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度,過則成災(zāi)。 不揭人私 給別人留面子 前幾天,一位姓王的學(xué)弟與我微信聊天,說起國慶期間的同學(xué)聚會,他有點憤憤然。 其實,那天的聚會起初氣氛很好,大家開懷暢飲,也都紛紛打開話匣子。 沒想到,坐在他對面的宋同學(xué)突然對他說:“王哥,當初你站在講臺上向趙琳發(fā)表愛的宣言,導(dǎo)致她尷尬地跑出教室,這事在學(xué)校可是頭條新聞啊,當初你是怎么想的?怎么那么大勇氣呢?” 學(xué)弟尷尬地笑了一下說:“陳年舊事,不提了。” 可宋同學(xué)不依不饒:“沒事,都這些年過去了,說說何妨,大家也樂呵樂呵。” 這時,學(xué)弟開始有點不高興了,便將他一軍:“如果你想聽,喝十杯酒我就講?!?/p> 宋同學(xué)說,你這不是為難我嗎,明知道我滴酒不沾,讓我喝十杯。 學(xué)弟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你不是也在為難我嗎?明知道我不愿意講,你還讓我講。 一時間,本來愉快的氣氛頓時僵了。直到曲終人散,學(xué)弟和宋同學(xué)再沒說一句話。 說起來,這事也不能怨學(xué)弟小心眼、開不得玩笑,怨就怨宋同學(xué)沒眼色,不懂得給人留面子。 求愛失敗本來是學(xué)弟昔日的“糗事”、心中的痛楚,雖時過境遷,但也是不堪回首。可宋同學(xué)卻“哪壺不開提哪壺”,遭到反擊也在情理之中。 《弟子規(guī)》中有句話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p> 無論是短處,還是個人隱私,都是一個人不想被外人反復(fù)提及的東西,因為這往往涉及到個人的臉面。 而臉面往往是人最為看重的,“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沒有了面子也就沒有了尊嚴,被人傷害了臉面,他會恨不得以十倍百倍的力量進行反擊。 人生有度,過則成災(zāi)。 無論說話還是做事,懂得留有余地,彼此才會有更多的回旋空間,相處才會少些摩擦,多些和諧。 給人留余地,是生活的經(jīng)驗,也是人生頂級的智慧。 錢不賺盡 讓別人沾點光 李嘉誠曾說:“一定要給合作伙伴留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這也是李嘉誠一生中一直教導(dǎo)執(zhí)行的商業(yè)信條,體現(xiàn)了他的人生智慧。 他對兒子說: “做人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益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p> 懂得留有余地,讓對方沾點光、有錢賺,看似自己利潤少了、吃了虧,其實是贏得了人氣,會讓你走得更遠、賺得更多,正所謂“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朋友曾講過他家鄉(xiāng)的一個故事。 在他老家小區(qū)附近的一條胡同拐彎處,有家小餐館,名曰“李家羊棒骨”??蛇@家餐館不賣酒和飲料。 朋友就很奇怪:酒和飲料在飯館里遠遠高于市場價,利潤高,為什么這家小餐館不賣呢? 原來,來這家餐館的客人主要是吃羊棒骨和拉面,每天也有點啤酒飲料的。凡是點啤酒飲料的,服務(wù)員就會到拐過彎去相鄰的小賣部里去買。 朋友曾問過老板,為什么要這樣做? 老板說:“我這里生意還可以,每天要啤酒飲料的也不是太多,我們自己不進,讓旁邊的小賣部也沾沾光,錢不能都自己賺了?!?/p> 餐館的老板讓小賣部沾沾自家的光,而小賣部的主人也沒有白沾光,因為小賣部在主街上,位置好,他主動提出在自己店門口旁豎立個餐館的廣告牌,畫上指示箭頭,讓客人知道胡同口里有“李家羊棒骨”。 小賣部的主人還經(jīng)常向來買東西的顧客推薦“李家羊棒骨”,免費宣傳。 兩家的生意都不錯,兩家人也相處得其樂融融、皆大歡喜,讓周圍的店家羨慕不已。 在有的人看來,這家餐館的老板有點傻,把錢讓給別人賺。畢竟,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家根本的目的。 殊不知,一個人不可能把錢都賺完,不給別人掙錢空間,往往自己也難以真正賺到更多。 古語說:利不可占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理不可奪盡。 給人留有余地,就是給自己留退路、留機會。 一味想著吃獨食的人,往往運氣不會好到哪里去。 得理饒人 給對方臺階下 曾在雜志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年,人文大師柏楊到北京做學(xué)術(shù)交流,他到王府井大街的一個工藝品店挑選了很多的工藝品。 