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陳賡是我軍的一員大將,魯迅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大文豪。他們兩人,一位用真槍實彈戰(zhàn)斗,一位用自己的筆桿子戰(zhàn)斗,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雖然說兩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但兩人之間還曾經有過一段往事,細聽筆者娓娓道來。 從談反圍剿經歷,到聯(lián)系魯迅 事情還要追溯到1932年,我軍在第四次圍剿之后。陳賡因為負傷,回到了上海治療。在養(yǎng)病期間,順道向當時的組織上匯報我軍當時的狀況。當時地下工作的戰(zhàn)友們非常關心紅軍當時的情況,陳賡就談了自己在戰(zhàn)斗中的這段經歷。 我軍的紅四軍在戰(zhàn)斗中非常勇猛,在第四次與敵人的反圍剿戰(zhàn)爭中,戰(zhàn)斗是非常激烈,戰(zhàn)士們條件非常艱苦。陳賡在與這些人講授的過程中,繪聲繪色,戰(zhàn)友們聽了也非常受感染,大家一致認為我軍戰(zhàn)斗的情節(jié)甚至比俄國小說《鐵流》中還要傳奇。 陳賡也同意,他還說道:“紅軍戰(zhàn)士們的表現(xiàn),相比小說中描述的更加殘酷和傳奇。希望革命成功之后,大家不要忘記。”在場的朱鏡我將陳賡的講話記錄下來,他也認為這件事應該由一個人將其寫成作品,來鼓舞將來的后人。 陳賡照片 在場的人都不約而同想到了大文豪魯迅先生。魯迅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文學斗士,其文筆犀利,是無人能及的。要是由他來完成這作品,是最好不過了。朱鏡我將陳賡講話的記錄油印出來,還寄給了馮雪峰。馮雪峰當時是在江蘇宣傳部工作,馮雪峰看到這個稿子之后,也非常觸動。 馮雪峰決定與魯迅先生交涉,還將這份油印記錄送給了魯迅。魯迅看完之后非常受鼓舞,想要更深一步地了解。畢竟這份油印的材料太過簡單,魯迅無法了解紅軍戰(zhàn)斗的真實狀況,還希望見一見交代這份材料的主人。 陳賡與魯迅的第一次會面 魯迅的請求轉達完之后,陳賡非常高興。自己已經久仰魯迅的大名已久。還讀過他的許多作品,即便是在戰(zhàn)爭中。魯迅的作品他都時常帶在身邊,以此來鼓舞自己??梢砸姷阶约旱呐枷?,心情自然是激動的。 在朱鏡我、馮雪峰的陪同之下,陳賡來到了魯迅的家中。魯迅當時居住的地方是在上海的北四川路,當時接待他們的是魯迅的妻子許廣平,還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飯菜。 馮雪峰與魯迅一家的合影 陳賡就為魯迅講了自己在反圍剿行動的真實經歷,魯迅害怕會打斷陳賡的講話,期間并沒有多說話。偶爾會提出疑問。魯迅最為關心的是下層的百姓以及他們的處境,所以格外關心。陳賡便詳細地講了反圍剿以及蘇區(qū)人民的生活。 在聽到蘇區(qū)人民反抗地主,挺直了腰桿,還發(fā)動了土地革命,魯迅也非常高興。陳賡甚至還講到蘇區(qū)人民送自己的丈夫和子女參軍的情景。陳賡談到蘇區(qū)人民怎么修建房子的時候,會把窗戶四面打開,魯迅聽后也非常新奇,認為人民的衛(wèi)生觀念變了,是注意講究衛(wèi)生的表現(xiàn)。 陳賡對這次與魯迅會面的記憶也非常深刻,據陳賡后來回憶,那天魯迅的興致非常高漲,兩人一直從下午談到了深夜,期間還吃了晚飯。 魯迅先生照片 陳賡與魯迅的第二次會面 在這次會見結束之后,這年秋天,魯迅先生又約陳賡見面,想要將這段材料寫成有關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讓朱鏡我交給樓適夷來與陳賡來與魯迅碰面。當時地下黨有一個規(guī)矩,來的人不能過問,也不能知道此人是誰。 