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人格起源:我為什么是這種人格型號?

 遇見三山 2020-11-06

本文為我備課資料,也是未來九型高級班教材內(nèi)容之一。
“一個兒童如何認知、如何面對世界以及一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
將深刻地影響兒童的發(fā)展?!薄鹇逡赖?/span>
每次九型課都會有學員問:好吧我找到人格型號了,可我為什么是這種人格呢?
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先天和后天,即遺傳和成長環(huán)境共同作用,但是兩者各占多少比例很難量化和界定,因人而異。
為什么我那么在乎別人的評價?為什么我總是后院起火?為什么別人總是不理解我?為什么人們總要來打擾我?為什么我總是容易生氣?為什么我總是很難持續(xù)一段親密關系?為什么愛人不理解我?

本文嘗試從每個人成年后固化的人際關系模式(含親密關系、親子關系、工作關系)入手,用成人依戀理論做簡單初步的解釋。
一個人成年以后與身邊人(家人、伴侶、孩子、同事、客戶等等)互動的關系模式,幾乎都可以從人們童年與照顧養(yǎng)育者(父母)的關系中找到源頭和解釋。解決生存溫飽問題后,人的大部分煩惱來自不同的關系出了問題,所以讓我們先回到童年,回到母嬰關系,回到依戀理論。本文包括以下三部分。
1、依戀理論原理
2、成人依戀(戀愛)
3、源頭的源頭——依戀代際傳遞(養(yǎng)育者對嬰兒的態(tài)度)

1、依戀理論原理

依戀理論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提出,他試圖理解嬰兒與父母相分離后所體驗到的強烈苦惱。鮑爾比觀察到,被分離的嬰兒會以極端的方式(如哭喊、緊抓不放、瘋狂地尋找)力圖抵抗與父母的分離或靠近不見了的父母。在許多哺乳動物中這種表達是很常見的,這些行為可能具有生物進化意義上的功能。鮑爾比的研究從母嬰分離會對兒童的心理產(chǎn)生影響開始,闡述母嬰分離對于孩子人格和心理各方面的重要影響。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jīng)驗形成了人的“內(nèi)部工作模式”——所有跟人有關的工作都離不開關注人的“內(nèi)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nèi)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后的其他關系、特別是成年以后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作用。

早期親子依戀的質(zhì)量對個體人格和心理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不是因為人際關系有問題而產(chǎn)生心理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使人際關系出現(xiàn)了問題。
弗洛伊德明確指出:
如果兒童周圍有不良的影響,會潛移默化地使兒童獲得一些非理性地內(nèi)化了的觀念,潛藏在心靈深處,引導一生的處事態(tài)度和方法。這些非理性的觀念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也是很難判別的。在一個人的幼年期,兒童并不存在這種分析能力,也缺少判斷事物所應具備的經(jīng)驗,所以很容易地就被不經(jīng)意間內(nèi)化了。

