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是過年的入口,人們在這一天習(xí)慣吃臘八粥,尤其重要的從這天開始要為過年而忙碌了。差不多喝了臘八粥以后,年爺就亦步亦趨地向翹首期盼的孩子走來了。黃河灘的鄉(xiāng)親就放下手中的瑣事,開始鋪排購置年貨了。平時勒緊腰帶過日月的鄉(xiāng)親,在過年時,顯示出鮮有的大方和豪爽。 離北李村一華里的梁集街頭上,很應(yīng)景地擺出琳瑯滿目與年有關(guān)的商品:小太陽般的燈籠,紅紅火火的對聯(lián),琳瑯滿目的衣物,用崾子捆扎成摞的瓷碗、瓷盤等。在整個漫長而短暫的臘月,黃河兩岸的鄉(xiāng)村都被喜慶的燈籠和火紅的對聯(lián)映襯得絢麗無比。購置年貨的鄉(xiāng)親近鄰在街頭上碰到后,都會笑臉相迎,寒暄著“年貨置辦齊全了么”,親切的好像未出五服的近門子。 臘月二十三祭灶是過年時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凹馈本褪恰熬础?,敬神如在,神在我心中?!霸睢本褪窃罹?,常年四季端坐在灶屋的鍋臺上方,飽受煙熏火燎,是“老天爺”派往下界的灶君,常常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村里家家戶戶的灶窩里都貼著灶君的神像,多為木版刻印,大多是圓潤的臉,一副慈眉善目的樣子,嘴唇上留一縷小胡子。據(jù)說,灶君掌管著人間細(xì)枝末節(jié)的瑣事。女人忙碌著蒸煮過年的吃食,祭灶的事就有笨手笨腳的勞力代勞。勞力在梁集“請”來了灶君像,等天暗下來時,先用高粱秸扎幾匹馬,寓意為灶君的坐騎。再把灶君像扯下來,拿到院中供奉、跪拜,隨后點燃成灰,意喻送灶君登天。用白面煮的糨糊涂抹在灶臺的左上方,再把新“請”來的灶君的像貼上去,兩側(cè)貼小紅對聯(lián),上書:“上天言好事,下界報平安”。在灶君面前的罐頭盒里的鍋底灰里插幾炷線香點燃了,然后,率眾磕幾個頭,方才如釋重負(fù)。 年前的大掃除也是很有必要。大掃除時,幾乎家家出動,屋里屋外犄角旮旯都要清掃到。另外,一些張貼過舊年畫舊墻圍都統(tǒng)統(tǒng)清理掉,以示除舊迎新。等老爺們脫去外衣,頭纏一個羊肚手巾,手持前端系著掃帚把的竹竿,把懸掛在屋頂哆哆嗦嗦的屋衣掃下來,再把清掃干凈的屋地用清水細(xì)細(xì)地潑灑一遍。這時,在灶屋間忙活的女人也把炸丸子、炸焦葉子、蒸花糕的發(fā)面已經(jīng)和好。 相對而言,需要女人張羅的事比較繁瑣、細(xì)致,和面、剝紅薯皮、搟搟面片。等搟好后放在蓋墊子上晾曬,曬至半干半濕時,收至面桌上,用刀刃左劃一道,右拉一道,片刻功夫,整塊的面葉子被破碎成或大或小的不規(guī)則三角形的面葉子。縱觀其勢,堆放在桌上的面葉子像秋風(fēng)掃落的秋葉般堆積在一起。 接著開始把油鍋燒熱,先用武火把鍋里的油燒至沸騰起來,等油炸面食工作有條不紊地進(jìn)行中時,再用文火慢慢助熱。炸焦葉子的工序就開始了。粉白的焦葉子在呲啦啦微響的油鍋里扎一個猛子,再翻滾一下,搖身一變成為焦黃焦黃的顏色。等剛出鍋的焦葉子撈出來晾幾分鐘,小心翼翼地送進(jìn)嘴里品嘗時,那唇齒留香的滋味沒齒難忘。炸完焦葉子,趁著油鍋,再炸丸子。丸子有兩類,面丸子和紅薯丸子。面丸子是用白面、雞蛋和其他佐料充分?jǐn)嚢韬蟮暮隣钜后w。紅薯丸子的面是在上述的糊狀液體中,把熟紅薯剝皮后攪拌進(jìn)去做成的面糊。炸丸子也是由女人完成的,那一雙粗糙的手足以省略別的輔助工具。挖一塊面糊放在手心,食指和拇指一用力,一個球狀的面糊就滑入油鍋中。只消片刻,在滾油的作用下,面糊包裹上一個堅硬的外殼,一個金燦燦黃澄澄的丸子隨即浮出了油面,用帶孔的笊籬將其撈出,放入粗瓷盆里,丸子就做成了。 花糕的制作和蒸騰,一般是放在下午來做。蒸花糕是過年的一件大事,一般人家一年蒸一次,想來歷歷在目?;ǜ庵饕糜趬鄢缴?、饋贈親友、祈禱祭奠中,平時很難覓其蹤影。過年的花糕要放到正月十五過小年時食用。我因為連續(xù)十多年沒在家過小年了,我十多年沒有享用過花糕的味道了。 蒸花糕工序繁多,分磨面、濕酵子、和面發(fā)酵、醒面、和面、準(zhǔn)備棗料、制作、上蒸籠、打籠鍋、落蒸籠等主要工序。制花糕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品。只要掌握好發(fā)面技術(shù),按照式樣進(jìn)行捏制,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和面與蒸饅頭大同小異,在此就不在贅述。 蒸花糕時先把和好的面用搟面仗搟成一個個面餅,約一厘米厚,至于面積,需根據(jù)花糕的大小而定。再用手工組合成各色圖案,并拼成雙的心型仙桃(桃呈瓣狀,桃心包裹著一個紅棗,用糖漿濡濕,便有粘合性),再將面糖粉填充其間,壓緊,走平,靜置,備用。把仙桃放在搟好的面餅上,一層層摞起,就成了花糕的雛形。這種花糕,以面作圓底盤,卷條邊緣為紋,鋪一層紅棗,上面再加上一層略小的帶花邊的面盤,吸袋煙的工夫,一個花糕拼成了。底座是三層餅盤,每層都鋪了仙桃,頂部是兩支根的造型平鋪,象征男女兩人丁興旺,上面是仙桃點綴,預(yù)示家族的老人健康長壽。上面捏上“魚鉆蓮”的浮塑,蒸熟后加色點染,供人們欣賞和食用,也可作為禮品饋贈。 等溜河風(fēng)裹挾著美食的芳香,在黃河灘村落的大街小巷間彌漫時。其中,有心性的孩子忍不住點燃了鞭炮,在久違的火藥味中,嗅著花糕甜美的味道,年味兒便在人們忙碌中越發(fā)凸顯出來。年味兒像黃河灘的溜河風(fēng),它吹來的方向不總是一個。它會變的,有時候變得讓你琢磨不透,有時候變得讓你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李兆慶,河南臺前人,河南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xué)會會員。近年來,在《讀者》《人民代表報》《陽光》《椰城》《歲月》《牡丹》等報刊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近200余篇(首)。有詩歌入選《桃花詩三百首》、《2014—2015中國年度詩人作品精選》、《中國微詩聯(lián)盟年度詩歌選》、《中國當(dāng)代詩人代表作名錄》等選本。出版有《路遙傳》《成吉思汗》《忽必烈》《拖雷家族》《大唐玄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