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fā)現(xiàn)引力波的人是LIGO與Vir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2、2016年2月11日,LIGO與Vir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宣布他們首次對引力波進行了觀測。觀察本身是在2015年9月14日,使用先進的LIGO探測器。 3、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當天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宣布他們利用LIGO探測器于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來自于兩個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號。 擴展資料 中國引力波探測 1、從愛因斯坦在1916年預(yù)測出引力波,到2015年LIGO獲得直接觀測證據(jù),整整跨越了一百年。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科學家也在不斷尋覓、追求。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就開始了引力波研究,可惜因種種原因停滯了十幾年,造成了人才斷層。直到2008年,在中科院力學所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胡文瑞院士的推動下,中科院空間引力波探測工作組成立,引力波的中國研究再啟征程。 2、目前,我國主要有三個大型引力波探測項目,一個是由中科院胡文瑞院士和吳岳良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的太極計劃,它非常類似于歐洲eLISA計劃。另外一個太空計劃是由中山大學羅俊院士領(lǐng)銜的“天琴計劃”,相比較太極,它將位于地球之上的10萬公里軌道處,三個衛(wèi)星的間距也是大約在10萬公里之上。第三個是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導(dǎo)的“阿里實驗計劃”,阿里實驗計劃是在計劃在我國西藏的阿里地區(qū)放置一個小型但具有大視場的射電望遠鏡,從地面上聆聽原初引力波的音符。這些項目現(xiàn)在預(yù)研階段。 3、這些探測都是利用激光干涉的方式。而我們的宇宙本身就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探測工具 — 毫秒脈沖星,它們是大質(zhì)量恒星發(fā)生超新星爆炸形成的高速旋轉(zhuǎn)的致密天體。這些旋轉(zhuǎn)極其穩(wěn)定的天體是自然界中最精確的時鐘。這些極其穩(wěn)定的恒星是自然界中最精確的時鐘,像燈塔一樣每“滴答”一次就向地球掃過一組信號。引力波可以通過雖然非常細微,但還是能夠察覺到的時間漲落而探測到。這就是脈沖星計時(Pulsar Timing)的方法。中國正在建設(shè)的500米口徑望遠鏡,以及國際上正在建設(shè)的平方公里陣(SKA)射電望遠鏡,都將監(jiān)測脈沖星,從而探測引力波的存在。 4、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組宣布:2015年12月26日03:38:53 (UTC),位于美國漢福德區(qū)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的兩臺引力波探測器同時探測到了一個引力波信號;這是繼 LIGO 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之后,人類探測到的第二個引力波信號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