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的刑罰屢見不鮮,名目豐富。宋代的文官可以說是最幸福,但是要在明朝那就是實慘,生在明朝的官員不僅工資低,還要面對奇葩的皇帝,如果說錯話還要挨打,這就是明朝歷史上特殊的一種刑罰手段——廷杖制度。 廷杖制度的發(fā)展 廷杖,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在朝堂亦或是殿堂上對官員實施杖責。通俗的說就是屁股上挨揍,這種制度是明代獨有的嗎?非也,這種制度早在漢朝時期就開始出現(xiàn),到了明朝時期可以非常興盛。 廷杖制度為什么會在明代發(fā)展的興盛呢?這還要追溯到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朱元璋對大臣的整治可以說是相當嚴苛,當時的臣子們每次上朝都要和家人生離死別,因為稍不留神就要被為了整頓朝綱,他將這種嚴酷的廷杖制度恢復。 廷杖制度自從太祖朱元璋成為慣例之后,以后的各朝各代相繼沿用,在正統(tǒng)年間皇帝實施廷杖制度已經(jīng)成為一種定制,尤其是明武宗在位時的廷杖制度非常盛行。嘉靖皇帝在位期間廷杖打死的官員就超過前代。崇禎年間,廷杖制度可以說是嚴酷到了極點。 明代為什么會流行廷杖制度?要知道明代法律可以說是非常完備了,但是在《大明律》中是找不到廷杖制度的身影。這么說來,廷杖制度并非是國家規(guī)定的刑罰,而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一種刑罰。那么,國家既然有特定的法律了,為何還要制定這樣一種變態(tài)的懲罰呢? 廷杖制度的原因 皇帝的性格是喜怒無常的,尤其是遇到把自己惹怒的官員,一般來說是找不到理由來懲治。像保護文官的宋代,皇帝被臣子罵也只能擦擦臉,繼續(xù)聽著。在王權至上的專制集權下,皇帝的尊嚴可是不容被玷污的,而廷杖制度正好為皇帝找到了維護自己尊嚴的最佳手段。 在一個法律制度完備的國家,明代的法律機構也是非常完善的。明代的的司法機關就是“三法司”,是由六部當中的刑部、都察院共同組成。要處理一道案件,其中要經(jīng)過復雜的程序,漫長的時日。但是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等這么長我的時間嗎?要想發(fā)泄心中的怒氣,還要等上這么的時間,也太不解恨了。 君臣之間的關系也是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演變以及發(fā)展,在古代的前期,君臣之間關系還是比較和諧的。為了籠絡臣子,皇帝一般都會禮賢下士,甚至一度與之平起平坐。在唐代的時候,在舉行朝會的時候也是坐著。就算是臣子犯了極大的過錯,也不會關進大牢嚴加拷打,而是直接將其賜死,也不必經(jīng)歷牢獄的折磨。 但是到了后期,君臣之間的對立矛盾和沖突就越來越明顯,彼此之間的隔閡也就越來越深。到了宋朝的時候,臣子在面見皇帝的時候,連一個坐著說話的凳子都沒有了。明朝自朱元璋建國之后,君臣之間的猜忌就開始了。為了防范身邊的大臣,朱元璋制造了無數(shù)的冤案,還專門設立廠衛(wèi)來監(jiān)視臣子。 朱元璋去世之后,這種君臣之間的對立并沒有緩和。明武宗的胡作非為。嘉靖皇帝因為大禮議事件,吵了三年,鬧情緒鬧到直接不去上朝。萬歷皇帝因為想要立自己寵愛的萬貴妃為太子,也是與臣子們鬧矛盾到不可開交。 廷杖制度是怎么實行的? 明代的廷杖是怎樣實行的呢?一般來說,廷杖制度都是皇帝或者是太監(jiān)下旨意,錦衣衛(wèi)來執(zhí)行。錦衣衛(wèi)在執(zhí)行廷杖的時候,還要有宦官在旁邊監(jiān)督其執(zhí)行,而官員們還要穿著紅衣在旁邊,執(zhí)行廷杖的錦衣衛(wèi)也又30人組成的錦衣衛(wèi)還有若干名旗校拿著棍子站在一旁。 廷杖是怎么執(zhí)行的呢?在實行廷杖之前,先是閱讀皇帝下的詔書,方能開始執(zhí)行。將要執(zhí)行廷杖的臣子用麻木兜捆的嚴嚴實實。另一個人負責綁住腳,露出屁股和大腿。 這時有一個人喊打,執(zhí)行的錦衣衛(wèi)便打上三棍子。接住再喊:用心打!著實打!每打上五棍子就要換一個人接住打,光是想想這種畫面也是相當恐怖。 被打的臣子,如果傷口蔓延到膝蓋下,幾乎就沒有治愈的可能。幸運的往往疼上七天,再恢復上半個月就好的差不多了。 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當時的臣子們每次在上朝之前都要喝蛇膽酒來避免挨打時沒了小命。但即使做好嚴密的保護依然躲不過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錦衣衛(wèi)們的棍子。 廷杖執(zhí)行完畢之后,用布將人拋到地上。幾個人當中有九個已經(jīng)喪命了。被打的官員一般都是敢于向皇帝直言的忠臣,比如勸阻明武宗南巡、奉勸嘉靖不要沉迷煉丹。這些臣子,雖然都是為了國家以及江山社稷,但是在皇帝的眼中則視為是尊嚴的挑釁。 前面提到的嘉靖大禮議事件中,臣子們?yōu)榱藙褡杌实哿⒆约旱纳高M太廟,將聚集起來的100多名太監(jiān)處以廷杖,血洗中順門,十幾位大臣命喪黃泉。 結語 當然,這種近乎殘忍的廷杖制度并不能解決君臣之間的矛盾。雖然皇帝在在一時間看似是維持了自己表面上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君臣之間的也變得異常緊張。當然,皇權的重建也僅僅是表面的、一時的。不僅是明代官員的悲哀,也是明朝的悲哀。 參考文獻 《明史》 《邵氏見聞錄》 《廿二史札記》 《明代的廷杖及其實質(zhì)》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于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鑒戒,塑造集體記憶,鑒往知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