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微博@淺淺媽媽育兒經(jīng)1
周末遛娃,媽媽都會背一個大大的媽咪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娃的尿不濕。 本來想送孩子去半日托班,以便順利完成幼兒園的過度,但老師得知孩子還在用紙尿褲,建議還是暫時別送了。 甩掉紙尿褲,訓(xùn)練孩子大小便,最好的年齡是多大? 《美國兒科學(xué)會育兒百科》里建議18個月之前不要進行如廁訓(xùn)練,否則適得其反。最好的訓(xùn)練時間是在寶寶開始會表達自己要尿尿的時候,這個時間點,大約會出現(xiàn)在兩歲左右。 2-3歲是對孩子進行如廁訓(xùn)練的最佳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大小便有著較強的控制力,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升。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如果孩子自己不會大小便,老師一個不及時,臭臭總是拉在褲子里,真的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 

當(dāng)有這些信號
孩子就做好了自主排便的準備了 直腸括約肌與膀胱發(fā)育較成熟。 白天,你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過了好幾小時了,尿布卻還是干的。這表示孩子膀胱的控制能力增強,可以開始自主控制排尿。 能聽懂得一些有關(guān)如廁的詞匯指令,如“尿、拉臭臭、濕了、蹲”等。 紙尿褲濕了,孩子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不想用紙尿褲。 但也有可能,用的紙尿褲吸收性很好,孩子對紙尿褲沒有太大的反應(yīng),父母可以引導(dǎo)孩子,讓他們建立“自主如廁”跟“屁股干爽感覺”的連結(jié)。 當(dāng)孩子有一定的憋尿能力時,比如:他說尿尿,你說要稍微等一下,他真的可以等一下再尿。 每天有固定的排大便習(xí)慣,并有時間規(guī)律。 有了大小便會告訴父母,可能偶爾會跟媽媽說:“我要尿尿”“我要拉臭臭”。
這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表示孩子在他身體功能運作的當(dāng)下,開始察覺自己的身體想要大小便了。 懂得脫褲子、提褲子,或許他不能自己獨立完成,但他懂得尿尿前要先脫褲子這個步驟。 孩子出現(xiàn)模仿意識,開始注意其他人的如廁行為。
孩子開始會觀察身邊的人去上廁所的狀況,看到媽媽上廁所,會跟著蹲下來,雖然他仍舊帶著紙尿褲。 父母應(yīng)該鼓勵孩子的這類反應(yīng),給孩子一些可學(xué)習(xí)的機會,讓他們了解整個如廁過程是怎么進行的。 而這些信號一般會在孩子2歲左右時出現(xiàn)。 當(dāng)然,因人而異,每個孩子的發(fā)育都不一樣。大約有10%左右的孩子會在6歲左右時,才能學(xué)會自己上廁所,這不會影響他們的心智發(fā)育,孩子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 
圖片來自繪本《我會自己上廁所》 
孩子如廁這件事上要有耐心
欲速則不達 實際上,很多孩子“甩掉紙尿褲”的過程并不那么順利。 很多孩子到了三歲,還在享受紙尿褲的待遇,被父母生硬“戒掉”后: 坐在便盆上拉臭臭,拉不出來,必須要穿上紙尿褲才行。 經(jīng)常憋便,要么出現(xiàn)便秘,要么實在憋不住就拉在褲子里。 前一分鐘,問“你尿尿嗎?尿尿告訴媽媽啊”孩子還搖頭,后一分鐘就尿褲子了。 喝了兩杯水,一上午只尿了一次尿,看他都憋的直轉(zhuǎn)圈了,問他尿尿嗎?他還是說不尿。 在孩子學(xué)會自己上廁所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耐心點。孩子在準備好的情況下,自然能學(xué)會自己如廁的。 如果一味地求速度,讓孩子“快點學(xué)會自己上廁所”,“不要尿褲子”,反而會欲速則不達。讓孩子產(chǎn)生抵觸的情緒,導(dǎo)致孩子心里焦慮、壓力過大,會憋尿或出現(xiàn)故意不想說的情況,這樣反而推遲了脫離紙尿褲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況,家長特別喜歡用孩子尿褲子的事情開玩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長記性。殊不知,這種方式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除了讓孩子感到羞恥和厭惡之外,對控制便便毫無幫助。 每個練習(xí)如廁的孩子,都應(yīng)該被溫柔以待。 帶孩子去挑選他喜歡的小馬桶,現(xiàn)在的馬桶色彩絢麗,形狀也多樣,比如,小豬佩奇的、小熊的、小汽車的、小鴨子的等等。一個孩子超級喜歡的小馬桶,可以增加他如廁的興趣。 