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可怕的事便是給予不可能的希望——這是通過制造無形的漩渦讓其自己溺死的最有效方法。營造出美好的幻境,卻沒有抵達的路徑,人就會沉溺于自己幻想出來的美好夢境而忘記現(xiàn)實——那種如同毒癮發(fā)作,求而不得的饑渴感,會像百抓饒心一樣慫恿著自己不惜代價的飛蛾撲火并一直自欺欺人… 人之所以不愿意醒來,不是因為夢太甜,而是因為現(xiàn)實太苦。每一天早上被鬧鐘反復催促依然起不來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不知道該干什么,也不知道干的事有什么價值。似乎不去干又不行,去又很痛苦。當人陷入這種失去目標牽引的狀態(tài)之中時,本能的反應就是拖延。與其說拖延是一種消極的反抗,不如說拖延是一種暫時的麻痹。女生能夠一整天逛街或者刷抖音,男生能打一天的游戲——雖然事后會懊悔不已,但又管不住自己。許多人被困在無聊和無趣的無形之陣中,如同無法充分燃燒的木頭,整個生命就這樣被一點一點的消耗著… 人在加入一個組織之后,通常情況下只有3-6個月的新鮮期。一旦手上的事和周圍的人都熟悉之后,就不再有任何動力,開始變成和其它人一樣的老油條。在此,我們無意去指責企業(yè)的管理流程和激勵機制。因為,如何引導自己已經(jīng)成為這個容易讓人陷入無力和虛無的時代所面臨的最大困境。 一個雕塑家哪怕是做完一把椅子之后,花一天時間在完全沒人會看得到的背面雕花,也感到無比的愉悅,并獲得一種無法言表的滿足感。而一個在家具生產(chǎn)線上常年做椅子的工人,不僅對自己的作品毫無感覺,而且對這種重復的動作,和流程控制的節(jié)奏感到厭煩。在行為上會表現(xiàn)為消極和拖延… 為什么會這樣? 糾結 女人是試探性的思維方式,所有的假設都是為了試探對方的態(tài)度。男人是決策思維方式,任何問題都會看成面臨的選擇,以及是否能承受得起選擇的結果。女人會天馬行空的假設各種問題讓男人選擇,以試探其態(tài)度。男人面對這些選擇的時候,是真的會考慮選擇后的落實方式以及結果是否能夠承受得起。如果不確定落地的方式和承受得起選擇的結果,往往表態(tài)會比較謹慎。而這種謹慎的態(tài)度,在女人的思維中就是態(tài)度不夠誠懇的確鑿證據(jù)!于是,彼此爭論不休,誤解越來越深,都覺得不值,彼此都感到很受傷、很無力、很累! 有一個人發(fā)了一個帖子,說自己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一個女司機追尾。這位女司機既不下車,也不報警,不聞不問,還不報保險。他走過去的時候,女司機正在打電話給她男朋友。然后就什么都不干,也不與對方交流,也不下車,就這樣耗了一個多小時,等她男朋友急急忙忙趕過來處理。那個男生帶了一個棒棒糖過來,然后,這個女生接過棒棒糖就坐在后排去了,一個人躲在車里吃棒棒糖。那個男生報保險并處理后續(xù)事宜。這個發(fā)帖的當事人本來是想對追尾的女司機這種生活不能自理表達一種無語。結果,下面跟帖的女生們居然無比羨慕起這個女生。說她的男朋友真的把她當女兒寵著,她什么都不需要懂,什么都不需要會,那個男生太好了,還會想到先安撫她的情緒,給她帶一個棒棒糖過來! 明明是兩個獨立個體構建起一個對抗風雨的共同體,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期待自己能躲進一個避風港并一直處于一種生活不能自理的寄生狀態(tài)?更要命的是:她們把這種成年人退化到嬰兒狀態(tài)的行為視為人生莫大的幸福!事實上,這種狀態(tài)就如同把一根繩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并把繩子的另一頭交到對方手中。因為,由生命體構建而成的任何形式的共同體,如果長期處于扭曲和失衡狀態(tài)就必然會破裂——小到家庭,大到國家聯(lián)盟,無不如此——因為所有的組合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增量,而不是為了消耗存量,否則,有悖于生命體結構的基本屬性和終極目的。然而,為何有那么多人憧憬、期待并向往? 夢境越甜美——美到讓人渴望沉浸其中不愿意醒來,恰是因為現(xiàn)實太苦。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不管個體的行為如何怪異,它都是被一雙無形之手撥弄的有章可循。誠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任何東西都有成本,成本不會消失,只會轉移——不管你的訴求是什么,也不管它的形式是什么樣的,當你要滿足這種訴求的時候,就需要向社會支付某種形式的成本,如果自己無法支付,就必須要轉移到別人身上。 當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受挫敗之后,往往就會變得更加的小心翼翼。不管這種挫敗是什么形式的挫敗,最終的反饋都是對整個人的自我否定——人變得小心意義不是對某件事變得小心翼翼,而是對所有事都變得將信將疑和小心翼翼——這是因為人的行為受自己的精神結構所驅動,具體來說,驅動力源于對自我的判斷。然而,自我判斷形成的結論是:“我不行”,而不是:“我做這件事不行”!你做成功一件意料之外的事之后,第一感覺也不是做這件事很在行,而會覺得自己這個人與眾不同——如果這件事不僅出乎意料而且影響較大,你甚至會有一種自己可能是天選之子的盲目自信!我曾經(jīng)就有過這種自我判斷——在碰巧做成第一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初期階段。 