等柏楊付完錢走出店門口,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包不翼而飛了。 柏楊馬上回頭來問店主:“同志,您看見我的包了沒有?” 店主翻臉了:“你是說我拿了?你叫警察呀?!?/p> 柏楊一聽,店主的口氣不對,頗有些“此地?zé)o銀三百兩”的味道。 柏楊笑了笑說:“我也沒說是你拿了,是不是忙中出錯,混在商品中了?” 看到旁邊還有人在挑選商品,柏楊壓低聲音悄悄地說: “小伙子,我一下子照顧你這么多生意,你怎么能這樣對我呢?我看你年紀輕輕的,在這個繁華的地方做生意,顧客一定很多,但也要保住信譽啊!” 說的店主低下了頭。柏楊微笑著說:“你替我仔細找找好嗎?” 店主就坡下驢,翻了一會兒,最后“找到”了柏楊的包。 《周易》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xù)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對則無理可續(xù)言。 意思是,事不可辦絕,話不可說絕,要給人留余地。 柏楊在發(fā)現(xiàn)店主把自己的包昧下來后,沒有疾言厲色地翻臉,而是看破不說破,委婉提醒、綿里藏針,給對方臺階下,展現(xiàn)了他寬以待人的胸懷和化解矛盾的智慧。 得理容易,饒人難;理直氣壯容易,理直氣和難。 與理直氣壯相比,得理饒人、給人臺階下,更有風(fēng)度,更見一個人的涵養(yǎng)和大氣。 心理咨詢師白山在一篇文章中說: 不露聲色給對方臺階下,也是一種上好的心理戰(zhàn)術(shù)。 做事情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既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也是一種高明的智慧。 得饒人處且饒人,照顧別人的面子很重要。 滋生恩怨,不如給對方留個臺階,日后你得到的是感激和回報,這樣對你辦事也有幫助。 懂得換位思考,給他人一個體面的臺階下,以此帶來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是一個人頂級的智慧。 留有余地 讓彼此都舒服 曾國藩說:“話不說盡有余地,事不做盡有余路,情不散盡有余韻?!?/p> 這句話提醒我們,無論說話、做事都要留有余地,因為人際交往是復(fù)雜的,一個人如果說話過滿,做事太絕,當結(jié)果最終不如意時,只會讓彼此進退失據(jù),處境尷尬。 而懂得給人留余地,則能讓雙方都有可進可退的空間,不致使關(guān)系鬧僵。 老石在一家企業(yè)任分管采購工作的副總,他們企業(yè)需要大量的玻璃。 有一天,他的一位老友來家里做客,酒過三巡,老友說道:“好長時間不見了,想你了就來看看你。這段時間實在太忙了,我們公司最近研發(fā)了一種新型的玻璃,質(zhì)量特別好。 咱們國內(nèi)的很多大企業(yè)都跟我們訂貨。我這個銷售部長,天天忙得團團轉(zhuǎn)。” 老石笑道:“是嗎,那改天你給我拿幾塊看看,如果合適的話,我們公司也采購點?!?/p> 聽到這話,老友高興地走了。 老石的妻子說:“什么來看你的,拐彎抹角,還不是來推銷玻璃的。” 老石說:“你也得理解他,他如果來了直接就說是來推銷的,一來顯得生分,而來我如果拒絕了也傷害了兩個人的感情。他這樣拐彎抹角,也是為了給雙方留點余地啊。 再說,我也沒有把話說死,一定答應(yīng)買,到時候老總那里通不過我們倆也不尷尬?!?/p> 老石的妻子笑著說:“還是你們考慮得周全?!?/p> 可以看出,老石的朋友和老石都是聰明人,兩人在求助和答復(fù)時都懂得給對方留余地,也給自己留了退路,即使最終生意做不成,兩人也不會鬧得不愉快。 有人說,與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 相處舒服的人,一定是一個懂得給人留余地的人,他們善于換位思考,說話不簡單粗暴,做事不失分寸,既不會讓別人為難,也不讓自己難堪。 王陽明說:“智者搭橋,愚者筑墻?!?/p> 留有余地,看似是給別人行方便,其實也是給自己行方便,可以讓自己免除后患,少些阻礙,多些坦途。 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人生在世幾十年,雖同在一片藍天下,但冷暖并不相通,各有各的難處,何必計較太多、做事太刻板。 給人留余地、讓人生有“彈性”,才能更好地周旋,才能更好地緩沖,才能行穩(wěn)致遠,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也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在和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