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 君得其健,強陰戢戰(zhàn);臣執(zhí)其旨,百度乃凝;欲正四方,先定中央。中央君也。 天不待規(guī)而圓,地不待矩而方,天尊地卑,其道有常。君,天道也;臣,地道也。 天用其圓,地用其方。圓道主于生,方道主于成。天,君德也;地,臣職也。君操無為以臨臣之有為,萬物自歸。上逸于制,下勞于事,百度乃治。無為者非謂塞吾耳不聽也,蔽吾目不視也,閟吾言不出也。謂審于有為之內(nèi),不為于有為之外也。何謂內(nèi)?曰:官不職責(zé)之相,士不練責(zé)之將,財匱責(zé)司農(nóng),獄不正責(zé)廷尉,是為內(nèi)。何謂外?曰:歲有常賦而又賦焉,是曰剩;人有常役而又役焉,是曰橫。力不勝,加如負(fù)則跌;材已窮,加如任則敗,是為外。振其領(lǐng),群毛整;提其綱,萬目張。綱歟領(lǐng)歟,君所執(zhí)歟。 君有常道,臣有定守。賞當(dāng)功,罰當(dāng)罪,與之,惟我德奪之,惟我懼君道也。奉法循令,竭己力以獻(xiàn)功于上,臣道也。故臣有所憎,能以得君之罰以去之,是謂作威;有所愛,能以得君之賞以貴之,是謂作福。法雖明,意得輕重之謂之玩法;令可遵,情得出入之謂之侮。令君喪道,臣失守,故曰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能無卜而知吉兇乎?曰以甚治攻甚亂,濟,所以安除甚患。能無祭而福乎?曰不奪民時,而順物宜。能無膠漆而合乎?曰不以遠(yuǎn)近內(nèi)外與之同欲,一推吾心納兆人之腹。能不賞而使人勸乎?曰先賞有功。能無罰而使人畏乎?曰先罰有罪。弛惡不戮奸笑于腹,當(dāng)封吝寵勞臣諱勇奴耕于原,婢執(zhí)其爨,丈人以安。 植表挺挺,下無曲影,善聲之唱,應(yīng)無丑響。 不可得者上不以求,不可止者上不以禁,不可行者上不以令。故曰求愈多得愈寡,禁愈急止愈少,令愈繁行愈慢。上求而不得謂之失,威求不可得而得謂之暴;禁而不止謂之慢,禁不可止而止謂之虐;令而不行謂之凌,上令不可行而行謂之亂。故圣人慎舉錯,去三不可則善矣。 賤而不可不因者眾也,剛而不可不用者兵也,慘而不可不行者法也,小而不可不防者盜也,勞而不可不勸者農(nóng)也,穴而不可不嗇者財也恐當(dāng)作冗。曰因眾奈何?曰人之情莫不惡勞而我逸之,莫不欲富而我與之,莫不憚危而我安之,莫不畏死而我生之。民已逸則可與共勞,已富則可與共乏,已安則可與同憂,已生則可與濟難。夫民,國之基也。五仞之墻,所以不毀,基厚也;所以毀,基薄也。故曰一無曰字百足不僵則附者眾,流水不窮則來者遠(yuǎn)。民之瘠,無肥國,下之悅,有豫君一作裕。 食者人仰以生也,適則飽,過則病,甚病者死。法者國仰以安也,順則治,逆則亂,甚亂者滅。商家之法一而湯以王,桀以放;周家之法一而文武以興,幽厲以亡。然則食無心于生死,在人之適過;法無必于治亂,在君之順逆。 古之人淳,今之人詐,奈何?不然。人無淳詐,在治亂而已。今日之治,三皇是也;唐五代之亡,桀紂是也。《難》:曰“古巢居,今宮室;古茹毛,今饔熟?!蹦魏??曰是直事有工拙耳。創(chuàng)始者難,踵成者易,凡百物皆是,夫何足疑云。東南,天地之奧藏,寬柔而卑;西北,天地之勁方,雄尊而嚴(yán)。故帝王之興,常在西北,乾道也。東南坤道也。東南奈何?曰其土薄而水淺,其生物滋,其財富,其為人剽而不重。靡食而偷生,士懦脆而少剛,笮之則服。西北奈何?曰其土高而水寒,其生物寡,其財確,其為人毅而近愚。