告訴孩子小馬桶,是他上廁所專用的,但并不強迫他去使用。 至于孩子用不用,要孩子自己決定。當(dāng)然,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孩子去坐馬桶,并在上面多坐一會兒。 一開始,可以看看繪本,吹泡泡等,以求孩子能老老實實坐在馬桶上。 等孩子習(xí)慣了坐馬桶的感覺,就距離他使用馬桶前進了一大步。 孩子一般在上床睡覺前、吃飯一小時后、喝水20分鐘后、起床后,會小便,這時,要提醒他“該去找小熊(馬桶)了”。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地習(xí)慣,有便意就去找小馬桶。 如果孩子起初不愿意,也不要過于嘮叨,可以換種說法:“小熊口渴了,快去給他澆澆水,讓他喝飽了?!?/span> 當(dāng)孩子說:“尿尿”,如果你輕松地說:“好吧去吧”,他就能輕松地去找馬桶尿尿。但如果你很緊張地跟在他身后,給予太多“熱心”的提示或者指導(dǎo),他可能就沒了便意或者強烈的反抗。 2歲后的孩子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他不喜歡對于自己的事情,別人來“指手劃腳”。 你只需要,等孩子小便完了之后,給孩子一個肯定的回應(yīng)或者一個微笑就可以了。 給予孩子積極正面的反饋,比總是板起臉批評他有用的多。 比如《上廁所》、小熊寶寶繪本系列《拉粑粑》、《我會上廁所》、《我的小馬桶》、《便便大象》《所有人都要嗯嗯》《拉便便真舒服》 等,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粑粑,了解自己的小馬桶。 
圖片來自繪本《我會上廁所》 
訓(xùn)練大小便
應(yīng)該男女有別 對于孩子大便,不論男孩女孩一個便盆都可以解決,但小便,男孩女孩的訓(xùn)練就有區(qū)別了。 很多父母都在糾結(jié),男孩都是站著尿尿的,讓他坐在便盆上,以后不會站著尿了怎么辦? 其實,不必這么糾結(jié),最一開始,可以讓男孩在便盆上坐著小便,之后再訓(xùn)練站。 因為大小便通常是一起排泄的,所以,即使是男孩子,訓(xùn)練如廁的時候也要從坐開始。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大小便都要在便盆里完成。 如果先教寶寶站著小便,他們很可能會認為大便小便都要站著排泄,或者因控制小便,而分散注意力,無法控制大便。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善于模仿,所以,男孩如廁訓(xùn)練,應(yīng)該由爸爸主導(dǎo)。 可以讓他從觀看爸爸上廁所開始,讓他模仿爸爸上廁所。 三歲以上的孩子,也許會問:為什么爸爸站著尿尿,媽媽要坐著?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講講性別以及如廁的區(qū)別。 為了讓孩子順利如廁,可以將如廁的步驟制成一系列圖畫,然后不斷地展示給孩子看,讓他模仿和學(xué)習(xí)。比如這樣的: ▼ 
然后讓他站在馬桶前,告訴他:“把褲子拉下來,一只手扶住小雞雞,另一只手把褲子按下去,然后瞄準馬桶,開火!” 也可以在馬桶里丟一個麥圈,讓孩子對準“開”火,更加增強趣味性。 女孩的如廁訓(xùn)練,應(yīng)該由媽媽來主導(dǎo)。 媽媽在上廁所時候,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在做什么,并告訴孩子以后也要用到馬桶來大小便。結(jié)束后,沖馬桶、洗手等一系列動作,都要進行示范和講解,會讓孩子熟悉上廁所的流程。 另外,還可以拿孩子最喜歡的玩偶進行示范,給孩子展示玩偶如何上廁所,順便對孩子進行引導(dǎo),告訴孩子以后也要在小馬桶上大小便。 孩子把臭臭拉到小馬桶里,他會有很大的成就感。如果他愿意,可以讓他和你一起把臭臭倒入馬桶,之后沖走,跟臭臭說:“再見!”孩子覺得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會成為他在小馬桶便便的動力。 鼓勵孩子自己把褲子脫下來,如果孩子做得不錯,家長要適時表揚。 父母的肯定,是孩子學(xué)習(xí)如廁的動力。 如果褲子過緊,孩子不容易自己脫下來,所以要盡量給孩子穿簡單的衣服,容易脫穿的松緊帶褲子最合適。 如廁不僅是技能訓(xùn)練,更是愛的關(guān)懷。 在訓(xùn)練孩子獨立如廁這條路上,每個家長都要經(jīng)歷過大大小小的問題,你家孩子如果訓(xùn)練得慢一些,也別太焦慮。 因為孩子從開始“學(xué)”到真正“學(xué)會”自己如廁,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且這中間也會有反復(fù)。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必須耐心和寬容,給孩子始終如一地提供一個安全的如廁氛圍。 若孩子在訓(xùn)練如廁的過程中,想暫停下來,或變得害怕、抗拒,不妨放慢腳步,陪著孩子慢慢重新嘗試,終有一天他能完成獨立如廁。 -
|