治標又治本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不良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使其本人意識到自身存在的非理性的或潛意識深處的觀念,并用成年以后獲得的經(jīng)驗和分析能力對這種觀念做出判斷,才有可能達到糾正的目的。
一個人之所以無法跟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其實是他內(nèi)心“怕”被人拒絕,因為其早期有經(jīng)常被拒絕的經(jīng)歷,這種經(jīng)歷使他形成了一種對他人的預期,內(nèi)心有一個信念即“別人經(jīng)常會拒絕我”。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強迫讓這個人去主動跟別人打招呼,而要分析這種“怕”產(chǎn)生的來源,追尋到其早期經(jīng)歷。研究發(fā)現(xiàn),通常這種人有一個對他人情緒并不敏感的母親或者其他早期養(yǎng)護者,在兒童幼小的時候,他們經(jīng)常忽視他的需要,或者習慣采取拒絕的養(yǎng)育方法,不關注他,極少對他有情感方面的表現(xiàn)流露,不愿意對他表現(xiàn)出喜愛和親昵等。
糾正方法:
需要區(qū)分——早期受到的待遇,只是母親的一種處世方式,而與他本身的可愛程度無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并不是每個跟他親近的人都會采取和他的母親一樣的方式來跟他交流。母親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和方式方法,會影響到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際交往。
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間的最初關系構成了以后所有關系的起點。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20世紀60一80年代提出
邁克爾·拉特(MihcaelRutte)于1972年所做的研究和論述指出“事實上大多數(shù)問題的產(chǎn)生并非是由于母嬰分離,而是由于母嬰關系中某種成分的缺乏造成的。“愛、持久關系的發(fā)展、穩(wěn)定而沒有破裂的關系和積極的相互作用,都是必要”。對大多數(shù)兒童影響最大的是母愛中關聯(lián)成分的缺乏,并非是現(xiàn)實情境中的分離,而是情感上的裂隙。
人們通常認為,幼兒7個月以后,就能夠感受到與母親在一起的快樂,如果在早期母子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在這個時候兒童與母親分離就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了。愛因斯沃斯根據(jù)幼兒的不同表現(xiàn),將依戀進行了分類: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其中不安全型依戀又分為焦慮-回避型不安全依戀和焦慮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戀。
依戀行為如哭喊和搜尋,是與原有依戀對象(即提供支持、保護和照顧的人)相分離后產(chǎn)生的適應性反應。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反應,是因為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幼兒都不能自己獲取食物和保護自己,他們都依賴于“年長而聰明”的成年個體提供照顧和保護。在進化的歷程中,能夠與一個依戀對象維持親近關系(通過看起來可愛或借助依戀行為來維持)的嬰兒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齡。在鮑爾比看來,自然選擇漸漸地“設計”出一套“依戀行為系統(tǒng)”的動機控制系統(tǒng),用以調(diào)整與所依戀對象的親近關系。
依戀行為系統(tǒng)是依戀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因為它從總體上使這兩者聯(lián)系起來:
人類發(fā)展的行為模式、情感調(diào)節(jié)和人格的現(xiàn)代理論。
在鮑爾比看來,依戀系統(tǒng)在實質(zhì)上是要“詢問”這樣一些根本性問題:
所依戀的對象在附近嗎?
他接受我嗎?
他關注我嗎?
如果孩子察覺這個問題的答案為“是”,則孩子會感到被愛、安全、自信,并會從事探索周圍環(huán)境、與他人玩耍以及交際的行為。但是,如果孩子察覺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為“否”,則孩子會體驗到焦慮,并且表現(xiàn)出各種依戀行為:從用眼睛搜尋到主動跟隨和呼喊。這些行為會一直持續(xù)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與所依戀對象的足夠的身體或心理親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會在長時間的分離或失蹤的情境中出現(xiàn)。在這種無助的情境中孩子會體驗到失望和抑郁。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數(shù)兒童(約 60%)當父母離開房間時嬰兒變得心煩意亂,但當父親或母親返回時,嬰兒主動尋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靜下來。表現(xiàn)出這種行為模式的兒童通常被稱為安全型。
另一些兒童(約 20% 或更少)最初會不安,在分離后會變得極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當重新與父母團聚時,這些兒童難以平靜下來,并經(jīng)常出現(xiàn)相互矛盾的行為,顯示出他們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懲罰”擅離職守的父母。這些兒童經(jīng)常被稱為焦慮-抵抗型。
第三種依戀模式被稱為回避型?;乇苄蛢和?strong>約占 20%)顯得不會因分離而過于痛苦,并在重聚時主動回避與父母的接觸,有時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zhuǎn)向玩實驗室地板上的物體。