樓適夷當時并不知道當時和魯迅碰面的人是魯迅,他當時只知道來人是蘇區(qū)的負責人。一直到馮雪峰寫下《回憶魯迅》的時候,都不清楚。一直到1974年,在參觀魯迅紀念館時候,看到了一幅陳賡和魯迅會見的畫像,他才回過神來,知曉了這次與魯迅會面的人竟然是陳賡大將。 樓適夷后來回憶,與他一同會面的這個人穿著呢子樣的袍子,身量比較高,像是一位知識分子。來到魯迅的家中之后,魯迅也仿佛是見過面的樣子,也沒有讓樓適夷多作介紹。因此,樓適夷并不知道此人的真實身份。 兩人一路穿過魯迅家中,來到了一間大屋子當中,魯迅熱情地招呼陳賡坐下,魯迅也坐在了自己的藤椅中。兩人便開始了這場談話,更加詳細地介紹了紅軍以及蘇區(qū)的情況。 陳賡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蘇區(qū)人民以及將士們的情況,還講述了紅軍的司令員和蘇區(qū)的農民一同在田間話家常的情形。陳賡還講述了一位蘇區(qū)老人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將受傷的戰(zhàn)士成功掩護的故事。 講到有趣的時候,魯迅哈哈大笑,嘴里叼著的煙差點兒掉下來。后來,樓下有異動,魯迅的目光轉移。樓適夷見狀,趕緊說道:“情況不妙,下面好像有“狗”!”陳賡很不安,焦急地問道:“非常抱歉,是不是因為我的原因招來的?” 魯迅搖搖頭說道:“不是你的原因,這種情況經常發(fā)生,為此我都搬了好幾次家,但總是跟著我,甩也甩不掉?!闭f罷便詢問陳賡鄂豫皖根據地的具體情況,陳賡解釋了半天,都沒能說明白。 魯迅便找來了一張紙和一支筆,希望陳賡將根據地畫成地圖。陳賡接過來,兩人邊說邊畫。這次談話,兩人的興致仍然十分高漲。聊到傍晚,兩人一同吃了頓晚飯。魯迅的妻子許廣平,早已經準備好晚飯,魯迅還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白蘭地來招待。 未能完成的作品 在與陳賡多次會面之后,魯迅一直想要將其寫成中篇小說,但最終還是沒有完成,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馮雪峰回憶,魯迅多次說,寫是能寫的,寫個中篇就行。要寫的話,要按照《鐵流》那樣來寫,但最后遲遲沒有完成。 馮雪峰解釋這個小說沒有完成的原因,并不是魯迅沒有想寫的心思,應該是對紅軍了解不深入的原因。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在對待自己的作品是相當謹慎的。再加上當時的政府除了對蘇區(qū)進行圍剿,對文化界也是相當嚴厲。作為文化界領袖的魯迅,也就沒多長時間來完成了。 陳賡為魯迅畫的地圖 在《魯迅先生紀念集》中也寫道:每次有人從偏僻的戰(zhàn)爭中回來,魯迅經常會邀請前來打聽。連聽幾個小時都非常精神,有時候還邀請客人畫出地圖,讓身邊的人幫忙記錄。我們很久就聽說魯迅先生要寫一部反映革命斗爭的小說,但是最終沒有完成,真的是非常遺憾。從種種細節(jié)上可以知道,其中描述的便是與陳賡會面的情形。 這幾次陳賡與魯迅會面的經歷,為陳賡的人生添上了更多傳奇的色彩。后來,陳賡的腿傷被醫(yī)好之后,又被抓走,陳賡也沒有同魯迅再見面。至于小說,終是沒有完成。如果當初順利的話,以魯迅先生的文筆,一定是極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陳賡:《陳賡日記》 包子衍:《也談魯迅與陳賡的會見》 蘇策、馬軍生:《陳賡傳》 馮雪峰:《回憶魯迅》 許廣平、胡風、蕭軍等:《魯迅先生紀念集》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于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鑒戒,塑造集體記憶,鑒往知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