食淡而勤生,士沈厚而少慧,屈之不撓,小人之情易見也。其錚錚似辨,其悻悻似直,攻人之私似公,觸大臣撼大事似強,多所建請似才,數(shù)讓小官、辭小祿似高,陰引其朋似薦賢,攻其朋之細(xì)過似不黨。故君人者榷以真?zhèn)蝿t錚錚者敗,討其忠邪則悻悻者露,語人之私隱而無驗則公者詐,察大臣之可仗而不宜退則強者譎,聽而不可施行則才非是,權(quán)以要官厚祿靦然而謝則高者猥。所憎者去,所同者進(jìn),則非賢。時時取黨人之細(xì)過暴揚于外,如甘辛相反而和。水火不同性而濟,上疑主心,下欺輿人,而君子已見其肺肝,然施施自以為莫我得也。 夫生民晨作夜寢,早起晡食,寒絮暑絺,常忽而不為之節(jié)何哉?然則攝生不可不知也。冬許晚絮,春許徐褫,早許飽,夕許慊,行立坐偃皆不得久,此甚易行。毋以吾胃熟生物暖冷物,勿以吾氣贊喜怒,且憂樂喜怒人所未嘗無也。多憂傷神,多思傷志,過樂喪守,喜極氣散,怒極氣慉。而不下若使吾心為郵候,憂樂喜怒至而不久舍,母令少宿則善矣,若有留彼其以我為囊槖矣。 掩其耳而聽,藐藐由洪洪然;掩其目而視,了了由眊眊然。惡來掩紂之耳,武王翱師于孟津之濱;宰嚭掩夫差之目,勾踐噤笑于會稽之隒。 歌者不曼其聲則少和,舞者不長其袂則寡態(tài),左顧者不能右盻,勢不兼也。 櫛之于發(fā),不去亂不能治髻;法之于人,不誅有罪不能完善人,此謂損之而益。 古語曰:“斛滿人概之,人滿神概之。”圣人其善概歟。大奢概以中,溢欲概以節(jié),寢慢概以威,由是治身,由是化人。 樹果得實,樹棘得刺,樹德得和,樹威得怨。嗚呼!為國者審所樹而已。 鸧鹒鳴春,蟋蟀吟夏,蜩蟧喝秋,螘子戰(zhàn)陰。非有命之者,氣自動耳。 鑒向日而火至,方諸向月而水至,物有自然而感者,無遠(yuǎn)近之間。 佞色不能說堯目,忠言不能入桀耳。色非不美,堯識之;言非不至,桀厭之。 愚不可詐者民也,賤不可勝者眾也。撫之為吾之力,毒之為吾之賊。 重兵在邊,京師乃單;拂軀以尾,尾不可大,掉之不能,反為軀害。臂大于指,屈伸可使,指大不使其臂乃廢。剛四肢者骨也,剛大廈者棟也,剛天下者兵也。 莫仁于雨露而靡草夏枯,莫嚴(yán)于霜雪而松柏冬青。 作法者君,守法者臣,役法者民。臣弄其法,主威且劫。政在大臣,人走私門。私門可炙,君戶將閴。 父慈于棰,家有敗子;將礪于呋,士乃忘軀。 珠丸之珍,雀不祈彈也;金鼎之貴,魚不求烹也。 闌金在途無不掇也,吐珠在澤無不拾也。 梟不憑夜弗能自怪,政必先鏬奸人投詐。 父否母然子無適從,政產(chǎn)二門下乃告勤。 君與臣不同而昌,君與臣同而亡。 謀不厭眾,決之在一。決不能專,朝有爭言。 金鼓既震,卒騰于陣;爵賜已明,士勇于廷。 重輕不同,衡獻(xiàn)其公;曲直相欺,繩出其私。 造父亡轡馬顛于跬,庸人厲策馬為盡力。 去山弗棲,虎喪其威;爪牙弗具,失所為虎。 知賢不進(jìn)朝有刓印,知不肖不退挈明入昧。 我與之生故能為吾死,我與之樂故能為吾憂。 喌于場者雞至,嗟于牢者豕集,惠于國者天下治。 足食足衣禮往從之,近寒與饑恥則去之。 贗賈亂塵窳農(nóng)敗田,讒夫撓邦害馬污群。 忠與邪并黨眾者勝,主乃失柄。 不大其干而眾其枝,干乃速披。 言等出于口在賢者為正,在不肖為佞。 櫛所以去亂發(fā),浴所以濯膚垢。 工圃者飽于茹,善邦者羨于食。 規(guī)外求圓無圓矣,法外求平無平矣。 真贗不同物,治亂不同日。 救亂之世不語儒,求治之世不語戰(zhàn)。 水淵則回,道衍則圣。 圣賢授受,功不贊漏。 拙制傷錦,迂政損國。 任賢而二,五堯不治。 含糊不斷,上產(chǎn)其亂。 謀道作舍,三年弗架。 鼎大魚小,糜于數(shù)攪。 