焦慮 這個社會轉型的時代同時影響到了三代人,父母那一代人還沒有活明白,就已經(jīng)在無形之中給我們這一代人造成了這樣或那樣的創(chuàng)傷。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這一代從農村和小鎮(zhèn)遷徙到大城市中的人,與父母和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都非常緊張,甚至除了隔離和斗爭之外,別無它法。彼此都渴望對方的在乎和關注,卻又以相互強迫和彼此傷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這種需要——特別是在求而不得以后,甚至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用最惡毒的言語和最冷漠的行為相互傷害。如果你凝視深淵,一定會被深淵所吸引。那些特別討厭父母身上某些特征的人,往往在成年之后,驚奇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上也呈現(xiàn)出同樣的特征:有的女生特別討厭母親的情緒化,討厭一點小事就情緒失控破口大罵。然而,她們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中,潛移默化的模仿這種行為,也慢慢習慣了這種方式。當她自己做了母親之后,也變成了這個樣子!她恨自己,更恨讓她變成這樣的母親。同時,她也無比的害怕,自己的女兒又會成為下一個翻版,也會像自己恨她的母親一樣痛恨自己… 人有的時候就處于一種無路可退的窘迫之中,所以才會變得無比的焦躁——既不愿意接受,也無力改變。這一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過快,而其它方面卻沒有什么本質上的突破。這種科技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不平衡,對微觀造成的惡劣效果就變成了:絕大多數(shù)人趴在井沿上看到了遠處璀璨奪目的城市,卻又不得不回到自己住的下水道或地下室中睡覺。這個比喻或許有點夸張,但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現(xiàn)實中的這種落差感比這個比喻更加的夸張!如果我沒有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一旦讓我見過了太陽,我就再也無法忍受一丁點的黑暗!它的最大破壞性不是在事實上造成了什么損傷,而是無形之中無限放大了參照系,從而在精神結構中造成嚴重失衡的自我判斷。當你發(fā)現(xiàn)生活標配的東西越來越多,而且達到標配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你連達到標配都做不到,那種相形見拙的自卑感能夠擊碎人好不容易積攢的勇氣和信心——關于這一點,那些來自鄉(xiāng)下的高考狀元最有發(fā)言權! 生存結構的困境內化為自我的各種扭曲,有些扭曲會形成如同吸毒上癮的漩渦,它往往慫恿著人采取一些不受自己控制又時常懊悔的行為,這些糾結所造成的無力,會讓人更加的討厭自己。討厭自己的人,在面對任何選擇或做決策的時候都會無比糾結——既害怕自己猶豫不決,又害怕自己承擔不起。反復糾結舉棋不定——既會沖動行事,又會立刻反悔。這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讓人不可捉摸,越發(fā)的討厭,并主動疏遠。討厭自己的人本來自我存在感就很低,所以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疏遠和討厭的態(tài)度只會讓其更加的焦慮、更加的糾結、更加的小心翼翼——這是一種不斷消耗人精力的惡性循環(huán)! 找不到出口的人,也很難與別人相處。緊張兮兮的人也很難受周圍的人歡迎。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還未采取行動,就已經(jīng)遭受打擊。然后又退了回去——一面退縮,又一面焦慮。不管是生活上的自律,工作上的規(guī)劃,還是人際關系,或親密關系,都處于一種氣不打一處來,又不知道該向誰發(fā)火的痛苦狀態(tài)——寬嚴皆誤,進退失據(jù)。然后,就只能習慣性崩潰,習慣性放棄,不斷退縮,主動推開整個世界,時常沉浸在自我悲憫的情緒中…… 這個時代的人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內在問題,你永遠不可能找到一個完全沒問題的人。當今時代,全國的離婚率高達43.8%,深圳的離婚率據(jù)說高達84%,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那些試圖找個地方躲起來享受安寧和幸福的人必然會被現(xiàn)實狠狠的打臉!真正的人品,是能夠跳出來看清自己和所處的環(huán)境,能夠自我解剖并打碎重組,主動解決問題且不斷變得更加強大的人! 以上初略闡述精神結構在現(xiàn)實中對人的影響及其后果,解決問題需要抽絲剝繭的理解行為背后的驅動力,以及驅動力形成的底層邏輯。需閱讀【覺悟社】中的正式內容《C16:論破壞性行為的驅動力》、《C17:論內在價值的不可持續(xù)性》、《C14:論自我價值的判斷標準》、《C12:內在驅動力的形成機制》等等。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A2、結構學-覺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