強進京之時,不聽諫阻的何進便讓陳琳準備不再發(fā)一言。因為越是沒有文化的人越覺得忠言逆耳,越是會把忠告當作謀害自己的言論。后果自然不用詳細去說,不聽忠言的何進把自己腦袋都給玩沒了,宦官們一聽豪強都在趕來京城,狗急跳墻之下伏殺了自大的何進。而后就是董卓入京自稱為太師,廢少帝、立獻帝,禍亂洛陽百姓。此時丟了工作的陳琳沒有收入,而詩人也是人,再高雅脫俗也得吃飯,詩仙李白窘迫時也去婦人家乞過飯吃。這時陳琳一方面為了避難,一方面為討個飯碗,于是就投奔了舊日的同僚袁紹,在其手底下負責文字的工作。這一來二去,便有了《為袁紹檄豫州文》這篇檄文,曹操俘獲陳琳之后,責問他罵自己也就算了,為何還要罵自己祖父和父親。陳琳認罪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耳。”沒想到曹操聽后不僅沒殺陳琳,反而命其為從事。陳琳短短九個字看似認罪卻又有言外之意:檄文是我寫的沒錯,但我也只是執(zhí)行命令而已,非我所愿。陳琳完全把自己的罪責拋了出去,丟給了袁紹這個掌權者,愛才的曹操這才赦免了陳琳的罪責。
除了一手檄文寫得好之外,陳琳的散文和詩詞歌賦也是當代一絕,陳琳的文章頗受曹操的喜愛。據(jù)史書記載,陳琳在書成之日呈給曹操,曹操本提筆想要再改動一番,筆上已蘸上墨汁卻發(fā)現(xiàn)竟不能增損一字。 陳琳的散文鋪張揚厲,邏輯上嚴絲合縫,《為袁紹檄豫州文》中一開始就講述大道理,用無比肯定的言辭確立了全文興正義之師討伐曹賊的基調(diào)。在曹操征討孫權之前,陳琳也寫過一篇檄文,大意就是孫權小兒自不量力,不知天高地厚敢嘶吼主人,全文言直氣盛不容質(zhì)疑的貶低孫權,最后更是讓對方好好想想,鋒芒畢露盡顯威脅之意。陳琳在詩歌方面雖然比不過曹植、王粲、劉楨三人,但也是當時一位出色的詩人。其五言詩也算是當代佳作,主要以抒寫想要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為主,是典型的建安詩風。陳琳生年不知,逝于建安二十二年的丁酉大疫當中。《曹操不殺陳琳》 《陳琳的幸遇》 《試論陳琳的為人及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