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補陽助運湯(寒性便秘方) 組成 枳實30g,白術60g,仙茅15g,雞內金12g,赤芍30g。 主治: 大便數(shù)日不解,解出糞便不燥,脈弱,苔白潤者。古方半硫丸 治虛寒性便秘,可與本方互參。 加減: 如見舌淡、苔厚津少、口干者,為兼肺胃陰虛之證,于方中加知母、天花粉 禁忌 辛辣、肥甘食物應予節(jié)制。 方歌 助運湯中術與茅,雞金赤芍枳同熬。 陽虛便秘求脾腎,大氣流通阻滯消。 二十三、抗癆丸(各部結核病方) 組成 沙參100g,黃精150g,制首烏150g,山藥150g,葎草 100g,土茯苓150g,干澤漆100g,夏枯草100g,魚腥草150g,山楂 100g,枳殼60g,神曲100g,甘草30g。共為細末,蜂蜜為丸,每服10g(成人量),每日3次,飯后半小 時服。 主治 肺、腸、淋巴、骨、皮膚諸種結核病出現(xiàn)氣陰兩虛而兼內熱之證者。 方義 癆毒耗人氣陰,每見倦怠無力,口舌干燥,潮熱盜汗,食欲 不振,健忘遺精諸癥。 加減 氣虛舌淡而潤者,加黃芪、白術;陰虛舌紅而燥者,加天冬、知母;咳嗽加百部、浙貝母;潮熱加青蒿、知母;汗多加山茱萸、牡蠣;骨結核加蜈蚣、黃柏;腸結核大便燥結加女貞子、枳實。 附注 先減小劑量作煎劑服,待病情穩(wěn)定后始作丸服。服藥3月復查,未愈再服。必須慎飲食,適勞逸,寧情志,注意調養(yǎng)。 方歌 抗癆丸內用沙參,精首懷山土茯苓。澤夏魚腥神葎草,枳甘楂蜜作丸吞。 二十四、化積通關丸(前列腺增生方) 組成: 小茴香50g,知母100g,黃柏100g,海藻100g,莪術100g,赤芍100g,崩大碗100g,山楂100g,黃精100g,黃芪150g,枸杞子100g。 共為散,蜜丸,每服10g,每日3次。 主治 前列腺增生,如兼患2型糖尿病或高脂血癥者亦宜。 方義: 本病由老年腎氣虛衰,氣血運行不暢,濁瘀積聚下焦而成 治當補腎益氣,活血散積,行氣導滯。方中以枸杞、黃精、黃芪、蜂蜜 補腎益氣,使虛者得補;莪術、赤芍、大碗、山楂、海藻活血軟堅,使 積者得散;以小茴易肉桂組成“通關丸”,以化膀胱之氣,使小便得以 順利排出。積聚之疾,難奏速效,需服至半年左右始克有濟,故為丸緩 圖之。 加減: 大便經常結燥者,加女貞子、草決明;大便常溏者,加山 藥、菟絲子;小便通行嚴重受阻者,用莪術、赤芍、半枝蓮各50g煎 湯,傾入干凈盆中先熏會陰部,后坐浴盆中,湯冷即為一次,每日 1~2次。再無效者,改手術治療。禁忌:嚴格忌酒,勿吸煙,慎房事。 方歌 化積通關茴柏知,藻莪碗芍楂精芪。再加枸蜜為丸服,前列增生此法宜。 二十五、二天湯(糖尿病方) 組成: 人參10g,山藥30g,枸杞子30g,制首烏30g,蒼術30g,葛根30g,地骨皮50g,荔枝核30g,丹參30g,牡蠣30g。主治2型糖尿病三消之癥不顯或無者。 方義: 本病由脾腎氣虛而致,治療當以補先天之腎和后天之脾為主,故方名“二天湯” 加減 口渴者,去蒼術,加知母、生地;易饑者,加黃芪、龍骨;大便溏者,加五味子、澤瀉;大便燥結者,去蒼術、牡蠣,加牛蒡子、女貞子;手足麻木者,加雞血藤、紅花;身癢者,加紫草、僵蠶;目瞀者,加女貞子、楮實子;腳攣急者,加白芍、木瓜。 注意事項: 忌食肥甘,減食,勿飲酒,做適宜之體育鍛煉 方歌 二天湯內首人參,山杞烏蒼與葛根。地骨丹參和荔牡,二型糖尿服之靈。 