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的姥爺去世了,農(nóng)村的院子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花圈和紙扎?;ㄈρ刂簤?,擺了整整一圈,紙扎在屋檐下,碼了厚厚一堆。
紙扎堆里有兩只仙鶴,有兩個假人,有兩顆搖錢樹,有一匹拉車小馬,還有一幢座落整齊的農(nóng)家四合院。紙扎中最具看點的便是這座農(nóng)家小院,在閑暇之余,我還細(xì)細(xì)端詳了這座農(nóng)家小院。小院做的非常精致,煙囪、窗戶、大門、土炕,應(yīng)有盡有,院子中央有一個花池,花池邊上有棵樹,樹上還拴了兩只羊。我問母親為啥拴了兩只羊,母親說姥爺養(yǎng)了一輩子羊,也最愛吃羊肉,希望他去了陰間,依然有羊可養(yǎng),有羊肉可吃,說罷母親便又開始了哭泣。姥爺出殯那天,我也在場,棺材埋進(jìn)墳里之后,舅舅們便開始燃燒花圈和紙扎,拉了滿滿一車的花圈紙扎,齊齊得堆在墳前,一把火便讓它們化為了灰燼。對于農(nóng)村人而言,紙扎二字并不陌生,村里的老人去世,后輩們都會購買紙扎,給逝者燒去。但是,對于城市人而言,紙扎可就是個新鮮詞匯了,尤其是年輕一輩,幾乎很少有人知道紙扎是個什么玩意。
紙扎又名糊紙、扎作、扎紙庫、扎罩子,指的是在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用紙糊成的紙人、紙馬、紙房子、紙搖錢樹等等。在迷信思想中,紙是陰間用物,用紙糊成的各種器具,都是為了讓死者的鬼魂在陰間使用。比如燒了紙房子之后,鬼魂在陰間就有了房子,燒了紙馬車之后,鬼魂在陰間就有了馬車,燒了紙羊之后,鬼魂在陰間就有了羊群。在農(nóng)村,基本上所有的老人去世之后,孩子們都會為老人買紙扎、燒紙扎。即使是村里的貧困戶,也要籌錢買上一些,最起碼也得買一個農(nóng)家小院,不然逝者去了陰間,可沒地兒可住。在古代,每一個人都很重視祭祀這件事情,上至王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情節(jié)輕一點的用豬、馬、羊等牲畜祭祀,情節(jié)嚴(yán)重了還要用活人祭祀。在奴役社會中,貴族們?nèi)ナ乐?,很多時候都會選擇讓活人殉葬。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活人殉葬的殘忍,于是殉葬物由原來的活人變?yōu)榱速?,根?jù)制俑材料,俑又可以分為木俑、草俑、陶俑、玉俑等等。秦始皇的兵馬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概是到了宋朝時期,人們開始用紙做俑,紙俑相對于其他材料的俑來說,更為精美逼真,而且價格更為便宜,于是大部分的人,就開始選擇用紙俑來陪葬。人們燒紙人、燒紙馬,后來又發(fā)展出了燒紙房子,逐漸的紙扎文化就在民間流行開來。元、明、清三代,紙扎文化逐漸普及,紙扎成了民間喪俗中,最為主要的用品之一。尤其是清朝,紙扎的樣式更為豐富多彩,在數(shù)量上也遠(yuǎn)比前朝更多。清朝的有錢人家辦喪事,光是紙扎都要堆滿10幾間房子。清末年間,慈禧太后去世,光是拿紙扎的人就有上百個,外國人都沒見過這么大規(guī)模的中國式葬禮,紛紛趕來,用照相機(jī)記錄這一驚人時刻。紙扎類型首先可以從大的方面,可分為狹義紙扎和廣義紙扎兩種。狹義紙扎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喪俗紙扎,例如搖錢樹、仙鶴、馬車、宅院等等;廣義紙扎指的是所有用紙做成的彩色工藝品,比如彩燈、彩門、門面裝潢、舞具、風(fēng)箏等等。
紙扎按照題材分類,又可分為人物類、動物類、建筑類、神佛類和生活類五種。人物類比如童男、童女、馬夫、下人等等;動物類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仙鶴、羊、馬,除此還有牛、雞、狗、豬等等;建筑類例如上文章提交的四合院,此外還有寶塔、錢庫等等;神佛類例如菩薩、佛主、鬼神等等;生活類有搖錢樹、馬車、桌椅板凳、聚寶盆、四季花等等。從地域上來分,紙扎又可分為好多種,全國各地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福建梧塘紙扎、江西銅鼓紙扎、山東曹縣紙扎、河北邱縣紙扎、湘西鳳凰紙扎等等。孝順和感恩,是中華民族傳承了5000多年的傳統(tǒng)美德,紙扎文化就是傳統(tǒng)孝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人活著的時候自然要孝,人死了之后依然要孝。
