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歡”的個性化推薦背后,我們被算法困在了厚厚的繭房中。 在大數(shù)據(jù)和AI的加持下,App內(nèi)的算法推薦正處在一個“越用越懂你”的循環(huán)之中。隨著用戶的不斷使用,算法把采集到的偏好信息加以分析完善,對用戶興趣的把握程度將日趨“精準化”,最終實現(xiàn)了“千人千面”的用戶個性化推薦。即使是一對擁有幾乎一樣社交圈的雙胞胎,他們的App首頁推薦也完全不同——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廣告,一切都是以“個人”為導向的私人定制。當每個人都被個性化推薦寵溺到只關注自己有興趣的信息,甚至切斷了其他信息的來源時,一個個把你困在算法里的“信息繭房”就形成了。在這個數(shù)據(jù)大爆炸的時代,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卻是從未有過的狹隘。比起過去的主動選擇,推薦算法為你鑄造“繭房”的行為,更像是一個陷阱。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奧巴馬的法律顧問凱斯·桑斯坦2001年在《網(wǎng)絡共和國》一書中提出的。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托邦》中對這個概念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而對其他內(nèi)容的忽略,最后形成“信息繭房”。在當時,這種“信息繭房”行為是一種用戶主動選擇的結(jié)果。但是在推薦算法無處不在的今天,用戶不再需要自己主動去搜索自身興趣所在的信息,推薦算法就已經(jīng)把最符合你口味的資訊送到了你的眼前。如果說過去人們還需要主動編織一個屬于自己的“繭房”,現(xiàn)在的智能算法就已經(jīng)提前圍繞著你把“繭房”筑造好了。“抖音5分鐘,人間2小時?!蔽羧赵溨C的段子真實地講述了成癮的體驗。 每個人都有這種經(jīng)驗,你原本是打算全神貫注地學習或者是工作的,但是等你意識到的時候,你已經(jīng)在刷手機了。我們知道不應該浪費這么多時間玩手機,但又控制不住自己。這一切都源于手機內(nèi)的App在不斷吸引我們的注意,搶占每一點碎片時間,試圖讓我們“成癮”。當你拿起書本的時候,手機不停推送信息提醒你“有一個用戶贊同了你的想法”“你關注的XXX發(fā)表了新內(nèi)容”“你一直搶不到的某個商品正在有人低價轉(zhuǎn)讓”,于是你放下了書本,再度拿起了手機。再之后,頁面上不斷自動彈出的“你可能感興趣的商品”,自動播放的下一個短視頻,不斷更新的首頁信息再度像黑洞一樣,把你的時間竊取走。為什么這些科技公司要在“讓用戶上癮”這件事上,花費如此巨大的功夫呢?大數(shù)據(jù)、推薦算法、用戶畫像……盡管科技公司一直宣稱這是“為了打造更好的客戶體驗”,但事實上,這些技術最大的價值是吸引用戶在App上停留更長的時間,并把用戶更精準地推薦給適合的廣告商。用戶在App上花費的時間越久,畫像越精準,定向投放的廣告轉(zhuǎn)化率就越高,廣告商的銷售數(shù)據(jù)就越好看。在這個廣告商買單的商業(yè)模式下,用戶是商品,不是客戶。盡管我們對此心存不滿,但企業(yè)的行為依舊無可厚非——對于任何一家企業(yè)而言,盈利永遠是最重要的目的。當你盯著手機屏幕給企業(yè)帶來的收益遠超于投身現(xiàn)實世界所帶來的收益時,企業(yè)就會用盡一切手段,讓你的雙眼在屏幕上多停留哪怕1秒。每天給你推送養(yǎng)生偏方的父母,每天刷榜控評的粉絲,可能都是不自知的信息繭房受害者。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信息繭房給人們帶來的一大問題就是,讓人們沉迷在“偏信”中無法自拔。 人們天生就是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的?;ヂ?lián)網(wǎng)連接了足夠大基數(shù)的人群,讓我們可以更容易尋找到觀點一致的對象。當有人對你的觀點做出積極回應或是將其與他人分享時,你就會認為這證明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些持有相同觀點的人很容易形成專屬于他們一小部分人的“繭房”。盡管“繭房”之中的溝通往往更加高效且容易獲得正面反饋,但是如果人過于沉迷其中,拒絕接受多元信息,“信息繭房”將會逐漸導致參與者變得盲目自我、狹隘無知, 從而導致過分自信與極端主義。 國內(nèi)常年處在風口浪尖的“飯圈”文化就是繭房效應的體驗,粉絲群內(nèi)部就是構(gòu)筑完整的一個個“信息繭房”:粉絲只關注自己想關注的明星正面消息,如果看到了自己不想看到的負面消息會迅速地做出控評刪評等手段,主動維護“信息繭房”的完整性。長此以往,在“繭房”之中的粉絲群體無法正視、并客觀地判斷部分事情的正確性,從而導致一些不理智,乃至極端的行為產(chǎn)生。 “信息繭房”無處不在的今天,下一步,我們該怎么走? 究竟是應該寄希望于資本和科技公司主動在社會責任和企業(yè)效益之間尋求平衡? 還是磨練出用強烈到幾乎不可能的意志去躲避開應用們,砸破信息繭房? 又或是隨遇而安,接受信息繭房的常態(tài)化,學會與繭房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