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珠溪語文~ 它的名字叫滄浪 ——鄧老師講《古文觀止》之二十 鄧敏 人們往往有這種認識:對一處景致的喜愛或者對一個物件的珍惜,并不是那景、那物超凡脫俗、與眾不同或者格外貴重,而是因為那里傾注了人的某些情愫、有著某種寄寓或者它陪伴過你,有著你的生活記憶。由于它和你產(chǎn)生了某種心理上的連接,于是它在你心目中的分量也就不一樣了。記得中學時,我丟了一只最慣常用使用的筆。為此,我難過了好幾天,還為它寫了一篇紀念性的文字,并且時時覺得它仍在某處等我,可就是尋它不著了?,F(xiàn)在想來,筆不見奇,我甚至已不記得它的模樣,我之所以惦念它是因為它日日伴我的一段少年時光,是因為它記錄著我的成功和失敗,是因為它見證著我的喜悅和汗水。一支普通的筆里面有我感情的傾注,它便與其他筆斷然不同了。有的景致也是如此,比如滄浪亭。 滄浪翁 位于蘇州市三元坊附近的滄浪亭,是一座獨具宋代建筑風格的園林。它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起被列為蘇州四大園林,是今日游人出入蘇州時常流連之處。 滄浪亭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在政治上受打擊、罷職閑居蘇州時興建的一所私人園林。對于橫遭迫害,蘇子美自然是激憤不已,帶著這種憤懣和抑郁來到蘇州,他要尋一處“高爽虛辟”之地,以歷圖解脫苦悶壓抑的心境??上?,這樣符合子美“以舒所懷”的地方并不易得。 幸而他在城外偶遇一處棄地。這里不光有前朝貴戚孫承佑所遺下的池館,關鍵是周圍環(huán)境幽美,而且“旁無民居”,正契合了子美此時“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的心意。于是,他“以錢四萬”買下了那塊地,并按照自己的構(gòu)想建亭修園,取號“滄浪”,自己也成了“滄浪翁”。 子美是在人生最困頓的時候擁有了這一處心愛之地,這對于他來說已意義有別了。原本他是帶著幾多不平、幾多失意、幾多怨憤來到這里的,本日日難安、怒氣難消,但自從有了滄浪亭,他的一顆抑郁難平之心也便漸漸平靜下來,不僅平靜了,還平添了幾分生活的享樂。這又是滄浪亭,給予子美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于是,他時時泛舟湖上,常常在滄浪亭上把酒賦詩、仰天長嘯。這里是人跡不到之處,恰恰是子美醉情忘懷之所。 像瓦爾登湖一樣,滄浪亭周圍的自然山水不僅對失意之人有療治功效,也可以給人無窮啟迪、凈化人的心靈。我并不認為子美在滄浪亭創(chuàng)作的詩文都是在宣泄或有什么消極的表現(xiàn)。應當說,人的心境、情緒和認識是在不斷變化的,滄浪亭正好伴隨著蘇子美的變化,也是他心境變化的催化劑。試想,有這么一個清靜幽雅的好歸處,又無俗世的攪擾,人是不是會漸漸回歸人的本體,而成為一個純粹的自己;是不是會覺得從前混跡于名利、細較著得失,心累身疲,那樣的自己好傻;是不是會慶幸于現(xiàn)在因禍得福,了悟了生命的真諦,不必再與眾人一道驅(qū)馳于官場;是不是會覺得從此在滄浪亭擁有一種以前未曾經(jīng)驗的生活,這種生活平和而沖淡,這種生活閑逸而清遠,這種生活超脫又瀟灑,這不正是人人都向往的嗎? 所以,滄浪翁在滄浪亭完成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源源不斷地寄給好友歐陽修,惹來了朋友的好一陣艷羨。歐陽修在《滄浪亭》詩中,對自己的這份嫉妒毫無掩飾,“窮奇極怪誰似子?搜索幽隱探神仙”(誰能像你這樣窮盡了山水的瑰異奇險?一直搜索到幽深隱秘之處,探求的地方還居住著神仙),“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清風明月本是無價之景,可惜賣給你只用了四萬銅錢,你賺了),“豈如扁舟任飄兀,紅蕖淥浪搖醉眠”(哪兒比得上你駕起一葉扁舟,飄忽來往于滄浪亭邊,水中紅蓮、綠波輕搖著你酣然醉眠),“雖然不許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間傳”(雖然那清幽的滄浪亭不讓我這俗客親眼得見,還望你切莫吝惜筆墨,一定時時寄來佳句好向人間流傳)。歐陽修在回贈子美的這首七言古詩最后還不忘叮囑老友,多寫點關于滄浪亭的詩文給我哦! 