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總有一個問題纏繞著我:魯迅和祖父究竟怎么了?極其對立又驚人的相似!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隔代遺傳”?還是什么“情結(jié)”在作怪? 周氏三兄弟中,周作人、周建人均有對祖父的許多文字,多呈現(xiàn)祖父溫情慈愛的一面,唯獨周樹人這個以寫作為生的周家長孫對祖父只字不提,并且兩個弟弟都說,魯迅自小不喜歡祖父,冷漠,甚至敵意。 周建人口述、周曄編撰過一本書:《魯迅故家的敗落》,歷數(shù)了家庭的許多往事,讀起來親切自然,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比起周海嬰的《魯迅與我七十年》來得具接些,畢竟,兄弟間的生活時間更長,理解層次更深。 魯迅是長子,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角度,與兩個弟弟不同。祖父給父親寫的挽聯(lián),無疑是一把匕首刺向自己的心間:“人死了,還不能饒恕嗎?” 魯迅紹興故居大堂 周福清曾經(jīng)有一幅自挽聯(lián),內(nèi)容是:死若有知,地下相逢多骨肉;生原無補,世間何時立綱常。祖父去世,魯迅在日本求學(xué),沒回來奔喪,承重子孫的位子讓周作人代替了。這幅挽聯(lián),后來,被周建人翻出,對魯迅惋惜地說,早知道爺爺有自挽聯(lián),葬禮的時候,應(yīng)該張貼出來了的,你猜,魯迅怎么回答?他淡淡一句:“這是在罵人!” 周福清好罵人,死人活人,都要罵,自己死了,還在罵。周福清是罵人的祖宗,魯迅極不喜歡,可是呢?長大后魯迅就成了你——周福清,一個殺人不見血的罵人高手,比起祖父來,魯迅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他的兩個弟弟卻溫和得很,很少罵人。 周福清作為讀書人,喜愛寫日記,幾十年不變,一直寫到臨終前一天,這本身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執(zhí)著精神。周福清畢竟是點過翰林的人,這些日記,至少是一份晚清、清末時期的士人私人史。這些日記,“用紅條十行紙寫的,線裝得很好,放在地上,有桌子般高的兩大疊,字跡娟秀。” 它對研究周氏兄弟家族的背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可是,這些日記全被魯迅付之一炬,足足燒了兩天。 紹興古鎮(zhèn) 這是1919年,周樹人舉家北遷的事情:周建人發(fā)現(xiàn)祖父的日記,實在舍不得燒,有點猶豫,魯迅以長兄命令式的口吻,冷冷地說了句:“東西太多,帶不走,還是燒了吧!”哎,數(shù)十年的文字,就這樣立即化成灰燼!魯迅對其祖父周福清的疏離、反感乃至排斥,可見一斑。 我想,周福清的日記要是能夠留下來,現(xiàn)在,其中隨便一張紙片也價值連城?。〉珰v史沒有假設(shè),又有誰能夠預(yù)測,周福清的兩個孫子,將會在中國文化史上大放光芒呢! 日記燒了,但寫日記的習(xí)慣,在周氏兄弟的骨髓里得以傳承,幾十年不變。我們現(xiàn)在研究周氏兄弟,很多原始材料即來自他們的日記,真實可靠。魯迅燒掉的只是祖父的日記,祖父的習(xí)性卻保存得完好無損。 魯迅在教育部任職時,得以閱讀祖父殿試的策論卷宗,也不把它當(dāng)回事兒。 有研究者認(rèn)為,這是魯迅對祖父的一種報復(fù)心理。從小時候起,魯迅就受到過祖父逼其讀書的責(zé)備,尤其聽多了祖父對父親不成材的責(zé)罵,父子二人受祖父的高壓久了,你說,心理能舒服嗎?等到發(fā)現(xiàn)試卷,仿佛在說:你那么厲害的,也不過爾爾??!你想,殿試是國家最高級考試,祖父憑此由進(jìn)士而點翰林,能是平庸之作嗎?很明顯,魯迅的故意看淡,是一種情緒的爆發(fā)。 也許,魯迅在和祖父暗暗較勁:說不定哪天,我的文章就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你!果然,魯迅的文名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他的祖父,人們現(xiàn)在對周福清的關(guān)注,大多源自于魯迅(當(dāng)然不排除周作人)。 盡管魯迅對其祖父態(tài)度不怎么樣,甚至不留任何傳世文字,而在周作人和周建人的筆下,祖父卻是一個有血有肉、生動豐富的形象。 周建人是兄弟三人中,與祖父相處時間最久的一個。他對祖父的記憶和描述,幾乎完全是正面和溫馨的,直到晚年,周建人仍然稱祖父是“慈祥而可愛的老人”?!