2、成人戀愛
早期的依戀質(zhì)量會影響成年以后的婚戀關系,即婚戀依戀。
在當前的社會中,人際關系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幾乎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的一生中最長的一段人際關系—婚戀關系,人際關系與人的心理問題又有著巨大的關系。
安全型嬰兒通常調(diào)適最為良好,即它們較有韌性,與同伴關系良好、招人喜愛。在對成人依戀的研究中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行為模式。總的來說,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加滿意于自己的關系。他們的關系有這樣一些特點:持續(xù)時間較長、信任、忠誠、獨立,并且,他們更可能以戀愛伴侶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鄲罆r,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可能尋求伴侶的支持,他們更可能向苦惱中的伴侶提供支持。在發(fā)生關系沖突的期間及隨后,不安全型個體對伴侶的行為做出的反應,加劇而不是減輕了他們的不安全感。
在尋求長期關系的成人看來,潛在約會對象身上的能夠使她響應嬰兒的照看者品質(zhì),如專注、熱情和敏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盡管安全感很吸引人,但不是所有成人都與安全型伴侶在一起。人們最終與之建立關系的伴侶,是那些肯定自己的與依戀關系有關的已有信念的人。
嬰兒依戀研究中的一大問題,是躲避父母的回避型兒童——他們是否真的較少苦惱,或者他們的防御行為是否是對他們真實脆弱感的掩飾。研究表明,分離給回避型兒童帶來苦惱,雖然他們表現(xiàn)得冷淡和防御——死撐,這種人長大后往往表現(xiàn)得對情感不太敏感,刻意包裝自己的強大,避免表現(xiàn)脆弱,避免情感牽絆——以免受傷。
人們對母親的安全感和對戀愛伴侶的安全感有一定程度的重疊。一歲時在陌生情境中的安全感、以及同一批人 20 年后在成人戀愛關系中的安全感。兩個變量間的關聯(lián)系數(shù)是 0.17。在戀愛關系中有安全感的成人在回憶童年生活時,更可能感到童年時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充滿情感、關愛和接受 。
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人生階段都具有依戀性。
嬰兒-照看者和成人戀愛伴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都會在另一方在身邊和能夠響應自己時,感到安全
* 都有親密、私人性質(zhì)的身體接觸
* 當不能親近另一方時都感到不安全
* 都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
* 都會撫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顯示出相互間的迷戀和專注
*都會進行“身體交談”
浪漫的愛是依戀行為系統(tǒng)和動機系統(tǒng)的特征,這些系統(tǒng)產(chǎn)生出照顧行為和與兩性相關的現(xiàn)象。
有人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樂趣,有人卻在人際交往中體驗到痛苦。內(nèi)部工作模式在以后的其他關系,特別是成年以后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期親子依戀的質(zhì)量會對個體的人格和心理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嘗試測試:
哪段內(nèi)容最好地描述了你在親密關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為?
A. 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fā)現(xiàn)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發(fā)現(xiàn)與別人親密并不難,并能安心地依賴于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系太親密。
