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張面孔。以前是寫他者,這次新作《藝術家們》寫的是另一個馮驥才。我78歲了,身體可以,還能再寫兩部?!T驥才 9月28日夜光杯編輯專訪馮驥才擷影 “我常說,太陽是黑夜下的蛋。我不回避寫作的批判性,不回避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唯美主義者。”“我確實有兩張面孔。《三寸金蓮》《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兩部小說語言風格不同,都是我。但誰說作家不能寫出兩種審美語言呢?如果說‘俗世奇人’系列是我寫他者,這一次新作其實寫的是另一個馮驥才?!?/span> 馮驥才為新民晚報題詞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上海最宜人時節(jié)。9月28日上午10:30、下午2:30,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先后現(xiàn)身上海兩條著名馬路:武康路和巨鹿路。上午拜訪巴金故居,下午參加“馮驥才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研討會”。舊雨新知,敘情誼,話感恩,談文學,議創(chuàng)作……馮驥才滬上會友,感懷深,興致高,他說:“我今年實足78歲,身體可以,還能再寫兩部長篇(小說)?!?/span> 馮驥才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首發(fā)于《收獲》2020長篇專號秋卷,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剛剛出版,單行本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 再訪巴金故居:巴老是中國文學的旗幟,他的靈魂一直在這兒 上午10:38,馮驥才一行車停興國路,在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等陪同下沿武康路漫步去往巴金故居。沿途,他傾聽有關老房子的介紹,時不時停下來拍照,一格窗欞,一棟建筑…… 馮驥才和李小林一家 來到巴金故居,四十年老友,巴金先生之女李小林迎了出來。馮驥才向李小林轉交了妻子顧同昭的禮物;向李小林的女兒端端贈送了一條繪有自己畫作的絲巾,李小林開玩笑說這么好看的絲巾怎么只送端端。端端是巴金先生生前特別疼愛的外孫女,或許由此,對巴金心懷敬重和感恩的馮驥才,對端端也尤為特別吧。 此番是巴金先生逝世后,馮驥才第二次來到巴金故居,也是他滬上行唯一專門拜訪之地。李小林說:“當年父親見到你后對我說,馮驥才好高哦。我們通電話聊你的小說,但竟然是后見到你?!瘪T驥才笑道:“小林現(xiàn)在說話的聲音和當年一樣。那次來,我就在外面那間吃的飯,是你姑媽做的……” 馮驥才小心翻閱巴金藏書 馮驥才在巴老相片前駐足凝望;順著木質樓梯到二樓、三樓,他1.92米的個頭,顯得過道、樓梯和書房里更狹窄;坐在巴老曾伏案的工作臺前,馮驥才戴上白手套,小心翻閱著《普希金詩集》《高加索的俘虜》等巴老藏書??吹綕M室藏書、書脊破損處和年久的木窗,馮驥才收攏了笑容,聲音低了下去:文化遺產(chǎn)太需要科學保護和專業(yè)的人才隊伍了……睹物思人,不知不覺,近兩個小時過去了。 巴金故居的啟動、建成,有著馮驥才建言的一份心力。他說:“巴老是中國文學的旗幟,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旗幟。巴金故居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一個城標,也是中國文學的一個標志,應該格外珍視它。這個博物館有個特點是巴老故去后,他的家屬把它全部貢獻出來,很像莫斯科的托爾斯泰博物館。在整理文化遺產(chǎn),城市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城區(qū)街道方面,上海做得很精致、很認真,使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巴老活著的空間,好像巴老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回來。實際上巴老沒有走,他的靈魂一直在這兒。