遏斞腹始业臄÷洹芬粫?,讓人難忘的細(xì)節(jié)之一,是周福清鼓勵周建人玩風(fēng)箏,并親自“戲棍”給周建人看(時周福清已年逾花甲),沒有一絲一毫所謂大家長的威嚴(yán)和古板,完全是一幅古典中國的祖孫怡樂圖。 也許真是越有才華越難相處,魯迅對祖父 “敵意”,為什么呢?周建人曾總結(jié)了這三個原因:第一,思想觀念不合;第二,討厭祖父罵人;第三,反感祖父“納妾”。 周福清官服像 周氏三兄弟唯一的叔父伯升,是周福清另一位湖北籍妾室所生,在周作人和周建人的筆下,不約而同地呈現(xiàn)為一位風(fēng)流倜儻、鮮亮聰明、極有魅力的人物,他的身世和舉止,很難讓人不為之心生感慨。周作人和周建人,都跟這位年齡相近的小叔,建立了真摯的超越一般叔侄關(guān)系的情誼,并在其所著中清晰流露。 而魯迅對于這位小叔,迄今為止留下的全部筆跡,是《魯迅日記》里的三句話。前兩次是“得升叔信,九江發(fā)”;第三次是“三弟來信,言升叔歿于南京?!?/span> 跟其他兩位兄弟相比,魯迅對位同年而稍小的叔父的態(tài)度,很難說不跟魯迅對于祖父納妾的心理有關(guān)。 而關(guān)于“納妾”,周作人更是深惡痛絕。后來,魯迅棄朱安,而與許廣平同居,周建人棄羽太芳子,而與王蘊如結(jié)婚,周作人多發(fā)感嘆“家門不興”,“兄弟皆多妻”,說魯迅好色,納妾,并先后與這兩位兄弟斬斷了聯(lián)系,各走各的陽光道,彼此互不往來,這是后話,暫且擱著。 不管魯迅對周福清態(tài)度如何,我們完全可以說,周福清是整個周氏家族中,尤其是直系親屬中,給予周氏兄弟特別是魯迅影響最大最多的一個人。 周建人曾在文章里這樣說:“然而他(魯迅)的性情,有些地方,還是很像祖父的”、“這種心情,與祖父有些相像的?!?/span> 魯迅與周福清之間,究竟有哪些相像呢? 最容易想到的,是罵人。周福清的罵人,決不僅僅限于在自家臺門里耍威風(fēng),他連慈禧、光緒,都毫不“避諱”地痛罵為“昏太后”、“呆皇帝”。而罵人,又是魯迅的重要標(biāo)簽之一。毋庸我多說。 魯迅與祖父的相像,還有敢作敢為的反抗精神。周福清在江西金溪任知縣時,不但跟頂頭上司知府關(guān)系搞不好,甚至跟江西巡撫也不對付。后來在杭州監(jiān)獄坐牢,受到獄卒勒索,周福清二話不說,操起一根門閂,滿堂追逐、痛揍勒索的獄卒!魯迅的脾氣大,甚至有點古怪,這是有很多資料為證的,為尊者諱,我少說為佳。 語言刻薄,也是祖孫倆共同特征之一。魯迅語言的刻薄,處處可見,俯拾皆是,沒有我說的必要。而周福清的語言刻薄,經(jīng)典地表現(xiàn)在他稱自己的繼室夫人、魯迅的蔣氏祖母為“長毛嫂嫂”!原因是太平軍戰(zhàn)亂期間,蔣氏曾失散于太平軍中,周氏遂以為她潔身不保,故出此奇語。 魯迅對朱安的態(tài)度比周福清對蔣氏的態(tài)度尤甚。有一次,朱安端來一碗粥,魯迅以為是朱安做的,拿筷子一嘗,馬上把碗筷一丟,說:“這粥怎么這么臭”,魯老太太才說是她做的,魯迅的臉往哪里擱了,我就不知道。讓人感嘆的是,魯迅后來在婚姻上的命運,竟然又重演了祖父的故事。 周氏三兄弟中,魯迅與祖父周福清最為相像。在周作人和周建人身上,找不出像魯迅與祖父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尤其是在一些足以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主要特征的地方。這就是最相對立又最相像的祖孫——周福清和周樹人。 毋庸置疑,家庭成員所為,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關(guān)系,至于像魯迅和祖父這種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微妙關(guān)系,有許多值得深層研究的東西。也許,很多家人之間就是這樣的,既愛且恨,既叛逆又繼承。而周作人和周建人對祖父的理解不同,性情也即不同。 我總認(rèn)為,父親性格暴躁,打罵成瘋的,小孩長大后,要么是一個狂人,要么溫順得像小綿羊。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深刻道理的。 當(dāng)然,我說這些,不是在于損害我們偉大的旗手魯迅同志,況且,魯迅與祖父相似的東西,本身就不能以好壞來論的。我只是提醒大家,做父母者要謹(jǐn)言慎行,做子女者要明辨是非。 不管怎么說,周氏三兄弟的成才,與自祖父始的教育訓(xùn)導(dǎo)有關(guān)。周氏兄弟能有出人頭地的未來,得感謝祖父周福清,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zhì)上的財富,都夠他們受用一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