C. 我發(fā)現(xiàn)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jīng)常擔心自己的伴侶并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系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
這種三分類測量的結果發(fā)現(xiàn):成人類型的分布情況類似于嬰兒。約 60% 認為自己是安全型(B 段)、約 20% 把自己描述為回避型(A 段)、另有約 20% 把自己描述為焦慮-抗拒型(C 段)。
成人依戀模式中存在兩種基本的維度。一個關鍵變量被稱為依戀相關焦慮。這一變量得分高的人會憂慮于伴侶是否可親近、及時響應、注意自己等等。這一變量得分低的人對伴侶更有安全感。

另一關鍵變量被稱為依戀相關回避。這一維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賴別人或向別人開放。這一維度得分低的人更樂意與別人親密、在依賴別人和讓別人依賴自己時更有安全感。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這兩種維度上都應是低得分。
在人生中的不同時期,存在著相似的依戀模式。
1、安全型嬰兒媽媽離開時,他會很難過,哭著不讓媽媽走。但媽媽走后,他能很快地平復下來,會自得其樂地重新開始玩玩具。等媽媽回來時,他看到媽媽會很開心,會去擁抱媽媽。黏了媽媽一會后,他會自己再開始自得其樂地玩玩具。他長大后,這些安全感會內(nèi)化。嫁一個或者娶到一個的安全型的人,是很大的福氣。在親密關系中,沒有安全感的人要么怕被吞噬,要么怕被拋棄。而安全型的人,他不怕被吞噬。所以你粘他,他也覺得OK。他會給你你想要的親密感。他也不怕被拋棄,所以你暫時離開他,他也覺得OK。他會給你你想要的空間和自由。你罵他時,他知道他自己是很好的,只是你今天發(fā)脾氣而已,你不是針對他的。他會包容你。讓你感覺自己不受到威脅。和安全型的人相處久了,你也會逐漸安定下來。心理學上稱為“抱持”,你所有糟糕的情緒會有一個足夠的容器接納,他會讓愛人感覺“我是有價值的,你也有價值”。然后你會更愛他,他也得到了更多的愛。這是一個正向循環(huán)。
2、回避型嬰兒(又稱疏離型)媽媽走的時候,他沒什么反應。媽媽回來的時候他也沒什么反應。他表面看上去很冷淡。但其實內(nèi)心很激動。長大后,他的這些冷漠會內(nèi)化。他會認為人都不可靠,我只能靠自己。他對東西比對人有興趣。在戀愛中不容易有親密感。他很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他可能會通過說出真相(打壓別人)來讓自己感覺良好。他讓愛人感覺挫敗——“我行,你不行。我有價值你沒有?!边@種人習慣消極冷戰(zhàn),沉默,逃避溝通,對你發(fā)出的信號不回應,如果不了解這一點,許多人會因此抓狂崩潰,尤其是你如果希望得到一個明明白白原因和答案。
3、焦慮型嬰兒媽媽離開時,他會哭天搶地不讓媽媽離開。媽媽離開后,他會繼續(xù)難過,焦急地等待著媽媽回來,沒心情玩耍。媽媽回來時,他會一把抱住媽媽,不想把媽媽放開。甚至會打媽媽,埋怨媽媽為什么離開他。長大后,他會怕被拋棄。
這種人很難獨處,習慣于讓自己處于社交圈中,所有的能量都在外面,不太關注內(nèi)在世界,敏感,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覺得僅靠自己無法生存,自得其樂對他們來說很困難。他會覺得別人都比我好,我和他們在一起了,我就安全了。于是他開始追別人、抓別人。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安全型的戀人,那么他的焦慮情緒會在對方的安撫中逐漸穩(wěn)定下來。
而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回避型的戀人,對方又恰恰害怕被吞噬,于是開始逃跑。對方越跑,他越追。他越追,對方越跑,就像貓捉老鼠一樣。雙方都很累。但往往因為有這種你追我趕的酸爽,焦慮型和回避型的人很容易相互吸引,開始戀愛。常見那種平常非常獨立的女漢子,戀愛后變得很黏人的小女生,往往就是焦慮型或紊亂型。
4、紊亂型嬰兒(又稱恐懼型)媽媽離開時,他想要抱住媽媽,但不知道怎么做。媽媽回來時,他張開雙手想要抱媽媽,但是卻往后退。他很愛媽媽,但是這個愛帶給他很多痛苦,所以他進退兩難。長大后,他和人相處時,一開始會拒人于千里之外,因為害怕受傷害,但他其實內(nèi)心是渴望和別人交往的。一旦他接納了你,讓你進來了,他像可能就會想八爪魚一樣緊緊抓住你,讓你窒息。這種人往往陰晴不定,情緒化,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心,初見可能很有趣很神秘,相處日久會很累,他們的親密關系總是轟轟烈烈,有戲劇性,夸張。
以上類型總體上可以分為憂慮被棄和回避親密兩種,人們可以自己觀察和回憶在人際關系中的行為表現(xiàn)和心理活動,覺察自己的依戀模式。

