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zhàn)國時期,有幾位其威名一直流傳至今的將領,趙國的大將廉頗便是其中之一。從他的種種事跡中可以看出,廉頗此人自尊極強又知錯能改,深諳用兵之道。正因有他在,所以秦國才遲遲不敢輕易攻打趙國。趙國趙惠文王在位時,藺相如攜帶和氏璧出使秦國,又將其完好無損帶回趙國;之后與趙惠文王赴澠池之會,期間不失禮節(jié)的回擊了秦國設下的壓制手段,最終安全返回趙國。藺相如因立下功勞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一點。這引起了廉頗的不滿,他想不通自己明明領兵殺敵、攻城拔寨立下諸多大功,這個藺相如只靠著耍耍嘴皮子功夫,地位就能高自己一截。還聲稱如果見到藺相如,必定要狠狠羞辱一番。藺相如得知后,開始慢慢躲著廉頗,到了上朝時經(jīng)常稱病推諉,外出時看到廉頗也掉頭回避。這讓此時跟隨藺相如的門客感到羞愧,一同進言說不堪受辱想要辭去,藺相如挽留并加以解釋。門客們這才明白,并不是藺相如怕了廉頗,而是擔心如果兩人間的爭斗導致趙國內(nèi)亂,勢必會被懷恨在心的秦國趁機攻打。此事不久傳到了廉頗的耳中,自尊極強的廉頗羞愧不已,便把戰(zhàn)袍脫掉上身裸露,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前請罪,將相之間擯棄前嫌重歸于好,結(jié)為刎頸之交,從此成為佳話廣為流傳。廉頗在對外的軍事行動上,領兵伐敵幾乎百戰(zhàn)百勝,趙國派遣樓昌為將攻打魏國幾邑,失敗而歸。之后復派廉頗前去,成功攻破城池將其占領。第二年廉頗又相繼攻陷防陵和安陽,可以看出廉頗確實有勇有謀,所帶部隊攻無不克所向披靡。趙惠文王死后,孝成王繼位,秦國正攻打韓國上黨地區(qū),國力微弱的韓國自知無力抵抗,便禍水東引將上黨獻給了趙國,秦趙兩國之間便圍繞此地展開戰(zhàn)爭。秦國這時國力強盛,軍隊數(shù)量遠比趙國多得多,已經(jīng)數(shù)次擊敗趙軍。廉頗分析當下形勢,迅速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側(cè),令軍隊退居丹河東側(cè)以后,依據(jù)山險建壘迎敵,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長達三年的消耗戰(zhàn)。此三年里秦國損兵折將無數(shù),依舊無法攻破防線。秦國長途跋涉與趙國展開消耗戰(zhàn),比拼的就是誰先堅持不住,秦占據(jù)蜀中之地,糧食產(chǎn)量比趙國多出兩倍,不過戰(zhàn)場太遠糧食運輸困難。趙國軍糧雖快無以為繼,卻也還能再堅持一段時間。再加上秦國久攻不下,便使了一出離間計,四處散播謠言說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王覺得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后,其父親曾經(jīng)數(shù)次擊敗秦軍,便令趙括代替廉頗統(tǒng)帥位置。藺相如和趙括母親多次勸阻,說趙括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只會紙上談兵,依舊沒能改變趙王的決定。趙括到達前線后,將軍中紀律悉數(shù)更改,又大量易換軍官。秦將白起見趙括為統(tǒng)帥,令小股部隊誘敵,趙括果然中計率兵追擊,白起佯裝敗退,又設兩路奇兵從側(cè)翼突襲,一路占領百里石長城斷絕趙軍后方糧道,另一路如釘子般插在趙軍中間,令趙軍首尾分離,全部落進了秦軍的包圍圈之中。趙軍被圍四十多天斷糧已久,眾軍士饑餓不堪、士氣衰落到極致,在趙括突圍被殺時,全部投降于秦軍。白起擔心這些士兵日后繼續(xù)與秦國為敵,設計將四十多萬趙軍悉數(shù)坑殺,趙國實力一落千丈,幸好魏國軍隊前來救援,才暫時免于滅國之難。燕王此時趁著趙國長平大敗,派兩路軍隊向趙國發(fā)動進攻,一路進攻鄗城,一路進攻代地。此時趙國派廉頗帶兵迎敵,在廉頗的帶領下,趙軍以少勝多,大破燕軍于鄗城,燕兩路大將一死一降。廉頗敗敵之后又一路攻往燕國,燕王只好將五座城池當作賠禮,趙王才答應求和。戰(zhàn)后廉頗被封為信平君、假相國。趙孝成王去世后,趙悼襄王繼位。一上任便解除廉頗的職位,在外領兵攻打魏國的廉頗怒而離開趙國,前往投奔魏國,只是一直得不到魏王重用。趙國在多次敗于秦軍后,想要重新召回廉頗委以重任,便派使者帶盔甲前去魏國看望廉頗,廉頗在其面前連吃一斗米,十斤肉,穿好盔甲上馬揮兵射箭,以此顯示自己寶刀未老,還能夠再上戰(zhàn)場殺敵。只是這個使者,早已經(jīng)被廉頗仇敵郭開重金收買,讓他說廉頗的壞話。使者回來后回復趙王說:“廉頗將軍雖然已經(jīng)老了,但是飯量還不錯,只不過一會兒時間就出恭了三次。”趙王以為真是如此,便打消了召回廉頗的心思。最后廉頗又被挖到了楚國,只是部下不服這個他國將領,并未立下功勞,一直思念趙國的他抑郁而終。可嘆,如此良將卻不得重用,三朝元老,一代英豪,一心報效國家的廉頗,先被君王所棄,后遭奸人陷害。廉頗死后沒多久,棄賢毀能的趙國也被秦國所消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