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地球只有46億年? 太陽系里的天體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形成的,包括源自各個小行星的隕石,所以地球與隕石的形成時間相同,即相同年齡。 而落在地球上的隕石絕大多數(shù)源自太陽系里的小行星,通過對地球上的隕石進行年齡測定,就能得知地球的真實年齡。 1956年,克萊爾·帕特森通過隕石測量出地球年齡:45.5±0.7億年。 這也是至今最精確的數(shù)字,無人能及。 克萊爾·帕特森 那么46億年里,地球都發(fā)生了什么? 前寒武紀 (45~5.42億年前) ▼ 約45.5億年前(前寒武紀) 伴隨太陽系的形成,原生地球誕生了。 地球沒有氧氣,沒有陸地,只有一片巖漿的海洋。 同時,各行星與太陽系形成后余下的物質不斷撞擊。 巖漿地球 約45.3億年前(前寒武紀) 地球質量逐增,吸引住了“忒伊亞”。 這是一顆大小與質量與火星相當?shù)男行牵?/p> 它不斷地向地球靠攏,發(fā)生大碰撞后, “忒伊亞”的一部分質量熔入了地球,剩余的物質與噴出物形成了月球。 大碰撞想象圖 約44.5億年前(前寒武紀) 在澳大利亞發(fā)現(xiàn)了目前最古老的礦物——鋯石,距今約44億年前。 古老鋯石的發(fā)現(xiàn),宣示此刻的地球在慢慢冷凝,地殼開始形成。 鋯石礦物生長形成的環(huán)帶,保留了44億年的年齡信息 約40億年前(前寒武紀) 在加拿大發(fā)現(xiàn)了最古老的巖石阿卡斯塔片麻巖,約40億年前。古老片麻巖宣示了地球上第一個大陸的誕生。 北美洲地質圖,紅色和粉色區(qū)域代表38-28億年前的巖石 約40-38億年前(前寒武紀) 地球、月球以及其它行星遭遇了大大小小的隕石與彗星的轟炸期。 期間,地球形成了初始海洋,但沒有植物,沒有人,沒有生命,只有死寂。 約40億年前的地球想象圖。有火山口,一些熔巖帶,一些冰和一些液態(tài)水 約38億年前(前寒武紀) 最早的生命出現(xiàn)了。 關于生命的起源依舊是個迷,地球首先孕育出能自我復制的分子。 隨后分化出細菌以及古菌,已知最早且可信度較高的生物化石形成于35億年前,來自澳大利亞西部的疊層石。 右下角(n)來自澳大利亞西部的疊層石,形成時間約35億年前。疊層石是由一些微生物,尤其是藍綠菌所黏結堆 約24.5億年前(前寒武紀) 藍藻慢慢產(chǎn)生氧氣,積少成多,使地球進入了第一次大氧化事件。 但氧氣是有毒的——對于厭氧生物而言,這是一場災難,大量生命死去。 藍藻,是目前以來發(fā)現(xiàn)到的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huán)境變?yōu)橛醒醐h(huán)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約24億年前(前寒武紀) 大氧化事件期間,厭氧菌大量死亡,釋放的甲烷減少;光合作用生物繁榮,消耗大量二氧化碳;以及各種地質運動,導致地表碳含量降低。 地球進入了最嚴重且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次大冰期——休倫冰河時期。 休倫大冰期可能是地球上最嚴重最漫長的寒冷期,因冰蓋遺跡證據(jù)在休倫湖北岸被發(fā)現(xiàn)而命名。 約13-9億年前(前寒武紀) 造山運動,陸塊合并形成超級大陸——羅迪尼亞大陸 ![]() 羅迪尼亞大陸是古代地球曾經(jīng)存在的超大陸 約8.5億年前(前寒武紀) 你是否記得大氧化事件?距此刻已過去16億年了,海洋和陸地的氧氣達到飽和狀態(tài)(巖石、鐵以及各種礦物完全氧化)。 于是氧氣開始累積,氧含量飆升——迎來第二次大氧化事件。為真核生物的分化,扣上關鍵的一環(huán),生命大爆發(fā)就要來了。 ![]() 段2:24.5億年前,第一次大氧化事件;階段3:陸地和海洋的含氧量逐漸飽和;階段4-5:時間是8.5億年前-今天 約7.5-6.3億年前(前寒武紀) 別急,生命大爆發(fā)再稍微等一等。 伴隨羅迪尼亞大陸的分裂,地球進入第二次冰河期——成冰紀大冰期(Cryogenian) 這是第二嚴重的冰河期,極地冰蓋覆蓋到赤道,海洋完全凍結,形成“雪球地球”。 白雪皚皚,一片冰冷,干燥的大氣,抬頭只是灼眼的陽光,卻留不住一絲溫暖,再多的日照都會被反射。 ![]() 這是生命大爆發(fā)前夕的平靜 約6.35億年前(前寒武紀) 億年冰封,破于火山運動。 停止光合作用的地球,二氧化碳快速累積,溫室效應驅散了“雪球地球”。冰雪消融,地球回暖,氧氣含量繼續(xù)飆升。 生命大爆發(fā)的前奏響起了,多細胞生物應運而生——埃迪卡拉生物群。 它們沒有消化器官,呈葉狀、管狀、藻體狀,普遍無法移動,附著在海底,用液體支撐扁平的身軀,從流動的海水中獲取養(yǎng)分。 ![]() 此時的海洋生態(tài)尤其簡單,沒有捕食者,“和諧”是宗旨 1億年后,埃迪卡拉生物群突然消失,標志著地球進入新紀元。 古生代 (5.42~2.51億年前) ▼ 約5.42億年前 (寒武紀) 生命大爆發(fā)奏起主歌,生物多樣性呈爆發(fā)式的發(fā)展。 動物紛紛披上裝甲,演化出大量硬體動物,軍備競賽開始。 大人小孩都聽過的三葉蟲出現(xiàn)了,此時的海洋霸主是奇蝦,體長可達1米,世界各地海洋中都可見到它們的身影。 ![]() 奇蝦Anomalocaris 盯上了三葉蟲,準備攻擊 但無論是奇蝦還是三葉蟲,它們都屬于海生無脊椎動物。 已知最早演化出原始脊椎骨、眼睛和大腦等重要頭部感官的是??隰~、昆明魚。 ![]() 海口魚Haikouichthys,化石發(fā)現(xiàn)于云南的澄江動物群,是至今發(fā)掘的最古老的魚類 約4.8~4.4億年前(奧陶紀) 淺海廣布、氣候適合,海生無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分異更為顯著。 棲息著三葉蟲、腕足類、角石類、海百合以及板足鱟。 ![]() 這是角石,可長達1米。 相比海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確顯荒涼。 得益于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氧氣,積累后形成臭氧層,吸收了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植物和真菌在水的邊緣生長已久,或許是時候跨越水線了。 部分植物先行登陸,形成了濕地、礁湖、三角洲等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漸復雜化的食物網(wǎng)也給我們的“祖先”打造了機會,正可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奧陶紀陸生群落 約3.7億年前(泥盆紀) 來了,一群具有肺樣結構的“肉鰭魚類”嘗試登陸,它們把鰭當成腿,緩緩地離開水面,爬上陸地,抬起脖子,環(huán)顧四周,首個四足動物出現(xiàn)了。 此后,無數(shù)似魚非魚的“怪物”扭動身軀,揮動肉鰭,活躍于各個池塘沼澤。 ![]() 提塔利克魚 所有的四足動物演化都源自于此,包括恐龍、翼龍、滄龍以及你和我。 約3.59~2.99億年前(石炭紀) 先行登陸的植物此時已可達40米高,目光所及,全是蕨類。 麻煩出現(xiàn)了,分解者無法分解植物的木質素,碳元素在植物殘骸的木質素中日積月累,這些植物殘骸便是今天豐富的化石能源。 ![]() 蕨類植物的時代 碳元素深埋于地下,二氧化碳含量急劇下降,氧含量攀升,地球大氣的氧含量最高可能達到35%。(你是否記得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圖中的最高峰就是石炭紀,忘了?往上翻翻) 氧含量飆升,最大受益者不是四足動物,而是昆蟲。 因為昆蟲的呼吸方式簡單,依靠氣孔將氧氣擴散至全身,更高的氧含量可以促使昆蟲體型突破極限。 ![]() 巨脈蜻蜓 以及比四足動物早登陸近一億年的節(jié)肢動物。 ![]() 普莫諾蝎,節(jié)胸蜈蚣 約2.99~2.51億年前(二疊紀) 森林的主導地位易主,裸子植物開始取代蕨類植物。 昆蟲開始多樣化,四足動物大量繁盛,明星生物三葉蟲趨于滅絕。 哺乳類的早期祖先獸孔類逐漸成為陸地優(yōu)勢動物。 ![]() 爬行動物開始重返海洋,以及嘗試向天空發(fā)展 約2.51億年前(*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峨眉山暗色巖、西伯利亞暗色巖火山相繼爆發(fā)。 缺氧導致海洋一片死寂,高達96%的海中生物消失;動植物硫化氫中毒,臭氧層破壞。約70%的陸生脊椎動物消失,連昆蟲都遭受重創(chuàng),約83%的屬消失。 哺乳類祖先短暫統(tǒng)治了陸地。 我們所熟悉的明星生物三葉蟲也就此謝幕。 ![]() 在滅絕事件中,這是規(guī)模最龐大的一次 一場浩劫結束了古生代,生命的演化進入新階段。 -中生代- (2.51~0.66億年前) ▼ 約2.4億年前(三疊紀) 大陸間彼此碰撞,解體的大陸又重新并攏——盤古大陸。由于大陸內(nèi)部遠離海洋,所以多為沙漠地區(qū),干燥缺水以及滅絕事件帶來的全球低氧。 ![]() 盤古大陸 看來只有擺脫稀薄空氣帶來的限制,才有機會占領大滅絕洗禮后的陸地。 主龍類做到了,它們用四肢將軀體撐起來了,肺部離開了地面,運動過程中可以保持呼吸,這意味著擁有更多活力,迅速成為了陸地上的優(yōu)勢脊椎動物。 ![]() 鱷魚、翼龍、恐龍均演化自主龍類 約2.31~2億年前(三疊紀) 主龍類持續(xù)適應輻射,其中一個分支演化成恐龍。 然而,此時的陸地統(tǒng)治者是鱷類——主龍類另一個演化分支。 ![]() 勞氏鱷Rauisuchus 天空的統(tǒng)治者是翼龍類——主龍類的又一個演化支。 ![]() 沛溫翼龍Preondactylus,一種早期翼龍 至此,主龍類正式接管地球的陸地與天空。 面對異軍突起的陸空環(huán)境,一群陸棲爬行動物早已另尋出路,重返海洋。 從結果來看,這是明智的,海洋生態(tài)遭遇了大滅絕的嚴重打擊,造成大量空白生態(tài)位,重返海洋的它們迅速成為了新的統(tǒng)治者——魚龍。 ![]() 西卡尼·薩斯特魚龍 約2億年前(*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中大西洋巖漿省爆發(fā),使至少50%的物種消失。 天空統(tǒng)治者翼龍類幸免,一家獨大局面不可動搖。 海洋統(tǒng)治者魚龍類幸免,與后來者蛇頸龍類平分秋色。 陸地統(tǒng)治者大型鱷類集體陣亡,地盤拱手相讓,誰來接管?蓄勢已久的恐龍迅速填補空缺的生態(tài)位,全面占領陸地環(huán)境。 恐龍時代正式來臨。 ![]() 約1.8億年前(侏羅紀)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北為勞亞大陸,南為岡瓦納大陸。 獨立板塊增多,海岸線增加,形成溫暖潮濕的侏羅紀世界。 ![]() 盤古大陸分裂 恐龍開始擴散至各大陸,地理隔離促使生物多樣性增加。 海洋里,魚龍類與蛇頸龍類互相搶占生存空間。 天空中,翼龍類一枝獨秀,霸主地位依舊穩(wěn)固。 地底下,細小的哺乳類在茍活,等待屬于它們機會。 ![]() 劍龍Stegosaurus ![]() 侏羅紀時期的海洋,上龍類在捕食 約1.2億年前(白堊紀) 從侏羅紀開始,恐龍就開始對飛行做了各種不同的嘗試與演化。例如兩對翅膀、蝙蝠般的翼膜等等,但絕大部分都走進了演化的死胡同,定格在白堊紀。 恐龍只有一個分支成功演化成鳥類,翼龍的天空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 熱河鳥Jeholornis ![]() 小盜龍Microraptor 與此同時,被子植物適應輻射,數(shù)量激增。 ![]() 遼寧古果Archaefructus,被譽為“地球上的第一朵花” 約6600萬年前(*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 一個直徑長10公里的隕石撞向尤卡坦半島,引發(fā)全球火災風暴、火山爆發(fā)、地震、海嘯以及后續(xù)全球性寒冬,恐龍時代結束。 食物網(wǎng)崩潰,處于食物網(wǎng)頂端的生物受嚴重影響,一系列明星動物恐龍、翼龍、滄龍以及蛇頸龍等等陸續(xù)謝幕。只有隱匿于海洋、河流、洞穴、沼澤以及樹洞的小型動物才能獲得一線生機。 茍活了整個中生代的哺乳類和恐龍的后裔鳥類均留下了火種。大難不死,必有后福。輻射演化,攜手成為新生代的優(yōu)勢動物。 ![]() 小行星撞地球 天外的不速之客終結了中生代,地球進入新紀元。 新生代 (6600萬年前~今天) ▼ 約6500萬年前 北方的勞亞大陸與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已完全解體,七大洲初現(xiàn)雛形。 ![]() 約6500萬年前的板塊 約258萬年前 第四紀大冰期開始,南極大陸與格陵蘭島形成了永久性的冰蓋,歐亞大陸北部與北美的北部也出現(xiàn)了面積廣大的大陸冰蓋,并在世界各處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qū)廣泛出現(xiàn)了山岳冰川,延續(xù)至今。 ![]() 200萬年前的地球板塊 隨后,地球處于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xiàn)的旋回。 約200~1.1萬年前 200萬年前人屬里的首個動物出現(xiàn)。 直立人最晚在79萬年前掌握了控制火的能力。 隨后,人類一批又一批走出非洲,后來者淘汰前者,繼續(xù)往前走。 大約1.1萬年前,部分“智人”抵達了南美洲的南端,至此遍布全世界。 ![]() 1=智人,2=尼安德特人,3=早期人科 ![]() 此時的人類祖先已能夠和猛犸象、劍齒虎對決 約1.1萬年前-至今 末次冰期結束,地球進入間冰期,人類文明興起。 ![]() 新石器時代 ![]() 青銅時代 ![]() 鐵器時代 ![]()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轉換成24小時,“智人”大約是在最終的2秒出現(xiàn),在0.1秒進入青銅時代,在0.012秒出現(xiàn)文藝復興...... ![]() 那么,你活在第幾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