二十六、祛風化濁湯(痛風方) 組成: 蒼術30g,黃柏30g,車前仁50g,萆薢30g,土茯苓30g,秦皮30g,威靈仙30g,豨薟草30g,馬蹄金30g,紅花15g,蜂蜜200g(分次對服)。 主治: 痛風急發(fā),出現(xiàn)局部紅腫劇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或脈滑者。 方義: 本病好發(fā)于中年偏胖之男子, 加減: 口渴心煩,舌紅苔薄者,去蒼術,加知母、百合;劇痛難忍者,重加雞屎藤。 注意事項: 勿飲酒、咖啡、濃茶,勿食高嘌呤食物。宜節(jié)制食量,多活動,減輕體重。方歌祛風化濁首威靈,蒼術豨前萆柏秦。土馬紅花蜂蜜入,痛風急發(fā)有奇能。 二十七、調壓湯(高血壓病方)組成 鉤藤30g,桑寄生50g,石決明30g,香附15g,川芎30g山楂30g,枸杞子30g,黃精30g,黃芩30g,夏枯草30g,草決明30g,玉米須30g。 主治: 高血壓之見頭暈頭痛,睡眠欠佳,脈弦,苔薄白少津,舌暗紅者。 方義 上述病癥系由肝氣不舒,經絡拘急,風陽上擾而成。治當鎮(zhèn)肝息風,活血調氣,滋腎柔肝。 加減: 舌苔厚膩者,去枸杞,加蒼術;心悸氣短者,去黃芩、夏枯草,加連翹、黨參、刺五加;陽虛身寒脈沉弱者,加附片;陰虛身熱脈弦動者,加知母。 禁忌: 吸煙、飲酒、動怒、過勞。 方歌 調壓湯中寄石鉤,芩枯草決附芎儔。玉精楂杞為煎劑,乙癸同源鎮(zhèn)瀉柔。 二十八、舒頸湯(頸椎骨質增生方) 組成: 當歸30g,川芎30g,赤芍50g,熟地黃30g,葛根 30~50g,狗脊30g,山楂30g,知母30g,牡蠣30g,枳殼15g,甘草 10g。 主治: 頸椎病出現(xiàn)頸部強痛,頭暈,上肢麻木疼痛或咽部有滯塞感者。 方義: 本病因肝腎虛衰,筋骨失養(yǎng),引起局部反應性骨質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而成。 加減: 頸肩痛顯,加羌活、骨碎補、蜂房;心悸氣短,減葛根、川芎、赤芍量,加南沙參、刺五加;苔厚膩,加蒼術、黃柏、薏苡仁;頭暈頭痛甚者,合天麻蜜環(huán)菌片同服。 注意事項 勿伏案過久,勿用高枕;宜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 方歌 舒頸湯方四物君,楂知牡枳脊甘根。病情虛實還加味,碎補沙參薏苡仁。 二十九、調通湯(坐骨神經痛方) 組成: 赤芍50~100g,雞血藤30g,威靈仙30g,牛馬藤30g,木瓜15g,骨碎補30g,蜂房15g,白術30g,知母30g,牡蠣30g,枳殼15g,甘草15g。 主治: 除椎管內腫瘤外,各種原因所致之坐骨神經痛均宜。 方歌 調通湯內芍靈雞,瓜骨蜂牛白術知。牡草調和推枳殼,陰陽攻補一方持。 三十、復顏湯(白癜風方) 組成: 熟地黃30g,黃精30g,黃芪50g,紫草30g,赤芍30g,鬼針草30g,陳皮12g,蟬蛻12g,白術15g,麥芽30g,甘草10g,大棗30g。 主治: 白癜風。 方義: 本病由氣血不調,血不營膚而成。 禁忌 忌辛辣腌鹵食物、濃茶。 附注: 外用陳皮30g,蜂蜜60g,白酒300g,泡3天后搽患處,每日2~3次。 方歌 復顏湯內陸蟬針,紫麥黃芪術芍精。草棗陳皮同一劑,癜風服此效堪珍。 三十一、脫敏湯(過敏性諸病方) 組成: 紫草50g,蟬蛻15g,地膚子30g,蒼術15g,黃柏15g,甘草12g,大棗50g,絲瓜藤30g,鼠曲草30g 主治: 多種過敏性疾?。ㄈ鐫裾?