我覺得這是上海人民的福氣,擁有巴老這樣的文學大師,文學史上的巨人在這兒。” 首赴上影演員劇團:巧遇達式常梁波羅 沿武康路緩步去往巴金故居途經(jīng)武康路395號——上影演員劇團。團里得知消息,提前安排人等候在門前。一位頭戴鴨舌帽和墨鏡的男士伸著手迎上來——達式常!馮驥才脫口而出。相識數(shù)十載,上一次見面還是馮驥才來滬辦畫展。多年未見,手,緊緊握在一起。 馮驥才和達式常 這是馮驥才第一次來上影劇團。走在上影的星光大道,看著地面上的金色手印,馮驥才拿出手機,拍下了秦怡的手印。 信步來到趙丹塑像時,表演藝術家梁波羅從樓內(nèi)走出。梁老師恰巧回團里,剛結束拍攝。馮驥才、達式常、梁波羅,分別是78歲、80歲、82歲,70后80后邂逅,拱手,互道珍重。不相見,不相忘。 深記《收獲》之緣:它不是一家刊物,而是一位朋友 《收獲》創(chuàng)刊于1957年。談及選擇將今年創(chuàng)作的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由《收獲》首發(fā),馮驥才感慨地回憶:我曾經(jīng)是《收獲》癡迷的讀者,后來成為《收獲》復刊后最初的作者之一。 1978年中國社會尚未完全解凍之際,馮驥才的中篇小說《鋪花的歧路》出版受阻。一天,一個陌生女子打來電話,說是《收獲》的編輯,叫李小林,叫他盡快把書稿掛號寄給她。“《收獲》在我背上有力的一撐一推,使我踏上了當代文學的不歸之路?!庇墒?,馮驥才把漫長文學路上最深的足跡大部分都留在《收獲》里。 在長期交往中,馮驥才喜歡與《收獲》的編輯討論稿子,“他們反對我時從不客氣,但當我言之有理時他們便轉而欣然。我更喜歡他們與我思辯書稿時所執(zhí)的思想立場。每逢此刻,我便感受到《收獲》不是一家刊物,而是一位朋友?!?/span> 曾經(jīng)有近十年,馮驥才感覺自己被全球化帶來的“文明的困境”拉到寫作的邊緣。一天,又是聽從來自《收獲》的意見:為什么不把你在田野大地上的種種發(fā)現(xiàn)與感動用散文隨筆方式寫下來,告訴你的讀者?于是才有了連續(xù)幾年在《收獲》開辟的“行動散文”專欄?!肮烙嬘?5%的重要作品都首發(fā)在上海這份雜志上。我會與這個真正的文學上的朋友一直做伴走下去?!?/span> 剖析文學創(chuàng)作:我確實有兩個面孔,還能再寫兩部長篇 “馮驥才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研討會”,用主持人王堯的話說“陣容強大”,潘凱雄、何向陽,王偉、孫甘露,程永新,畢勝,趙麗宏,程德培、郜元寶、王宏圖、黃德海、來穎燕、木葉、項靜……批評家、作家、出版人等40余人出席,被稱為幾乎是疫情以來,滬上人數(shù)最多、規(guī)模最大、咖位最高的一次文學作品研討會。 研討會前,散文家、《上海文學》主編趙麗宏提早來到位于巨鹿路的上海作協(xié),等候老朋友大馮。他說,“大馮是我一想起來就會微笑的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足跡貫穿了整個新時期,而他強大充沛的創(chuàng)作能量,更是令人感佩。大馮三年來出了六七本書,我都看了。這部《藝術家們》有他的影子,大段的藝術評論是他對藝術的思考和觀點?!瘪T驥才最近的兩部長篇《單筒望遠鏡》《藝術家們》,正是他對親歷的歷史的回顧與反思。 馮驥才與好友趙麗宏 《藝術家們》是馮驥才今年上半年完成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楚云天、羅潛和洛夫的畫畫界“三劍客”,從抱團取暖,逐漸走上分叉的道路,三位藝術家不同的命運背后,何嘗不是大時代的浪潮奔涌?!靶☆}材,大時代;小故事,大內(nèi)涵。”“盡管這群畫家純屬虛構,但他們與我同時代,我深知他們的所思所想,苦樂何來,在哪里攀向崇山峻嶺,在哪里跌入時代的黑洞,在哪里陷入迷茫,以及他們調色盤中的思想與人性的分量?!瘪T驥才寫道。 “讀著讀著,耳邊仿佛回蕩著19世紀的聲音、俄羅斯文學的聲音,和疫情期間重讀《日瓦戈醫(yī)生》的感覺有點像?!弊骷覍O甘露說,《藝術家們》表面上寫的是藝術家的生活,實際上是劇烈變動的時代,一代人漫長精神生活的寫照,反映的是時代的視野,也是內(nèi)心世界的視野。 近四個小時的研討會,老中青批評家意猶未盡。在馮驥才的朋友,上海上海作協(xié)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看來,研討會更是談論當代文學如何書寫。