入林失斧,不能得楚。 主不謹(jǐn)戶,盜者夜舞。 樹枝太繁,必?fù)u其根。 苦口之藥,疾者甘之;拂耳之言,明君愛之。 我憎之能得罰于君,我愛之能得賞于君。政在于臣,黨與成群,君則孤而無民。 種禾不耰而懟,其秋與食為仇。 兩上不得相事,兩下不得相使。 庭戒諸兒 教之持世者,三家而已。儒家本孔氏,道家本老氏,佛家本浮屠氏。吾世為儒,今華吾體者衣冠也,榮吾私者官祿也,謹(jǐn)吾履者禮法也,睿吾職者詩書也。入以事親,出以事君,生以養(yǎng),死以葬,莫非儒也。由終日戴天不知天之高,終日蹠地不知地之重,故天下蚩蚩終無謝,生于其本者德大而不可見也。道家所尚,清凈柔弱,聞齒以剛而缺,不聞舌以柔而折。以有為為末,無為為本,故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賊莫大于德有心,心有眼,吾有大患為吾有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然其清凈可以治人,柔弱可以治身,若等服而行之,不害為儒也。佛家自遠(yuǎn)方流入中國,其言荒茫奓大,多所譬諭,合群迷為真,指生死為妄,以太虛為體,其法曰:欲言則差,欲心則謬,如一漚生,一漚滅,還入于海,漚自妄見。海無生滅無有也,亦無無有,亦無無無,淡然無所得而止,止亦不止也。 治戒 吾歿后,稱家之有亡以治喪斂,用濯浣之鶴氅紗表帽線履,三日棺,三月葬,慎無為陰陽拘忌。棺用雜木,漆其四會三涂即止,使數(shù)十年足以臘吾骸朽衣巾而已。吾之焄然朗朗有識者,還于造物,放之太虛??筛瘮≌吆嫌邳S壚下付無窮,吾尚何患。掘冢三丈,小為冢室劣取容棺及明器,左置明水,水二盎,酒二缸;右置米麫二奩,朝服一稱,私服一稱,華履自副。左列吾志,右刻吾銘,即掩壙惟簡惟儉,無以金銅雜物置冢中。吾學(xué)不名家,文章僅及中人,不足垂后。為吏在良,二千石下可著數(shù)人,故無功于國,無惠于人,不可以請謚有司,不可受赗贈,又不宜求巨公作志及碑。冢上樹五株柏,墳高三尺,石翁仲獸不得用,蓋自摽置者非千載永安計爾。不得作道佛二家齋醮。此吾生平所志,若等不可違命作之。違命作之,是死吾也,是以吾為遂無知也。喪之詣塋,以繪布纏棺四翣引,勿得作方相俑人、陳列衣服器用,累吾之儉。吾生平語言無過人者,慎無妄編綴作集。 左志 祁之為名,宋之為氏。學(xué)也則儒,亦顯其仕。行年六十有四,孤操完履,三封之南,葬從先子。 右銘 生非吾生,死非吾死。吾亦妄吾,要明吾理。 吾侍上講勸凡十七年,上頗記吾面目姓名,然身后不得妄丐恩澤為無厭事。若等兄弟十四人,惟二孺兒未經(jīng)任子,此以諉莒國公。莒公在,若等不為孤矣。孔子稱天下有至德要道謂之孝,故自作《經(jīng)》一篇,以教后人必到于善。謂曰至莫不切于事,謂曰要舉一孝,百行罔不該焉。故吾以此教若等,凡孝于親則悌于長,友于少,慈于幼。出于事君則為忠,于朋友則為信,于事為無不敬,無不敬則庶乎成人矣。若等兄弟十四人雖有異母者,但古人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況同父均氣乎?《詩》稱“死喪之戚,兄弟孔懷”,不可不念也。兄弟之不懷,求合他人,他人渠肯信哉?縱陽合之,彼應(yīng)背憎也。若等視吾事莒公,莒公友吾,云何可以為法矣。大抵人不可以無學(xué),至于章奏箋記隨宜為之,天分自有所稟,不可強也。要得數(shù)百卷書在胸中,則不為人所輕誚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