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 明正德年間曾任御史的王獻(xiàn)臣始建此園。圖為晚清至1960年間出 入該園的腰門
獅子山 位于虎丘西南。形似巨獅回首,故民間有“獅子回頭望虎丘”之說。
五畝園 在平門高長橋。漢張長史隱居植桑地。宋熙寧間梅宣義居此,稱梅園。舊有清池奇石,內(nèi)有靈芝石、丈人峰、三老峰等。40年代末毀。
五畝園
可園 與滄浪亭隔溪而望,本為一園。清雍正七年在此建近山林,乾隆年間名可園,歷來為書院、學(xué)堂藏書之地
靈巖山 遙望如巨象伏地,又產(chǎn)硯石,故別稱象山、硯石山。春秋吳王建館娃宮于此,山多靈石秀巖、叢林古跡。
靈巖山
上方山 石湖 行春橋 傳春秋時越國在此鑿石開渠以攻吳國,湖底皆石,故名石湖。湖畔上方山楞伽寺初建于隋大業(yè)四年。行春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有九環(huán)洞。
上方山 石湖 行春橋
虎丘 又稱海涌山,相傳遠(yuǎn)古為海中小島。舊志載吳王闔閭墓深藏山腹,千年古塔聳立山巔,斜而不墜。圖為晚清時的虎丘前山。
虎丘
天平山 因頂峰平正,故名。險巖壁立,如萬笏朝天。山麓有范仲淹祖墳、范公祠和明代始建的天平山莊與楓林。
天平山
蔭廬 在今兒童醫(yī)院內(nèi),與其東的遂園,俱為五代金谷園和北宋朱長文樂圃故址。
羨園 位于木瀆王家橋側(cè),清道光八年錢端溪始建,后歸嚴(yán)氏,稱 羨園。曾為嚴(yán)家淦先生故居。
羨園
東山 又稱洞庭東山,位于太湖東南,主峰莫厘山。東山人文底蘊極深,至今尚有90余處古代廟堂和宅第。歷代誕生于此的官宦、文學(xué)家和著名工商家不計其數(shù)。圖為30年代初東山席家湖和安定塔景色。

東山
太湖 中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古稱震澤、五湖。湖廣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跨江浙兩省,包孕吳越。有山七十二峰,最大為洞庭東、西兩山,風(fēng)景尤佳。

太湖
殘粒園 在裝駕橋巷,建于清代,民國時畫家吳待秋居此,從宅內(nèi)樓層可通花園。圖為吳待秋夫婦30年代在園中合影。

殘粒園
滄浪亭 北宋詩人蘇舜欽于慶歷五年購五代吳越廢園而建。圖為1933年滄浪亭入口處西面景色,園前小溪潺潺而流,并有小橋臥于溪上。

滄浪亭

怡園 寧紹臺道顧文彬于清同治十二年建。這是怡園俯瞰景色。
支硎山 在楓橋鎮(zhèn)。晉代高僧支遁隱居于此,山多平石,平石為硎,故名支硎山。舊有觀音寺,化城庵、法螺庵諸勝,俗稱觀音山。攝于1900年左右。

支硎山
玄墓山 山上舊有東晉刺史郁泰玄墓,故稱玄墓山。山中圣恩寺為唐宋古剎,清康熙、乾隆帝多次來寺,盛極一時。攝于40年代。

玄墓山
焦山 位于藏書與木瀆之間,南與靈巖山相連。因開采花崗石,山體殘破。圖為40年代情景。

焦山
寒山 寒山本無名,相傳晉支遁品此山泉后,稱為“寒泉”,故名。又稱寒山嶺,址在天平山北,華山東,地屬楓橋鎮(zhèn)。明萬歷年間高士趙宦光買山葬父,攜妻居此山中,筑“寒山別業(yè)”,并于崖壁題刻,名聲大振,成為吳中勝地。清乾隆帝曾六次臨幸。

穹窿山 其主峰高度為太湖東岸群山之冠,山巔上真觀為著名道教勝地。這是80年代初上真觀山門及古盤槐樹。

穹窿山
天池山 位于藏書和楓橋之間。因山中有清池,故名。山腰寂鑒寺,元至正十七年創(chuàng)建,寺內(nèi)石屋與石佛皆元代物。天池山背面即華山,一山有兩名,乃此山特點。1936年。

天池山
金山 在楓橋鎮(zhèn)。傳晉宋間鑿石得金,故名,現(xiàn)以金山石著稱。圖為因采石年久而形成的山巔小湖。1936年攝。

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