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35歲,兩屆金鷹獎視后,兩屆白玉蘭獎視后,飛天獎杰出貢獻獎得主。《玉觀音》一舉成名,《甄嬛傳》大紅特紫,《羋月傳》《那年花開》均是雙臺聯(lián)播、平均收視超過2.5%,當今中國電視劇圈一人獨一檔的”收視女王“。 胡歌,35歲,金鷹獎視帝,白玉蘭獎視帝,飛天獎視帝提名?!断蓜ζ?zhèn)b傳》一舉成名,《瑯琊榜》大紅特紫,《神話》《仙劍3》《軒轅劍》《偽裝者》《大好時光》等多部電視劇收視率破一,當今中國成績最好的80后電視男演員。 這兩位同齡人無疑是同輩年輕演員中的翹楚,大多數(shù)觀眾們喜愛他們主演的作品,也給了他們很高的評價,特別比起那些片酬高昂,演技卻無窮小趨近于零,一張面癱臉從一部戲開始擺到結束的當紅流量小鮮肉們,更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當然,在對他們的普遍贊譽聲中,也頗有一些不和諧的雜音,總以為他們的演技都是”同行襯托得好“,其實被觀眾嚴重高估了。 非也,非也。這一回狐貍必須說句公道話,孫儷、胡歌們的演技,其實從來就沒當真到了「被觀眾嚴重高估」的程度。他們更多是作為演技不錯、粉絲眾多、路人觀感也很好的一線當紅演員,他們的粉絲當然喜歡表揚,而并非他們粉絲的觀眾們,出于對他們好感度上,也肯定不會去反駁罷了。 真正被普遍高估演技的,可不是這些出色的年輕人,而是當今影視圈那些一輩子連個主演代表作都沒有過、只能靠某幾個特別特定人設的配角去出彩的所謂“老戲骨”。 從來并不是一個演員不是老了就能叫“老戲骨”的,這些人就和從前港劇迷津津樂道的那些tvb“金牌綠葉”一樣,都是標準的模式化流水線演員。 就是觀眾們看一兩部戲,很驚艷,似乎“好有演技”,再多看幾部戲,就立馬發(fā)現(xiàn)不對,都是一張面孔一個戲路去演千百樣人,這居然也能算是演技么? 全冠清、勞德諾、風際中、陳友諒的區(qū)別是?…… 其實有好些老演員,都是在同輩中演技被吊打,幾十年出不了頭,等到老了以后,人家踏入神壇的或者功成名就的都減產了,他們就跑出來吊打小輩,充當什么演技派“老戲骨”。 這些人和后輩相比,當然肯定是演技不錯的,但是和那些已經(jīng)演技封神的同輩相比,差距一大截也是很明顯的。 真正足以封神的演技,從來不是光熬工齡就能熬出來的,而是需要天賦。 比如王志文33歲時演的大太監(jiān)嫪毐(電影《荊軻刺秦王》),就已經(jīng)勝過現(xiàn)今那些整日被各類營銷號吹噓的五六十歲“偽戲骨”們甚多了,或者夸張點說,足足能爆幾條街呢。 王志文:《荊軻刺秦王》嫪毐 但凡熱衷于營銷如何“演技吊打后輩”的“偽戲骨”們,誅心而論,未必不是一顆名利之心不熄,才恨不得抓住有限的機會,在廣大觀眾面前,竭力表現(xiàn)自己如何懷才不遇,才不能演主角,不能走紅賺大錢。 然而他們這樣做,竭力在鏡頭前突出個人的“獨角戲”表現(xiàn),本質上破壞了一部影視作品的完整性,就如同羅丹砍掉的那只巴爾扎克的左手一般,再出色也只是累贅。 此外還頗有些話劇為主業(yè)的演員,自以為話劇作為演員的藝術,比影視劇更高一等,極喜歡把話劇腔和話劇表演模式帶到影視劇中,在一大群人中做鶴立雞群狀,這樣拍出來的作品,整體觀感當然極差,同樣難以受到觀眾歡迎?!襁@種人,就該他不出名、不走紅呢。 很多人評價演技高下,其實還停留在“放”的階段,但凡看到夸張過度、淋漓盡致的表演,就自以為是看到了如何了得的神演技,這是標準的【外行看熱鬧】。 而真正的高明的演技,必須要學會“收”。真正的演技高手,從來都是隨風化物,潤物無聲,根本不屑于靠“吊打”和“壓制”對手戲的同行,來彰顯自己演技如何高明。 相反,他們更會充分帶動自己的對手戲演員,感染他們充分入戲,共同將一部作品完成得天衣無縫。這才是【內行看門道】。 就以今年《人民的名義》而一夜爆紅的“達康書記”吳剛為例,最能體現(xiàn)他演技的,并非是那些大會小會慷慨陳詞,而就是坐在車上對陸毅的那一凝視。 達康書記的”死亡凝視“ 這場戲里,會覺得一向不以演技著稱的陸毅十分出戲、接不住戲么?并非,這就是對手演員真正被帶入戲了。這一刻,他們不再是吳剛和陸毅,而讓億萬觀眾都足以認可,是市委書記和檢察官,是李達康和侯亮平。 這戲也只有拍到這個火候,才是足以載入中國電視劇史的一次“死亡凝視”。 其實一個演員能否走紅,能否取得最大成就,“演技”的高低從來就不是第一要素。別說在當今這個流量營銷為王的時代是如此;甚至在二三十年前,同樣也是如此。 