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一個有深度的“文化號” 等待您的關注 畫琺瑯云龍紋圓手爐(故宮博物館藏) 深 私 語 秋 冷空氣襲來,深秋更似入冬,我們在厚棉服、取暖器、空調的保護下不畏低溫,那么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呢?一起來看看古人的暖手神器——手爐。 手爐緣起 手爐,《辭?!分薪忉尀椋憾炫值男t,多為銅制?!都t樓夢》第八回中就有關于“手爐”的描述:“可巧黛玉的丫環(huán)雪雁走來,給黛玉送小手爐兒,黛玉接了,抱在懷中。”它是一種取暖工具,是在火爐的啟示下演化而來,相傳產生于隋代,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捧爐”、“袖爐”,爐內裝有炭火,故也稱“火籠”。 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歷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于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fā)明手爐。另一說源于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江都,天氣寒冷,當?shù)乜h官許伍為取悅煬帝,叫江都銅作名匠趕制了一對龍鳳銅手爐加入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后來有人仿制,逐步流傳開來,在民間普遍使用。 發(fā)展演變 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故宮博物院藏) 畫琺瑯開光手爐(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漢唐宋元的發(fā)展期、明清的鼎盛期以及民國的衰落期三個階段。 早期人們采用的是陶范法制作,器物上留有鑄疣、鑄瘤,無梁帶四系,可提起移動。據說中唐時期,手爐已成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城市里設有香藥局,售賣專供焚香和手爐使用的炭餅。北宋年間,手爐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當時手爐多為青銅材質,偶有銀、鐵、瓷,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 明清時代的手爐制作達到鼎盛,制爐工藝明顯提高,材質精良多樣,爐體古樸厚重,線條遒勁自然,刀法圓滑灑脫。至清代,“手爐”制作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不光有水紅銅、紫紅銅、紅銅、黃銅、白銅等材質的手爐,還出現(xiàn)了景泰藍、描金漆、銅鎏金、玉等材質考究、極富觀賞性的手爐。 相比明代自然簡樸的紋飾,清代手爐傳入皇宮后一躍成為御用品而身價百倍,其制作工藝更加多姿多彩,材質多了漆器、琺瑯等品種,工藝上還采用了掐絲琺瑯。清代宮廷手爐小巧玲瓏,盈盈可握,可置放于袖中或懷中隨身攜帶,所以又有“袖爐”和“捧爐”的雅稱。由于其工藝精妙雅致,有花籃形、南瓜形、梅花形、海棠形、龜背形等形狀,雕琢得猶如古典園林中的花墻鏤窗一般雅致,更鏨刻有山水人物與花鳥奇珍的圖畫,因此即可暖手又可作為案頭清玩。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 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 當時制爐名聲顯赫的除張鳴岐以外,還有周文甫、王鳳江、蔡家、趙一大、潘祥豐、胡文明等,“皆名聞朝野,信令傳后無疑”。 名匠張鳴岐 手爐的制作工藝,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最高峰。晚明的嘉興名匠張鳴岐,就是一代制爐頂級名家,他的作品人稱“張爐”,花紋精細、銅質勻凈,堪稱工藝品中的瑰寶。張爐尤不可思議的是縱然爐中炭火燒得再旺,卻毫不燙手,其熱量恰到好處,讓使用者倍感舒適,可見其登峰造極。當時的畫家項墨林對其大加贊嘆,專請張鳴岐為他制爐,于是 “張爐”的聲譽響徹大江南北。 張爐 湯婆子 除手爐外,另一種取暖工具是類似于現(xiàn)今的熱水袋,古人稱其為“湯婆子”。“湯婆子”一般采用黃銅或者瓷器打造,水燒開后灌入湯婆子里,然后蓋子擰緊,可以放入被窩里也可以抱在懷里。但湯婆子里的水太熱會燙傷人,太涼又起不到取暖效果,所以在使用時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謹慎調節(jié)水溫。 清代銅湯婆子 你還知道古人有哪些取暖物件嗎?一起留言討論吧! 總編:岳棟浩 編輯:舒正玉 審核:桂林 黃錢濤 發(fā)布:項澤鑫 本文內容部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后臺,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