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不難,如果能找到需要的價值,就能寫出一篇像樣的作文。對于每年的6月11日來說,這樣的需要又有另一番解讀。因為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這對于逝者是種延續(xù),對于生者是種希望。 今年春天的電視劇《美好生活》中,身為出版社編輯的梁曉慧(李小冉飾演)日夜沉浸在喪夫的悲傷情緒里,直到她得知丈夫心臟接受者的資料,卻又猶豫起要不要去接近。另一邊,徐天(張嘉譯飾演)自從換上了一顆“別人的”心臟之后,整個人都變得和以前大不一樣。雖然他也想知道心臟給予者的信息,但幾番周折后卻無奈器官捐獻中心把這信息列為保密條款,無從得知。在兩人的交往過程中,由于那顆“心”的存在,讓他們越走越近。 那么對于器官捐獻者家屬和受捐者來說,誰更需要誰呢? 首先生者有需要。每年國內因為各種疾病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數(shù)可達30萬以上,而目前國內器官捐獻的數(shù)量剛超過1萬,這中間還有近30萬的缺口。如果這只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那么從家庭來看,也至少有近30萬個家庭等待希望。其中還包括家庭的頂梁柱、勞動力等,如果有新的器官,或許對于這個家庭來說,就是一片天。 那么對于逝者來說,也是一種需要。就像《美好生活》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樣,當親人的心臟在另一人身上跳動時,那么就是一種生命的延續(xù)。捐獻者雖然生命無法繼續(xù),但器官仍然在體現(xiàn)價值。電視劇用心臟移植更具有戲劇性,畢竟有“心有靈犀”一說。而且這樣的愛已經(jīng)從親人延續(xù)到陌生人,更是一種大愛。 就像中文字“人”一樣,逝者和生者就是人字的兩筆,相互依靠,各有所需。在接觸過的,或者耳聞的捐獻者家屬口中,已經(jīng)不是捐獻器官,更多地是提及幫助他人。甚至受捐者認為接受了移植之后,全家人一方面對器官捐獻者和捐獻者家人十分感激,一方面也對器官捐獻有了更深的認識,并形成共識,去世后也要捐獻器官,繼續(xù)幫助他人。這樣的愛心可以接力和永續(xù)。 目前國內有多個渠道可以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 支付寶:在支付寶App首頁搜索“器官捐獻”,進入“施予受”志愿者登記網(wǎng)進行登記。 |
|
來自: 任之談醫(yī)學人文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