如陳道明、陳寶國、唐國強、張國立、姜文、李幼斌等人,哪一個不是各大影帝視帝獎項滿身,哪一個不是經(jīng)典角色無數(shù),毫無疑問是他們這個年齡段演藝事業(yè)最成功的男演員了。 然而,他們的演技當真就是同齡人top級嗎?只怕大大的不見得。 陳道明在《無間道3》里格格不入,陳寶國在《湄公河行動》里也是大大違和,足以說明即使以他們這等堪稱精湛的演技,同樣是有極大局限的,不能完美駕馭多方面題材。 唐國強演技也算是很不錯的,然而演諸葛亮被“曹操”鮑國安搶去飛天獎,演雍正被“康熙”焦晃搶去飛天獎,職業(yè)生涯最重要兩個角色,都是身為正派主角,卻被反派或配角給壓制了,足以說明他的演技也是有相當缺陷的。 真正的好演技,都是比出來的,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還更一山高。 同樣是曹操, 請張豐毅、姜文、陳建斌、于和偉去比鮑國安, 同樣是司馬懿,請倪大紅、吳秀波去比魏宗萬, 同樣是康熙, 請陳道明、張國立去比焦晃, 同樣是宋江, 請張涵予去比李雪健, 差距都是顯而易見,一目了然。 又比如電影《風聲》,周迅、李冰冰、張涵予這些公認演技派固然發(fā)揮出色,連黃曉明也超神發(fā)揮,貢獻了他職業(yè)生涯迄今前二名的演技(另一次是《中國合伙人》), 然而只有幾分鐘戲份的吳剛,十幾分鐘戲份的王志文,就毫不費力地更勝那幾位一線當紅的影帝影后一籌。 吳剛:《風聲》六爺 吳剛在北京人藝里還不算是公認演技最好的,人藝版話劇《茶館》六大主演,王利發(fā)(梁冠華)、常四爺(濮存昕)、劉麻子(何冰)、松二爺(馮遠征)、唐鐵嘴(吳剛)、秦仲義(楊立新),不但是話劇界最頂級的角兒,而且每個人都有爆火的電視劇角色,拿過權威獎項?!@些真話劇大腕,在影視劇里才沒有那離奇出戲的話劇腔呢。 人藝版《茶館》 然而用這幾位老師自己的話說,他們又哪能算什么老戲骨呢?他們心目中的“老戲骨”,得于是之老師這樣的才配得上。 所以,憑什么是陳道明、陳寶國、唐國強、張國立、李幼斌們更當紅?簡單,就因為是陳道明們主演了更多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成功塑造了更多觀眾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角色。 很大程度上,許多演員最一開始能夠走紅,并非因為他們演技如何了得,在同齡人中鶴立雞群,而只是因為他們的外形特長,演技風格,恰恰是和某個主角天造地設完美契合,然后戲寫得好,觀眾愛看,戲火了角色紅了,他們本人自然也就跟著一炮而紅。 然后自然就有接到更多好的影視資源的機會?!灰惶稍诠诓旧铣岳媳?,演技隨著年齡閱歷增長與日俱增,這么一次次把握住機會了,自然就星路長紅,成為演藝圈內的明星大腕。 絕大多數(shù)普通觀眾去看一部戲,只會評價這部戲好不好看,劇情合不合自己脾胃,誰還會特意去一幀一幀慢鏡頭,分析研究具體哪個演員演技高下? 誰又還會特意去搜索這個演員拿過什么什么獎,過往電影有過多少票房?過往電視有過多高收視率?——這不是吃飽了撐得么? 1997年,已經(jīng)主演《末代皇帝》和《圍城》,拿了2個飛天獎視帝和1個金鷹獎視帝的陳道明,和剛拿下歐洲三大影展之戛納影帝不久的葛優(yōu),合作主演了一部歷史傳奇劇《寇老西兒》,該劇的重要角色還有何賽飛、富大龍、李成儒等實力派演員,甚至是仲星火,黃宗洛,祝希娟,施建嵐這些更上一輩的老藝術家。 《寇老西兒》陳道明與葛優(yōu) 可惜,即使這么多演技出色的好演員,也并不能阻止這部戲當時被廣大觀眾在報刊上噴得狗血淋頭,讓葛優(yōu)道歉承認自己沒演好,也讓陳道明留下心結,三年后又去《少年包青天》再演一回八賢王,只為爭回這口心氣。 這就是正常的演藝圈和觀影氛圍,觀眾們才是上帝,演員演得好是本分,演不好活該被罵;哪怕演員本身演技沒問題,沒挑好劇本,演了爛戲,最后被觀眾罵同樣也是自找。 所以,幸運如孫儷和胡歌,已經(jīng)有了大眾家喻戶曉的知名度,甚至已經(jīng)有了如甄嬛、梅長蘇這樣足以留在中國影視史中的經(jīng)典角色。這樣難道還不夠么? 這是多少演技遠強于他們的老藝術家和實力派“真戲骨”們所可遇而不可求的? 演技不在高下,完美契合角色才是第一,所以根本無需過度吹噓,發(fā)展道路都已經(jīng)能做將來之陳道明,將來之唐國強,又何必強吹演技也非要如將來之王志文,將來之馮遠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