、蕁麻疹、藥疹、漆瘡、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 方義: 本病由風熱濕邪郁于血分,外邪侵襲肺衛(wèi),誘而發(fā)病。 加減: 凡病勢盛者,均倍紫草、大棗,加烏梅、地龍、蜂蜜;舌紅口渴,加知母、烏梅;舌淡苔厚,倍蒼術、黃柏,加魚腥草;咳喘加柴胡、黃芩、麻黃、棉花根;濕疹、蕁麻疹,加荊芥、連翹;過敏性鼻炎,加辛夷、荊芥;紫癜,去蒼術,加丹皮、生地、水牛角、大薊;氣虛,加黃芪;陽虛,加附片;食欲差,加神曲、山楂。 方歌 脫敏湯中紫蛻蒼,柏甘地棗鼠絲嘗。風邪濕熱稽營血,疹喘諸疴酌用良。 三十二、掃癬湯(手足癬方) 組成: 烏梅50g,貫眾50g,苦參50g,土荊芥100g。 將上藥打碎,加水煎沸15分鐘后,傾入凈盆內,乘熱先熏患部,待溫再浸泡患部,水冷則去之。每日2次,10天為1療程,一般可痊愈?;蛴檬炒?00g浸泡上藥3天后,用醋搽患處,每日3~5次。 主治 手足癬 禁忌 治療期間,勿飲酒,勿食辣椒、公雞、鯉魚、腌鹵等物 方歌 掃癬湯方貫苦參,烏梅土芥共煎熏?;蚣邮炒诪椴雱?,手足癬生用此靈。 三十三、掃毒湯(帶狀皰疹方) 組成: 荊芥12g,銀花15g,連翹30g,鴨跖草30g,赤芍30g,土茯苓30g,黃精30g,神曲30g,枳殼15g,甘草10g,蔊菜30g 主治: 帶狀皰疹,脈弦,舌紅(或暗紅)苔黃或白膩者 方義: 本病因感染皰疹病毒而成,中醫(yī)辨證分析,系由濕熱毒邪侵襲局部皮膚而致,且好發(fā)于中老年及體弱、疲勞之人。治療宜遵仲景“瘡家不可發(fā)汗”之訓,以解毒、除濕為主,活血和中為輔。方中荊芥、銀翹清熱解毒,以挫其火熱之焰;蔊菜、赤芍涼血解毒,并具活血止痛之功;鴨跖草、土茯苓燥濕解毒,濕去則熱勢孤;黃精、枳殼、神曲、甘草健脾和胃,扶正以抗病邪。 附注 用青黛適量,調蜂蜜搽于患部,每日2次 方歌 掃毒湯中荊芥銀,鴨翹蔊赤草黃精。土苓枳曲同煎服,帶狀皰疹即此尋。 三十四、掃銀湯(銀屑病方) 組成 紫草50g,牡丹皮30g,荊芥15g,蟬蛻15g,鼠曲草30g半枝蓮50g,土茯苓50g,魚腥草30g,黃柏30g,丹參30g,香附30g,制首烏30g,白術30g,神曲30g,大棗30g,甘草10g。 主治 銀屑病。 方義 本病由風熱濕濁郁于血分,蒸蝕肌膚而成。治當以涼血祛風,解毒化濁,養(yǎng)肝健脾為法。 加減 濕盛,舌苔厚膩或滑者,去大棗,減首烏量,加蒼術、麻黃;熱甚傷津,苔薄而燥者,去白術、魚腥草,加生地、知母。 禁忌 一切辛辣刺激食物,如雞、鯉、狗、羊、牛肉及辣椒、酒類、腌鹵等。 附注: 在內服藥時,更以烏梅50g,苦參50g,貫眾50g,白英50g,雞血藤50g,煎湯熏洗患處,效果更佳。 方歌 抗銀湯內紫荊蟬,土柏蓮魚附二丹。草棗茯神何術鼠,諸凡銀屑此方權。 三十五、痛經湯(痛經方) 組成: 當歸30g,川芎30g,赤芍30g,香附15g,蒲黃12g,蜂房12g,水蛭15g,甘草12g。 主治: 痛經。 加減 劇痛不可忍者,倍赤芍、香附,更加醋炒玄胡30g。 禁忌: 觸涼受冷 附注: 如有感染性炎癥或其他婦科疾病,經后應積極治療,痛經方可完全治愈。 方歌 痛經湯內芍歸芎,香附蒲黃草蛭蜂。劇痛還須增芍附,玄胡醋炒有奇功。 三十六、駐崩湯(崩漏方) 組成: 南沙參50g,枳實15g,貫眾30g,山楂30g,龍骨50g,黃柏30g,大薊50g,地錦草50g,甘草12g。 主治: 崩漏。 方義: 本病多由氣虛血熱而致,以素有濕熱白帶或月經初潮及臨絕經期之婦女為多見。 