在民間,人們普遍認(rèn)為,人死了鬼魂還在,鬼魂在另一個世界,也要吃穿住行,于是后輩們就用紙扎來代替實物,為逝者準(zhǔn)備好所有的生活物品。當(dāng)然,人們之所以如此迷信,也并不是單純的信仰鬼魂,更多的是對逝者的一種情感表達(dá)。紙扎雖然都是假的,但是對先人真摯的情感卻是真實的。從表面上看,紙扎是準(zhǔn)備給逝者的,是要完完全全的燒盡,化到另一個世界的,但實際上,燒紙扎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針對那些活著的人。一個人的去世,總會伴隨著愧疚和遺憾,之前沒來得及說的話、沒來得及送的禮物、沒來得及實現(xiàn)的夢想,都可以通過燒紙扎的形式去彌補(bǔ),對于生者而言,燒紙扎也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一種壓抑的釋放。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jìn)步,人們逐漸開始相信科學(xué),不再講究迷信。不過,雖然人們普遍都更愿意相信科學(xué),但是祭祀燒紙錢、燒紙扎的風(fēng)俗,流行程度依然是不減當(dāng)年。
在過去,人們都是燒一些房子、馬車、搖錢樹之類的東西,最近幾年人們開始燒汽車、手機(jī)、電腦、路由器這些新型玩意,除此之外有一些撲克、麻將、乒乓球、滑板之類的娛樂性產(chǎn)物,紙扎的花樣一天比一天多,形態(tài)也是越發(fā)逼真。不過,對于燒紙扎這件事,外國人就很不理解,大多數(shù)的外國人都會有疑問:“為什么這么精美的工藝品,中國人非要燒成灰燼才肯罷休?”為了探索中國文化,外國人還特地辦了一個紙扎展覽會,取名《極樂天堂》。展會上陳列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紙扎工藝品,大到別墅茶樓,小至火鍋點心,《極樂天堂》像是一個巨大的超市一般,汽車、電腦、衣服、包包應(yīng)有盡有。
展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一米多高的冥宅,其格局、顏色、造型,都高度還原了中國式建筑的風(fēng)格,包括柱子上的雕花,都做的非常精美。當(dāng)外國人得知,這件精美的工藝品,是祭祀祖先時燒著用的,紛紛表示:“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最近幾年,國家提倡尸體火化、葬禮從簡,而大規(guī)模的焚燒紙扎,正好與這個理念相違背。那么這二者之間,我們又該如何權(quán)衡呢?
對于中國人而言,祭祀是一件非常嚴(yán)肅的事情,但是,我們在祭祀的同時,也要盡可能的避免庸俗化,在祭祀的過程中,提倡綠色祭祀。在這一點上,我們更應(yīng)該響應(yīng)國家的號召,一切從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富,對紙扎的購買力度遠(yuǎn)勝從前,你也燒、我也燒,鋪張浪費現(xiàn)象,一天比一天嚴(yán)重。而且每逢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林業(yè)、環(huán)保、公安等各大部門都高度緊張,生怕一不注意又引發(fā)出重大火災(zāi)。其實,我們能呵護(hù)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青山碧水,也是一種孝敬,在燒紙扎方面,也應(yīng)當(dāng)適可為止,能簡則簡。我們在悼念先祖的同時,決不能給祖國、給人民添麻煩,保護(hù)環(huán)境,一定是從我做起。
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yáng)卓越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