3、源頭的源頭——依戀代際傳遞
實驗發(fā)現(xiàn)三種類型兒童:在與父母的關系中感到安全的兒童、焦慮-抵抗的兒童、以及焦慮-回避的兒童。這些個體差異與兒童出生后第一年內(nèi)在家庭中的嬰兒-父母互動相關聯(lián)。
例如,在陌生環(huán)境中顯得有安全感的兒童的父母,一般會及時地對兒童的需要做出反應。而在陌生環(huán)境中顯得無安全感的兒童(即焦慮-抵抗或回避)的父母常常對兒童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復無?;蜻z棄的方式照顧兒童。
除了嬰兒本身的反應,養(yǎng)育者(父母,主要是母親)自身早期依戀經(jīng)驗的表征會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撫育方式及敏感性,從而影響孩子的依戀安全性,于是導致了依戀代際傳遞性的研究(含橫向和縱向傳遞)。
比如外婆的養(yǎng)育方式會直接影響母親:從小被重男輕女的外婆隨意打罵的母親,很大可能也會對自己的女兒使用簡單粗暴的養(yǎng)育方式,而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女兒采取的依戀模式以及長大后選擇的哪一種依戀模式的伴侶,就會對她人格的形成和固化有重大影響,從而決定她又將如何養(yǎng)育自己的下一代……依戀代際傳遞就是這樣每一天都在每個家庭中發(fā)生著。
有一位安全型的養(yǎng)育者自然是福氣,但兒童可以與不同環(huán)境里(如家庭、學校)扮演不同角色的成人(如父母、老師)建立不同的依戀關系。由于兒童在學校與同學和老師一起度過的時間比較長,良好的師生依戀關系也能夠?qū)Π踩缘偷挠H子關系起到補償?shù)淖饔茫\氣差一點,家庭和學校都沒有機會遇上安全型的養(yǎng)育者和好的教育者,能夠結交安全型的好友或選擇安全型的伴侶也可以提供補救。安全型有點像0型血,因為自身足夠強大有力,可以搭配任意型號,好在研究結果表明人群中60%屬于安全型,遇上安全型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每一個模式都假定依戀表現(xiàn)中的個體差異形成于早年童年期中對照看者的不同體驗,而這些早年的依戀表現(xiàn)造就了個體后來的依戀品質(zhì)。受新體驗的影響,已有的依戀表現(xiàn)會被更新和改變,舊的依戀表現(xiàn)被逐漸“覆蓋”掉。出生后一年內(nèi)發(fā)展起來的依戀表現(xiàn)模式被保留下來(即不被覆蓋)并持續(xù)影響著整個一生中的關系性行為。
一些成人在自己的關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時伴侶會隨時出現(xiàn),并能夠依賴于他人和讓他人依賴自己。我們也會期望存在與此相反的成人,他們在關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無安全感的成人會是焦慮-抵抗型:他們憂慮于別人不會完全地愛他們,并在自己的依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容易產(chǎn)生挫折感和憤怒。還會有回避型成人:他們似乎不太在意親密關系,不依賴于別人、或不讓別人過于依賴自己。
如果成人戀愛關系是依戀關系,那么成人關系的“工作”方式應當類似于嬰兒-照看者關系的工作方式。對于兒童來說即是有一位會及時響應的照看者,對于成人來說則是有一位會及時響應的伴侶——相信和期待每一次求助都會得到呼應。使得依戀對象符合嬰兒“心意”(即及時響應、可親近性)的同類事物,也應當符合成人戀愛伴侶的愿望。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關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著他/她在早年兒童期中的依戀體驗。兒童與關系有關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為和思維的期望、信念、“規(guī)則”或“腳本”),是他/她的被養(yǎng)育體驗的一個機能。例如,安全的兒童相信別人會幫助他們,因為過去的體驗使他得出這個結論。一旦兒童獲得這種期望,他/她就會找尋符合這些期望的關系體驗,并帶著這些信念感知其它關系。在一生中,這種過程會增進依戀模式的連續(xù)性,如果人的關系體驗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則他/她的依戀模式就有可能發(fā)生變化,有安全感的兒童長大后在戀愛關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養(yǎng)育者對嬰兒的態(tài)度
一種是入侵型的養(yǎng)育者,過分打擾,比如在嬰兒不需要的時候喂奶,或者在嬰兒不想玩的時候非要逗他玩,這樣的養(yǎng)育者比較容易養(yǎng)出回避型依戀的嬰兒。
矛盾型依戀的嬰兒的養(yǎng)育者比較復雜一點,可能是比較焦慮類型的,有時候回應嬰兒的需要,有時候則忽視或者有打擾,比如一定要按照時間表而不是按照嬰兒的需要喂食。這樣嬰兒會無所適從“又愛又恨及不信任”。
混亂型依戀的嬰兒的養(yǎng)育者的情況更糟糕一些,可能愛撫和虐待并存。
依戀類型也會發(fā)展和變化,比如某人經(jīng)歷某事或遇見某人后“性情大變”,因為依戀類型雖然深受兒時與主要照顧者互動關系的影響,但也是可以變化的。比如一個安全型的人,在經(jīng)歷了一段和回避型人的虐戀后,可能會變?yōu)榻箲]紊亂型。比如一個回避型的人,在和安全型戀人的長期溫暖相處中,也會變?yōu)榘踩汀?/span>
愛是相愛相殺,也是同步成長。
當然,養(yǎng)育者成為父母時年齡太小或太大,受教育程度高低,養(yǎng)育環(huán)境在城市或鄉(xiāng)村,富?;蜇毟F,養(yǎng)育方式中式或西化,民主或?qū)V?/span>等等都會對依戀模式有影響。
……
誰還不是個寶寶呢?別看我們長大后有人喜歡社交,有人喜歡獨處;有人人來瘋,有人怕熱鬧;有的三天大吵五天小吵過了一輩子,有的從未紅臉相敬如賓后來居然分手了;有人喜歡身體接觸,有人喜歡保持距離;有人善談,有人寡言;有人明明相愛卻死撐不愿表達,有人時冷時熱神秘莫測;有人主動積極喜歡進攻追求,有人被動消極喜歡防守拒絕……
通過親密關系中的種種行為模式,回溯成長史,看到從幼年時代養(yǎng)成的依戀模式,想起一路走來遇見的人,發(fā)生的事,潛入人性深海,探索了解自己今日人格的由來,看見真相,自我覺察,自我教練,提升自己的心智化程度,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一個至少影響三代的養(yǎng)育者,影響整個家族,影響更多人,讓身邊的環(huán)境更美好,不負此生,不亦樂乎?
本文圖片by包鋼老師攝于泰國,理論參考引用網(wǎng)絡《關于愛情,我們要知道的依戀理論》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