滄浪亭給了蘇子美別樣的人生際遇,不光他與朋友關于滄浪亭的唱和之作成為文壇佳話,即便他的心靈軌跡也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他從此活得更加從容、釋然,生命也更加純明。滄浪亭對滄浪翁來說,是寄放心靈的一處凈土。 滄浪僧 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蘇舜欽首建滄浪亭,到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文瑛和尚重修和恢復滄浪亭,滄浪亭還原為滄浪亭中間間隔了五百年。這五百年歷經(jīng)了多少世事變遷,又有多少是是非非。滄浪亭多次易主,見證了幾多人世的興衰更替,在南宋時一度成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韓園”,元朝時成為僧人居所,后來修建了大云庵。二百年后,浮屠文瑛尋訪古跡,按照蘇子美所建亭子的原樣,在荒廢埋沒的遺址上重建了滄浪亭。這樣大云庵又變回了滄浪亭,文瑛也被人稱為“滄浪僧”。 時隔五百年,滄浪僧為什么要重建滄浪亭呢? 這就不得不提及歸有光的《滄浪亭記》了。歸有光寫這篇文章正是應好友文瑛和尚的盛情,所以他開篇就交代了寫作緣由“記吾所以為亭者”(記述云瑛和尚重建滄浪亭的原因)。通過記述滄浪亭的歷史變遷和古今對比,歸有光不無感慨道“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梢砸娛恐姑谇лd,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前人極力爭奪、苦心經(jīng)營的東西,雖可盛極一時,但轉(zhuǎn)眼成空兒。蘇子美所建造的滄浪亭,卻被佛家子弟如此敬重,能夠流傳千年,看來是另有原因的。 文瑛和尚到底為什么喜歡滄浪亭呢? 應該不只是山水風物,不關乎風花雪月,應該與滄浪翁蘇子美脫不了干系。我想,是不是文瑛在古寺參禪時、打坐靜默中常常與北宋那位豪健慷慨的滄浪翁有心領神會的時候呢?抑或他在流連庵中蒼翠古柏、潺潺溪流時想見到蘇子美當年在湖上蕩舟、亭中豪飲的瀟灑風姿了呢?還是案頭在讀的蘇舜欽與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往還酬唱的詩文,讓文瑛遙慕那群志趣相投之士的風雅情操了呢? 總之,滄浪翁以他高潔傲岸的品行、沖曠超遠的情志和風雅飄逸的文人情懷深深打動了文瑛,也深深感染著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使滄浪亭不只簡單是一座庭院,而是一種情懷的象征,一種文化的象征??梢哉f,滄浪亭對滄浪僧來說是追懷古思的一塊圣地。 滄浪亭 其實,滄浪亭是自春秋以來文人的集體創(chuàng)作,是一種凝結(jié)集體記憶的文化載體,也是一種特殊情懷的集體寄寓。滄浪亭不止一處,全國眾多地方有滄浪亭。明代文學家何白的《游滄浪亭記》則記述的是湖北均州的滄浪亭,而要推究起來,均州才是中國滄浪集體文化記憶的源頭。 “滄浪”之名,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意指漢水之色。而最早發(fā)現(xiàn)的滄浪洲亦在湖北均州一帶,且被認為是《漁父歌》的發(fā)生地。從春秋以來,“滄浪”就逐漸由自然之水上升為一種人文之水,被賦予了高潔、堅韌、淡泊、超脫等的精神內(nèi)涵。孔子入楚時,聽聞《滄浪孺子歌》,體會頗深,將它融化到儒家文化中。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漁父歌》中也有記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自此,形成了一種仕途受挫或懷才不遇的文人士子在精神和思想上的自我平和解脫的滄浪文化。 孔子、屈原、蘇舜欽、文瑛和尚、歸有光、何白等等,這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生發(fā)和豐富著滄浪文化的記憶。而滄浪亭也就成為歷代謫宦逸士精神寄托的載體,成為一個文人雅士寄寓情懷的長留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