這部小說是知識分子的心靈史,也是馮驥才的心靈史,體現(xiàn)著他一以慣之的文化堅守。 傾聽故友新交們的評析,馮驥才說:一個作家寫完小說,是沒有話語權的,交由評論家和讀者。關于我的小說,我想說,我確實有兩個面孔,一個是《三寸金蓮》,一個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兩部小說語言風格不同,都是我。 作為作家和畫家的馮驥才,這次寫藝術家“非同常人的一群異類”,是“蓄謀已久”,可謂水到渠成。“我確實一直想寫一部藝術家的小說。我愛藝術,筆下的藝術家對我來說不是‘他者’,而是并肩的同路人。所以我跟韓美林等畫家深交,也會在小說里注入對藝術家的理解?!瘪T驥才談到,他寫藝術家,寫的是心靈史層面的“精神生活”,“我看到的真正的藝術家,是歷經(jīng)困厄后仍然光明、單純、美好——太陽是黑夜下的蛋,我想寫這樣的藝術家?!?/span> 馮驥才坦言,“當我回到書房,不是我找文學,是文學找我,生活積累到一定時候自己會成熟?!薄拔也换乇茏约菏且粋€理想主義和唯美主義者。我的理想發(fā)自心靈,我的唯美拒絕虛偽。” 回應大家的祝福和期待,馮驥才說:“今天的討論我都記得,對我長期有效。我今年實足78歲,身體可以,還能再寫兩部長篇(小說)?!?/span> 駕駛四駕馬車:從未停歇,一路風景 文學創(chuàng)作、繪畫、文化遺產(chǎn)保護、教育,是馮驥才人生的四駕馬車。 3年前采訪馮驥才時曾聊過這個話題。這次,把如何排序再次拋給他?!拔乙恢卑盐膶W排在最重要的位置,我覺得文學更多地是思考、是對社會的關注。我一般把繪畫放在第二位,我天性喜歡繪畫,腦子里不斷出現(xiàn)畫面,到現(xiàn)在也是這樣。但最近一年多將近兩年時間,我基本沒到過畫室畫畫。應該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還是第二位,雖然放在第二,但可能搶救的事兒來得很急,某一個東西瀕危了必須要跑一趟,必須要到當?shù)貛椭?。我現(xiàn)在歲數(shù)大了,往往跑起來吃力一點。第三項工作可能是教育,特別是現(xiàn)在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大多數(shù)項目后面沒有專家。所以必須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只有一代代專業(yè)人才的隊伍建立起來,才能對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明天放心。” 在來滬參加研討會之前,馮驥才在北京參加了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從“科學保護是根本”“人才培養(yǎng)是關鍵”這兩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數(shù)十年來,這四駕馬車錯位奔跑,馮驥才駕駛著它們,從未停歇,一路創(chuàng)造風景,一路成為迷人的風景。 采訪手記:美與孝 “我把昨天給你帶回來了?!薄澳憬o我?guī)Щ貋淼?,還有明天?!边@兩句出自《藝術家們》結尾的話,打動了《收獲》主編程永新,打動潘凱雄、程德培、郜元寶、來穎燕等批評家,他們說:動人,美。 大馮,朋友們?nèi)缡欠Q呼對馮驥才。1.92米的大馮,有著豐富浪漫的內(nèi)心世界,對美的敏感、欣賞、追求與創(chuàng)作。他拍攝天津大學馮研院里夜晚光影不同的徐志摩塑像,只因美;他拍攝武康路某一街角的圓形建筑,只因美;他拍攝巴金故居秋陽下的爬藤,只因美;他拍攝風雨侵蝕的一扇窗,琢磨著怎么更好地保護,只因想要留住文化遺產(chǎn)之美…… 高高大大的馮驥才,有著細膩溫柔的情感。他是出名的孝子,工作再忙,定會按時去看望母親。提到母親,臉上頓時露出柔軟的笑容。疫情期間,他傳來與母親的合影:自覺防疫,每與老母見面便施“撞肘禮”,00后老母親與70后兒子,這幽默頑皮,任誰看了不會心而笑,不祝福!采訪臨別,暮色中,大馮先生取出手機,刷刷刷找出一張照片給我看,“我媽媽前幾天剛過103歲生日。”照片是馮驥才和夫人與媽媽的合影,每個人臉上都滿是笑容……這,多么美。 自覺防疫,每與老母見面便施“撞肘禮” (受訪者供圖) 為母親103歲生日祝壽,母親的生日是馮驥才的節(jié)日 (受訪者供圖) 除特殊標明,本文視頻、照片均由郭影拍攝 關于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