手足心燒,舌紅少津者,加牡丹皮、生地黃;面色白,舌淡苔白潤者,去黃柏加鹿角霜、艾葉;氣短心煩者,以仙鶴草易大薊,倍南沙參、甘草;久不止者,用矮林子50g燉母雞,吃肉喝湯。 禁忌 辛辣食物,過多活動、勞累。 方歌 駐崩湯用枳錦參,貫楂龍甘柏薊珍。丹地熱加寒鹿艾,諸凡崩漏服之靈。 三十七、化濁完帶湯(濕熱白帶方) 組成: 南沙參30g,蒼術30g,黃柏30g,土茯苓50g,赤芍30g,小茴香15g,大薊50g,地錦草30g,白英30g,甘草6g。 主治: 帶下濃稠,或色黃而臭,舌淡苔潤者。 方義: 本證由感染穢濁濕熱阻滯氣機而成。治當以燥濕化濁,清熱行氣為法 舌紅,苔薄少津者,去蒼術、小茴香,加山藥、香附、知母;苔厚膩,消化不佳者,加草果仁、神曲;氣虛甚,氣短心煩者,以白術易蒼術,倍南沙參,加黃精。 禁忌: 忌辛辣食物,忌房事。 附注 除內服藥外,尚須用烏梅、貫眾、苦參各50g,萹蓄100g煎湯入凈盆,乘熱熏陰部,待溫坐浴盆中,每日2次。 方歌 化濁湯中術柏參,薊茴土芍錦甘英。色黃帶下濃而臭,清燥同施濕熱平。 三十八、消核湯(乳腺小葉增生方) 組成: 柴胡15g,香附15g,陳皮12g,橘核15g,當歸15g,川芎15g,赤芍30g,蜂房12g,僵蠶15g,黃芩15g,甘草6g。 主治: 乳腺小葉增生 方義: 本病因肝氣郁滯而致血瘀,血瘀又反過來促進氣滯,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加減 硬結大者,加海藻、莪術;舌上少津者,加天花粉;大便燥結者,加瓜蔞殼、知母;疼痛顯著者,倍黃芩,加絲瓜絡。 禁忌: 孕婦禁服。 方歌 消核湯中赤歸芎,附陳柴核草蠶蜂。黃芩瀉熱堪為佐,乳葉增生此法崇。 三十九、益氣安胎湯(習慣性流產方) 組成 黨參15g,黃芪30g,甘草6g,砂仁10g,桑寄生30g,續(xù)斷50g,杜仲15g,熟地黃30g,黃芩12g,小茴香12g,白術15g,黃柏12g。 主治 習慣性流產。 方義: 本病多由中氣素虛,沖任不固而致。 加減 足腫,加玉米須、車前草;血壓高,去甘草,倍黃芩;足攣急,加木瓜,牡蠣 禁忌 忌過多活動、勞累、房事、辛燥食物 附注: 本方于懷孕50日開始服,兩日1劑,連續(xù)服1~2月。體 虛甚者可服至產前半月始停。方歌 益氣安胎術草芪,參桑續(xù)杜地芩施。茴砂黃柏同煎服,流產頻仍用此宜。 四十、完疝湯(小兒疝氣方) 組成: 柴胡6g,白芍15g,枳實12g,甘草6g,黃芪12g,北五味子6g,荔枝核12g,黃芩10g,萱草根10g,鐵線草15g。(如無萱草根可用山藥15g代之;以上為3~5歲小兒量) 主治: 小兒疝氣(腹股溝斜疝)。方義: 本病為中氣下陷,小腸等腹腔臟器下墜腹股溝或陰囊而成。以氣陷為本,氣滯為標。 如疝氣已消,應以補中益氣,加酸斂固攝之藥善后。 禁忌: 劇烈活動,食勿過飽。 附注 冬天治療效果好,夏天治療效果較差。 方歌 完疝湯中芍枳甘,柴芪味荔鐵芩萱。小兒疝氣頻煎服,升降同施補散兼。 四十一、益脾湯(嬰幼兒腹瀉方) 組成: 沙參10g,山藥12g,五味子3g,陳皮5g,丹參3g,神曲5g,山楂5g,麥芽10g,滑石10g,甘草3g。 主治: 嬰幼兒腹瀉久不止者 方義: 本病屬脾胃虛弱,消化運化功能失常而致。 加減: 苔薄少津、舌紅者,加天花粉;苔厚多津、舌淡者,加砂仁,甚者加炮干姜。 禁忌: 肥甘厚味及生硬食物 方歌 益脾湯內用沙參,山藥丹參味滑陳。再益三仙同煮服,幼嬰久瀉服斯寧。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